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貝勃定律
你一直苦苦追尋,兜兜轉(zhuǎn)轉(zhuǎn)
其實真愛就在你身旁。
有幾個著名的心理學(xué)小故事:
一女孩和母親吵架離家出走,又冷又餓,面攤老板免費為她煮了一碗面。
女孩說,我們素不相識,你對我真好,我媽媽就不同了,成天就知道罵我。
老板說,我不過為你煮了一碗面,你就感激涕零,你媽媽為你煮了十幾年的飯,你卻不曾感動?
兩對戀人,一個女孩天天接到玫瑰,另一個只有情人節(jié)才會收到。
因為頻率和時機不同,兩個女孩的態(tài)度也截然相反。
第一個女孩在情人節(jié)這天,只是抬了抬眼睛,不滿地說別人的花比我的美多了;
而第二個那女孩欣喜若狂。
這幾個故事之間有什么關(guān)系?
他們背后都影射著同一個心理學(xué)效應(yīng)——貝勃定律。
強烈的、持續(xù)的長期的愛過后,你會認(rèn)為理所當(dāng)然,甚至還會覺得平淡。
通俗地解釋一下,就是越親近的人越看不到他的好。
而張愛玲,恐怕是將貝勃定律“翻譯”成文學(xué)語言的第一人,紅玫瑰與白玫瑰理論是無數(shù)人心中永恒的經(jīng)典:
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成了墻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朱砂痣。
眼前的永遠不如遠方的,親近的永遠也比不上陌生的。
這就是貝勃定律的真諦:強烈的刺激過后,一般的刺激已經(jīng)讓人無動于衷。
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常常對陌生人的小恩小惠感激涕零;而身邊經(jīng)常對你好的人,卻視而不見。
小說《王貴與安娜》中,鄉(xiāng)巴佬王貴和小資情結(jié)嚴(yán)重的安娜,是一對夫妻。
一次,安娜生病了,初戀情人渦輪司機來家里探病。
一邊和安娜聊天,一邊像轉(zhuǎn)太極圖一樣,揉捏手里的橙子,然后停下來,拿起水果刀,切了一個花一樣的“蓋子”,插了跟麥管,讓安娜吸著喝。
安娜就這樣吸著帶有渦輪司機體溫的橙汁,眼淚都要流下來了。
安娜心里感嘆,這個男人和二十多年一樣細(xì)致,一樣溫情,過了這么多年,依然記得她胃病吃不了涼水果,竟然用手來暖。
這個時候,看看身邊的王貴,怎么看都覺得不順心,不懂浪漫,心不細(xì),沒有眼色,不會關(guān)心人,就像算盤珠子似的,一撥一動,不撥不動。
這個瞬間,那個一輩子都不懂得情調(diào)為何物的糙漢王貴,和儒雅體貼的渦輪司機相比,根本沒有可比性。
安娜還常常拿這件事擠兌王貴:
你就不如人家體貼,人家就知道把橘子揉暖了再給我吃。女兒氣不過,問安娜,我爸對你的好,你都成習(xí)慣了,一個破桔子,值得你唏噓成這樣?
還是安娜女兒看得通透:什么是浪漫?浪漫就是少見,就是稀罕。
王貴每天接安娜上下班半輩子之久,安娜視而不見;渦輪司機給她揉了一個橙子,她就整整記了10年。
有人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一個人右手舉著300克的砝碼,這時在他左手舉一個305克的砝碼,他也不會覺得有差別。
而如果右手舉的是600克,那么左手的重量要達到612克才能感覺到重量。
砝碼越重,就必須加更大的量才能感受到差別。
也就是說,王貴日復(fù)一日的照顧,比不上初戀二十年一次的新鮮刺激。
這不是初戀惹的禍,而是感覺這個味蕾疲軟了。
當(dāng)身邊人的好已經(jīng)變成習(xí)慣,當(dāng)體貼入微太過密集,當(dāng)兩個人太過熟悉,這樣的好就像自動隱身了一般。
明明就在身邊,可我們就是很難看見。
也許對方的愛的水準(zhǔn)從來都沒有降低,只是我們內(nèi)心的敏感度提高了。
電影《夏洛特?zé)馈?,從心理學(xué)角度來拆解,其實就是主角夏洛因為貝勃定律而萌生的錯覺。
他看不到妻子馬冬梅的好,看不到妻子對他的包容,以及為這個家的巨大付出。
夏洛的眼里都是抱怨,馬冬梅沒有女人味,身材不好,顏值不高,不懂浪漫。
別人愛玫瑰,馬冬梅卻只買向日葵,不為永遠向著太陽的寓意,只為了能吃。
就知道煮茴香面,味大又難吃,太俗、太不女人,這些都成了他厭惡馬冬梅的來源。
直至穿越回過去,功成名就,抱得美人歸,看到馬冬梅已經(jīng)嫁給別人時,夏洛才終于念起曾經(jīng)妻子的好。
那碗魂牽夢繞的茴香面如今飄香四溢,那么多玻璃罐,也像風(fēng)鈴似的充滿美感。
一直以為我的理想是遠離你,可是直到失去的那一天才知道,我的理想其實就是你。
原來1塊錢的報紙漲價到10塊錢,你氣得不肯再買;
而1萬元的電腦漲價100元,你卻樂呵呵地掏腰包。
消費9元和100元,我們竟然選擇了后者,究竟為什么?
貝勃定律告訴我們,第一次的大刺激能沖淡第二次的小刺激。
同樣的原理,最愛你的人不計回報、日復(fù)一日的付出,你假裝無視,路人甲一句輕飄飄的話語,卻能讓我們深深感激。
婚姻如此,對父母何嘗不是如此?
你只顧埋頭在手機里,一邊搶著幾毛錢的紅包,恨不得在群里磕頭跪謝。
那頭卻隨手接過父母遞給的厚厚一沓錢,連一句感謝都沒有;
這頭,覺得父母的嘮叨啰嗦又多余,下一秒,卻因為一個普通同事隨口溫暖一整天。
我們常常把愛你的人的關(guān)心當(dāng)做家常便飯,卻把路人甲的隨口一句話語當(dāng)成滿漢全席。
如果把貝勃定律比喻成一個哨子,那么這世上絕大多數(shù)人,這一生都要不止一次地聽到哨聲。
既然注定我們要與貝勃定律常伴左右,那么應(yīng)該報以什么態(tài)度與它相伴一生?
能夠提早發(fā)現(xiàn)貝勃定律,并且能夠深諳其中道理的,都能獲得幸福。
《摔跤吧,爸爸》中,兩個女兒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要起床鍛煉,為了練習(xí)摔跤還被逼迫減成寸頭,被全校同學(xué)笑話,甚至出席同學(xué)婚禮也不能盡情地玩。
她們對爸爸充滿了反感,她們厭惡每天被監(jiān)督,也常常發(fā)著各種小脾氣。
可是這樣的怨恨,最終在同學(xué)的一席話中煙消云散。
當(dāng)同學(xué)被嫁給自己根本不認(rèn)識的人,看不到未來和光明的時候,她們才發(fā)現(xiàn)爸爸的好。
而她們的爸爸,為了她們能有一個好的前程,在每個天不亮的早晨,與她們一起鍛煉。
每一次被嘲笑的時候,都有爸爸為她們抵擋全世界的非議,原來一直在身邊被嫌棄被排斥的爸爸,才是對自己最好的人。
姐妹倆終于理解了爸爸的愛,也知道了爸爸的苦心。
重整旗鼓的她們,帶著爸爸的愛和期望,一路過關(guān)斬將,打敗了一個個男孩,戰(zhàn)勝了自己,最終參加了奧運會,奪得了獎牌。
貝勃定律的存在,就是為了提醒我們:
你一直向往的詩和遠方,也許就在你的腳下;你一直苦苦追尋,兜兜轉(zhuǎn)轉(zhuǎn),真愛其實就在你的身旁。
張小嫻說,為什么我們總是不懂得珍惜眼前人?
因為我們以為總會重逢,總有緣再會,總有機會說一聲對不起。
卻從沒有想過,每一次揮手道別都可能是訣別,每一聲嘆息,都可能是人間的最后一聲嘆息。
因此,多將目光從遠方收回,多陪陪身邊的人,將笑臉和耐心展露給他們,也許會收獲意外的驚喜。
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說:
一輩子真的很短,遠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長,永遠真的沒有多遠,所以不妨礙對愛你的人好一點,也對自己好一點。如果這輩子來不及好好愛,就不要指望下一輩子還能遇見。
很多時候,我們忽略,我們無視,是因為我們潛意識里有一種底氣:
愛人不會遠離,父母不會賭氣,朋友不會遠走,時光帶不走一切。
而事實是,因為我們的不作為,愛人可能遠離,父母也許傷心,朋友可能遠走,時光真的會卷走一切。
世界上從不缺少愛,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愛的眼睛。
發(fā)現(xiàn)愛和愛別人一樣,同樣是一種特別稀有的能力。
沒有這種“特異功能”的人,一輩子兜兜轉(zhuǎn)轉(zhuǎn),明明身在福中,卻覺得自己離幸福很遠;一輩子都覺得缺少愛,不知道愛就在身邊。
別讓感情的惰性,蒙蔽了你的雙眼。
別讓真正愛你的人,寒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