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在心中
富蘭克林是十八世紀美國最偉大的科學家、文學家和政治家,但他在小的時候卻沒有好的學習條件。
富蘭克林十二歲輟學后,進入一家印刷廠當學徒。不久,他對寫作萌生了強烈的興趣。此時,恰逢《新英格蘭周報》在該廠印刷,他便想拜一位資深的報社編輯為師。
經過打聽,富蘭克林得知有位叫費恩的老編輯博學多才,便決心拜他為師。但費恩提出一個要求,——富蘭克林遇到沒有把握的字詞,必須首先自行查字典,遇到不懂的寫作知識,也必須自己提前翻閱書籍,只有自學中解決不了的問題,才可以請教老師。
富蘭克林嚴格遵守了老師的要求,他每天堅持寫文章,每次交稿前都要反復推敲,甚至翻爛了好幾本字典和教材。幾年下來,富蘭克林竟然一次都沒有真正請教過老師。
在不懈的努力下,富蘭克林二十歲,就成為小有名氣的作家,后來又參與起草《獨立宣言》。
老師費恩去世后,富蘭克林在整理過去的稿件中,發(fā)現(xiàn)一篇稿子背面,老師曾寫給自己的一句話:“我曾經不擅長寫作,與當初的你一樣,每個單詞都得查字典,一篇稿子要看上幾十遍;其實,我能做的只是幫你喚醒心中的那個費恩,讓你習慣于自己打磨自己。”
富蘭克林這才明白,原來自己的進步,并非來自外人的指點,而是靠自己日積多累的打磨。
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位老師,只要你自覺學習,堅持不懈,就可以喚醒心中的名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