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太極拳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人物,眾所周知、耳熟能詳的首先當屬楊式太極拳創(chuàng)始人楊露禪先生。他不但繼承并發(fā)展了太極拳,對太極拳的推廣傳播起到了極大的作用,也使陳式太極拳和陳長興先生隨之名揚天下。同時代的另一位太極大家,在太極拳的傳承上同樣也是功不可沒的人物,他就是一代宗師陳清平先生。 在當今太極拳界公認的流派中,有四種流派的傳承都直接或間接地源于他。 陳清平先生,生于公元1795年,卒于1868年,享年73歲,祖籍河南溫縣陳家溝,從其父祖輩遷入趙堡鎮(zhèn)經商定居(有訛傳其入贅趙堡鎮(zhèn),所述不實)。據說陳清平先生的推手功夫很是了得,動作小、不露形、發(fā)放不為人覺察,已達出神入化之境。當時,先生有“文武秀才”的美譽,在太極拳藝上“不獨技勝,且以理勝”,在傳人時不僅注重拳架的傳承,在拳理發(fā)展方面尤有創(chuàng)新,因此大大推動了太極拳的繼承和發(fā)揚。先生德高望重,思想開明,不保守,不墨守成規(guī),“因當時處在義和團時期,陳師改變了拳不出村的制度,為太極拳發(fā)揚光大作出了努力,建立了因人施教的方法,傳授多人……傳和兆元理論為代理,張金梅理論為領落,其他學者均為騰挪。三種理論外體相同,而內功有所區(qū)分”(《武當趙堡太極拳闡秘》,鄭悟清敘述,鄭瑞整理),這在當時封建保守的年代里是極為難能可貴的,若非如此也不足以彰顯其功績。 由于先生授教有方、因人而異,所以他造就的多位太極名家也受先生影響,在師傳基礎上又根據各自的領悟和特長,不斷曾益創(chuàng)新,從而形成了多種獨具風格的太極拳法,令太極拳百花園更加絢麗多彩。 當年,武禹襄先生從學于同村好友楊式太極拳創(chuàng)始人楊露禪先生研習太極拳多年,但并未得到全部真?zhèn)?。出于對太極拳的癡迷和鉆研,武禹襄先生借因事赴豫之機,先去陳長興先生處投訪,因陳氏體病未能遂愿,于是轉道至趙堡鎮(zhèn)投陳清平先生處求教,陳公遂將所學太極精要傾囊相授,從而為武氏創(chuàng)拳立派和太極拳理論的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此事在武式太極拳第二代傳人武禹襄的外甥李亦畬1867年的《太極拳小序》中曾有記載,此外在武氏之孫武萊緒所撰的《先父廉泉府君行略》和《永年縣志》中都有記載。 武式太極拳再傳弟子郝為真先生在原傳基礎上又修定為開合太極拳(亦稱郝架)。1912年(一說1914年)夏,郝氏在北京染疾,孫祿堂先生“將之接至家中,請醫(yī)喂藥,月余郝愈。郝氏感其恩,遂將自己所習太極拳之心得竅奧告之孫祿堂”(《孫祿堂武學錄·孫祿堂小傳》,孫祿堂著,孫劍云整理),后孫氏經數年深研精練,將形意拳、八卦掌與太極拳三門拳術理論與內容提純升華熔為一爐,創(chuàng)成孫式太極拳,又于1918年11月公開出版發(fā)行我國首部太極拳著作《太極拳學》??梢哉f,孫式太極拳亦間接得益于陳清平先生對武氏的無私傳授,是對太極拳的再度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 除了上述陳師傳授的業(yè)績外,在他親傳的原趙堡架嫡傳弟子里,同鄉(xiāng)的大弟子和兆元先生在研習過程中,精研《易經》、《中庸》之理,多相參悟,苦心修習,增補不足,刪其繁瑣,融老、莊、醫(yī)理于拳架中,在不失傳統的同時將拳架修定為具有中正松柔、輕靈圓活、順遂自然等要領,集拳架、推手、散手于一體的新架,后經由陳師首肯并冠名以與原傳的趙堡架相區(qū)別,這就是和式太極拳(又稱代理架)。在和式太極拳的傳承中,又形成了鄭悟清架(七十五式)和鄭伯英架(一百零八式),門人弟子眾多且遠播海外。 陳清平先生不唯藝高德重,還仁愛有加,曾義助其徒李景延。李景延先生居住地與趙堡鎮(zhèn)相距不遠,他慕名前來求教。教拳之余,陳師發(fā)現李景延因家貧生活困苦,便給予周濟。李氏深為感動,發(fā)憤學拳,終有所成。陳師又介紹他去益豐大戶趙家做護院,以解決生計。清末,李氏以保鏢為業(yè),因功夫高強而威震山東、河南,有“鐵胳膊李盾”之稱。李氏在師傳拳學基礎上,參研清代《靈臺儀像志》之理,集內外家于一體,創(chuàng)立了上功快、技術強的太極“忽雷架”,今已遠播臺灣及海外。 由此可見,在當今全國公認的六大家(陳式、楊式、吳式、武式、孫式、和式)太極拳式中,就有三家(武式、孫式、和式)得益于陳清平先生,加之“忽雷架”,共有四種流派太極拳的創(chuàng)新與之有關,這足以說明陳清平先生在繼承和發(fā)展太極拳的功績上不次于陳長興先生,在因人施教方面甚至有所超越。雖然陳清平先生在拳架方面并未有太多的創(chuàng)新,但在繼往開來的過程中卻著實功不可沒,堪稱一代太極宗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