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即墨,始載于《戰(zhàn)國策》《史記》等典籍,春秋戰(zhàn)國時期為齊國名邑,秦代置縣,隋朝建城,即墨大夫剛直不阿、田單破燕、田橫五百士、郭琇三疏等典故讓即墨昭彰史冊。即墨縣治自公元596年遷至現(xiàn)址,至今已有 1400 多年歷史,
今年即墨新建古城,燈火輝煌,把新建即墨古城裝扮的炫麗多彩,年味豐濃。年后好多網(wǎng)友去拍片逛古城,因去過多次,所以就不去了。無事在家打開電腦,翻出了多年前去即墨古衙拍的老片子,回味當年沒建古城衙門前,原片片遺址,供大家欣賞,已構起對古老歷史文化建筑的懷念。
即墨古衙經(jīng)過棚戶區(qū)改造中誕生了新的即墨古城,也是城市“改造”,成為即墨歷史文化演變的重要見證。
即墨縣衙在民間很有威望。
即墨”是膠東半島上的一個古老的地名,早在戰(zhàn)國時期,即墨已巍然屹立在齊國的東方,古老是因為它歷史悠久,至今保存了許多舊時的老建筑;如古衙門,坐落在即墨城中山街東端路北立法街29號的市博物館后院。自隋開皇十六年(596年)遷城立衙至今,已有1400余年的歷史了。歷經(jīng)滄桑,城內(nèi)的古建筑大都隨歲月的流失而煙消云散,惟獨縣衙的一至三堂幸存下來,成為山東省唯一能看到的三堂老縣衙。嶄新是因為重建賦予了全新的游覽內(nèi)容,在這之前,青島人想感受古城景區(qū)的別樣體驗。三堂老衙山東僅存
從正堂的后門出來,就是由兩座完全對稱的廂房和一座正房組成的二堂,二堂比起正堂的莊嚴,則多了一些活潑,畫檐描柱十分艷麗。二堂中間的空地上,栽種著6棵高聳入云、盤虬環(huán)龍般的柏樹,龍柏、側柏、圓柏各自展現(xiàn)著自己的蒼翠和挺拔。據(jù)專家認定,這些樹已有400年至600年的高齡。站在堂下,涼風陣陣襲來,龍柏枝條和高聳的屋檐擋住烈日,比呆在現(xiàn)代化的辦公室里要愜意百倍。
二堂除左右耳房外,在前有完全相稱的東西兩配房,建筑面積為238.98平方米。再后為三堂,是縣令與眷屬的內(nèi)宅寢室,三堂建筑面積為149.41平方米。另在大堂前100米處建有縣衙大門,建筑面積為87.93平方米。1999年投資30萬元修復縣衙正堂,2002年又投資100萬元修復二堂。
二堂的后面則是三堂,這里則顯得陳舊很多。即墨市博物館的姜保國副館長介紹說,此衙自隋開皇年間初建,經(jīng)元、明、清朝先后進行了10余次修建和擴建,逐步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縣衙建筑群。雖然經(jīng)過千余年的風雨侵蝕,但一至三堂俱在,是山東省僅存的三堂老衙。
現(xiàn)存的一堂,即正堂,或稱“大堂”和“公堂”,是訴訟、審訊的場所。一堂正殿東西11.2米,南北13.75米,左右耳房各東西5.1米,南北11.75米,建筑面積為273.85平方米。西耳房內(nèi)有一“地庫”,為老縣衙所僅見。正堂后面為二堂,曾名“印堂”、“鳴琴”和“致遠”,是議事辦公和會客的地方。
隨著年歲的增長更迭,很多建筑已不復存,縣衙大門東側的縣衙作坊成為這些輔助建筑的幸存者??h衙作坊青磚小瓦低矮破舊,陳舊中投射著古老。記者走訪了很多人,這里以前是干什么用的,現(xiàn)在的人誰也說不清楚。建國后,這里變?yōu)閭€人財產(chǎn),至今里面還住著居民,并另開一門直通中山街。只是房子還在縣衙的大院里,似乎也難以割舍與縣衙千絲萬縷的關系。
被歷史歲月吞噬的還有縣衙東側的蛤蟆灣,世代住在即墨縣衙附近的胡老先生介紹,有關蛤蟆灣還有一個傳說。一年夏天灣內(nèi)蛤蟆成群,不分晝夜鼓噪鳴叫??h太爺沒法靜心辦公,只好跟蛤蟆斗起氣來,他隨手寫了幾道符,吩咐“秘書”將符用石頭壓在灣邊。結果蛙聲很快消失,縣衙周邊居民大為好奇,紛紛前去查看。發(fā)現(xiàn)群蛙都翻著肚皮,躺在水面上曬“陽光浴”。這僅僅是個傳說,但也足以說明。
即墨衙門管理最大時包括現(xiàn)在的即墨市、青島市區(qū)、城陽區(qū)、嶗山區(qū)、萊西市的李權莊還有平度的南村鎮(zhèn)?!?/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