有朋友求問如下七絕做得如何?試著分析一下。
閑坐讀書,暗香散入窗內,因憶舊人,作此詩:
為有暗香尋跡遠,一畦花徑昔年栽,
多少繁華如夢去,幾時煙雨伴君來。
題主的詩有景有情,有遠有近,有過去有將來,有詩有序言,為什么就沒個題目呢?
當然了,倒也不是很重要。題主的問題是說“這首七絕怎么樣”,也就是說自認是七絕的。絕句分為兩種,律絕和古絕。而我們平時所稱的“五絕”、“七絕”一般是默認指的律絕,而古絕則稱為“五言古絕”、“七言古絕”。
所以,我們在格式和內容上上就看看這首詩是否屬于律絕中的七絕就好了。有針對性的回答問題,大家都簡單些,別搞太復雜。
格律分析
起句“為有暗香尋跡遠”,平仄為“中仄中平平仄仄”,平仄格式實為“仄仄平平平仄仄”,先按格律詩平仄對粘關系進行推導,得出首句仄起不押韻的七絕平仄格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二句“一畦花徑昔年栽”平仄為“中平中仄仄平平”,這里“昔”字如果是入聲字,那么這一句是合韻的,否則“昔”字發(fā)新韻平聲,關鍵部位出律。也就是說,這首詩使用的是平水韻。
再看第三句“多少繁華如夢去”,平仄為“平仄平平平仄仄”,其實就是“仄仄平平平仄仄”,這和首句是一樣的,和第二句就是相對的(因為第二句合律與第一句相對),而格律詩不僅有“對”的要求,二三句是要求“黏”的,才能從第二句的“平平仄仄仄平平”推出第三句“平平仄仄平平仄”,聲調發(fā)音相似,只是以仄聲收尾斷句。所以,第三句是出律的,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失黏”。
那是不是就可以斷定這首詩不是格律詩了呢?我們看完最后一句再說。
尾句“幾時煙雨伴君來”,這一句和第三句對仗。這里順便說一下,絕句是不要求對仗的,你寫得對仗是你文采好,但是不成為一首詩是不是絕句的判斷依據(jù)。說這個是因為有些同學在以前的文章后面留言有誤解,這里統(tǒng)一回答一下。
這一句平仄為“仄平平仄仄平平”,和第三句相對,和第二句相同。
也就是說,這首絕句的一二句、三四句是齊頭并進的,但是互相之間又相對,是律句,只是二三句之間失黏。這種格式在唐詩絕句中非常多,如韋應物的《滁州西澗》,如白居易的《游仙游山》,大家可以自行了解,不在這舉例了。所以后人在整理歸類這些絕句的時候,特意給取了個名字——折腰體。
但是我們要看到,折腰體多出現(xiàn)在唐,是格律體出現(xiàn)發(fā)展的時期。宋以后的七絕,基本上就不會出現(xiàn)折腰體,或者直接將后來新寫的折腰體視為出律,歸入古絕。
也就是說,新作格律詩出現(xiàn)折腰是倒退,并不合適。唐朝出現(xiàn)的那是沒有辦法了。格律這個東西本身就是要求嚴格的一種詩體,唯一能放寬的就是律詩頜聯(lián)不對仗。
總結格式上的分析,個人認為這首新作詩是一首七古。
詩意分析
當然,一首絕句寫得好不好,主要還是看意境和文采。七絕相對雕琢,七古偏重古樸。
從內容上來說,這是一首好詩。作者還怕大家讀不懂,特意寫了序。其實從有心的讀者來看,倒是有些多余,寫個切合詩意的標題就好了。
從行文方法上來看倒是很符合絕句的,首句敘事開場,交代為尋暗香出門走遠,承句寫發(fā)現(xiàn)暗香來源,是昔年栽種的一畦花。轉句轉換寫法,開始抒情,又承接上句,是看到花念起了故人,最后一句加強感嘆,故人何時再來?
整首詩的感情表達是流暢的,在前兩句敘事也是清晰的,語言結構很有些古氣,唯獨有一點“一畦花徑”值得商榷,一畦花是一塊小花田,花徑肯定是小路,“一畦花徑”這個概念是什么意思呢?
至于后兩句雖然對仗、流暢,但是和前兩句相對古意的結構營造的意境來說,有些流俗。更像是晚唐、宋之后的句子,精致、繁華卻不夠古樸。
當然,這是我個人把它定位為七古來看的。作者有作者的想法,每個讀者有每個讀者的想法,這里不求同。
但是我是這么看的。這是一首格式上是七古,意境上卻是七絕的好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