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子太極拳十三篇》,永嘉鄭曼青著,1950年臺灣出版。
鄭曼青(1901~1975),名岳,字曼青,又號曼髯,浙江永嘉人。精詩書畫醫(yī)。曾先后在北京郁文大學、上海暨南大學和美術專門學校任教。因體弱多病,曾從張欽霖先生練習內功。1929年從楊澄甫先生習太極拳。楊澄甫夫人“抱疾垂危,得吾投劑而起,師感之,悉以口訣相授,他人所未聞也”(引文見陳微明《序》)。
后來,鄭曼青又博采諸家之長,融會貫通,自成一家。1947年,他主持湖南國術館。為了普及太極拳,將楊派108勢老架,縮編為37勢,一套拳練下來只要7分鐘,頗受習者喜愛。1950年,鄭曼青開始在臺北市教授太極拳,并創(chuàng)辦“時中學社”。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鄭曼青客居美國,在舊金山、紐約等地教拳,創(chuàng)辦“時中文化中心”。
鄭曼青課徒非常嚴格,文武結合,教拳之余還向學生講授《四書》、老莊、《易經》以及書法,納武術于學術之中,以期造就文武兼?zhèn)渲瞬?。故鄭門弟子大都是文質彬彬,無一般拳師之江湖習氣。鄭氏把教授太極拳和傳播中華傳統(tǒng)文化結合起來,做出了較大成績,因此,人們把鄭曼青所傳拳勢,稱作“鄭子太極拳”,而不叫37式太極拳,提高了太極拳的文化品位和社會價值。
《鄭子太極拳十三篇》,分上下兩卷。上卷收《拳論》十三篇,下卷收《緒論》三篇及《太極拳論疑義答弟子問四節(jié)》和《后記》等。現(xiàn)分別做些介紹。
上卷.釋名義第一
鄭氏認為:“太極為陰陽之母,無所不包,以之名拳,命義深矣!”在分析“陽極”之拳術和“陰極”之拳術后,認為柔可勝剛,“任人用力襲擊,而我不以絲毫氣力抵御,反引而去之,使其力落空,而攻擊之效能全失,則我稍一撒手,彼未有不跌出尋丈之外者”,“拳之為用,全根于太極陰陽相生,剛柔相克之真理?!本镁毺珮O拳,“可使弱者強,病者興,衰者旺,懦者立。誠強身強種而強國之要道也。謀國是而欲蘇民瘼者,其可忽乎!”
通玄實第二
本篇著重闡釋“太極拳之合乎哲學與科學”。在解釋“以心行氣,以氣運身”、“腹內松靜”及“周身輕靈”、“四兩撥千斤”后,對“氣斂入骨,而為純剛,無堅不摧”之理做了重點解讀。鄭氏認為“氣沉丹田”猶“不及以心與氣相守于丹田”。因“人之腹部蓄水獨多”,欲去水之為病,“惟以心與氣相守于丹田.……猶置火于釜底,使釜中之水乃至于滾沸.漸漸可以化氣,……有利于血液之循環(huán)。”至于“氣斂入骨,而為純剛,即氣由丹田循尾間而上透達脊骨?!睔馀c心相守于丹田。水和精均可化氣,透度尾間、脊骨,達于頭頂,布乎四肢,“使熱氣灌溢乎骨中……膩液復化為有質之體,是為骨髓?!本弥撬璺e滿,則骨堅強,喻為純剛,無堅不摧。作者又以虎骨異平他獸之骨舉例,認為就是因其骨髓充滿如石。
專氣致柔第三
本篇根據《易》理及中醫(yī)學闡釋“專氣致柔”,即“氣沉丹田與心相守”,氣旺血足,則筋柔。太極拳論云:“氣宜鼓蕩”。是以我之氣與空氣相摩蕩,有益于運氣行氣。氣遍身軀。“神宜內斂”,有益于專氣。練“太極拳可達乎純陽之候”。與“專氣致柔”之說相始終,“能如是,則祛病延年之說,抑亦末矣!”
變化氣質第四
作者認為讀圣賢書。如能篤行、審問、慎思、明辨,可以變化人之氣質。久習太極拳,以他個人經歷,除“振敝起衰去病”外,還可去“輕躁悍銳”,而臻于“沉靜溫穆”。他說:“變化器質者,中人常人之事耳,進之可漸為君子,退之可漸為小人而已。余故曰太極拳豈能變化器質乎?正有待證于達人已耳!”
練太極拳能否變化個人的氣質,作者指出:“進可為君子,退可為小人”,值得太極拳練習者深思。
陸地游泳第五
作者在本篇中提出了練習太極拳猶如在陸地游泳說。他說:“善泅者,必能宿氣……宿氣愈久.則呼吸之量亦隨之增強,呼吸之量增強,即氣力之長進也。”人生長于空氣之中,游乎空氣之中,如魚游于水中,人之有力無力系乎氣。力大者氣壯,氣壯者積氣所致。學太極拳,“積氣之法,運氣之方,則可以溢乎筋絡.充乎膜膈,形乎皮毛?!笨諝猹q水,“每一運動,即覺氣之鼓蕩如游泳,吞吐浮沉以及乎進退如游泳……”,初學者手“可隨時迎風翻掌拂臂舒拳,可以知風與空氣有若水者,極其至矣?!碧珮O拳之練習要點在于積氣,它的力量比載重之積水更大,這就是專氣致柔,而能克制制剛之真理,故作陸地游泳說。
心膂并重第六
心為人一身之主。本篇講的“心”是“心靈”,膂指脊骨?!凹褂卸墓?jié),為人身最多節(jié)之主骨,五臟六腑系焉,五體軀干賴以支撐,太極拳務本之功,亦在于斯……。初學入門者,即以心與氣相守于丹田,勿忘勿助……久之其氣自能越乎尾閭,沖開夾脊,度乎玉枕,而達乎顛頂,降于丹田。此即任督通,而心腎交矣?!?div style="height:15px;">
對于“膂”的含義作者引用“正襟危坐”一詞予以說明:“脊多節(jié)若串珠然,累疊而起,稍不將意,則傾倒……。正襟危坐,正則不病矣?!惫示毩曁珮O拳應當豎起脊梁,亦如串珠累疊,弗令其傾倒,但不可緊張矜持。矯枉過正。
勁與物理第七
鄭氏認為,“太極拳氣與勁之運用,在乎綿綿不斷,周而復始,圓而神通,靡有窮際……,宇宙之間……厥形皆圓,此自然之征象也?!薄疤珮O拳之所不容人摸著與觸到者,以其體圓也,‘乃不知得力之所在也?!弊髡咭罁蛐牧碗x心力之原理。解讀了太極拳推手之效用。其說甚詳,限于篇幅,不再詳述。
養(yǎng)生全真第八
孟子日:“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太極拳以氣為主,心與氣相守于丹田,此即孟子說的“求放心”。作者介紹了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養(yǎng)氣,以心與氣相守于丹田。l、在朝夕空氣清新時,要勤吸??;2、行坐處臥時,運氣同上(即心與氣相守于丹田)。行時兩足要分清虛實,實則足心貼地,向后往之乎,亦實,氣行手指。坐則危坐,豎起脊梁。立則一足實,足心貼地,疲則易之。臥要身向右側,屈右腿,左足背貼于右膝下,左手搭于左胯之上,右手托右頤,全身放松;3、平時談笑不可高聲,氣要由丹田發(fā)出,有津液時須咽下;4、飲食以時,不可過量,不狼吞,不思慮,不言笑,沉氣危坐,托碗進口,“能如此,則終日無一時不在太極拳運用之中矣。”
益臟腑第九
作者認為獸的脊骨梁橫,五臟六腑平系于脊梁之宗筋,稍一跳躍,各臟腑皆能前后動蕩,可使各臟腑系于脊梁之宗筋,易于壯盛;然而人是站立行動,脊梁豎起,清濁分,智慧足,故靈于獸,但剛猛之力退化殆盡。因人體站立,脊梁豎起,臟腑直系,上下壁立,累疊擁擠于一團。造成臟腑粘連,濕熱熏蒸。脾胃先受其害。隨后肺陽與臟腑皆病。如能氣沉丹田,臟腑隨吸吐而開合,助之于運動,轉腰舒臂,含胸邁步。則臟腑均能空靈動蕩,不獨宗筋日見其強,則濕熱皆能透達,而不足為病。同時膂力心力腦力,亦皆隨之而長,此練習太極拳有益臟腑之緣故。
起肺疾第十
本篇詳述肺疾癥狀起因和作者治療經驗,認為太極拳運動是以心行氣,以氣運身,由內達外,即先由臟腑而達乎肢體之運動,輕靈致柔,養(yǎng)氣活血,舒筋節(jié)勞,有益于固腎、健脾、理肺、抑咳,故練習太極拳可以起肺疾。
別程序第十一
本篇講太極拳的練習程序,分三階九級:
一階一級。為舒筋。自肩自手指。筋能舒,血自然活。其法以舒腕為先,肘次之,肩又次之。曲中求直,厥形為圓。由直柔漸進,以舒筋至中指節(jié)為止。
一階二級,自胯至足至踵,俱要松柔。力量在足心,而受于地,雙腿要分虛實,左足實,右手要虛,反之為雙重。
一階三級,自尾間至泥丸(頭頂)。脊為多骨之主節(jié),要柔,要點在尾閭中正和頭頂懸。
二階一級,氣沉丹田。氣以細長靜慢為主,緩緩吸入丹田,與心相守,純任自然,直養(yǎng)無害。初學沉氣,肩稍沉,肘稍垂,氣可引之胃脘。胸微陷,背微弓,氣可沉之丹田。如聳肩挺胸,氣即逆上,易致病。
二階二級。氣達涌泉。氣沉丹田后,在心意引導下,使氣至胯至膝至踵,即至人之息以踵。復至肩至肘至腕,四肢關節(jié)俱開,然后下可達平涌泉,上可行乎勞宮,以止于中指尖,可達以心行氣,以氣運身之境。
二階三級,越尾閭,達泥丸,通三關。要純任自然,不可絲毫勉強。
三階一級,聽勁。惟柔始能與對手沾連粘隨,我之氣與彼之氣相接觸,欲測其氣之動靜,故曰“聽”。
三階二級,懂勁。聽勁與懂勁有精粗深淺之別,彼微動我可聽而得之,我先動則動而后能之。得機得勢在我不在彼,此乃由淺入深。勁別有四:化、蓄、松、發(fā),此為懂勁之極至。
三階三級,階及神明。著重闡釋“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氣,在氣則滯。尚氣者無力,養(yǎng)氣者純剛”(武禹襄《太極拳論要解》)鄭氏認為“神之所到,氣已隨之,氣能運身,不待動心,而神可以挾氣而行。是為神力,亦可謂之神速。”“神力神速,誠有雷電之意,……此之謂階及神明”。
以上是練習太極拳之程序,“學者須拾級而上,登峰造極,無難矣”。
明生克第十二
本篇以五行解讀進退顧盼定,以“剛柔相靡,八卦相蕩”之理闡釋掤、搌、擠、按、采、挒、肘、靠。中庸所謂“不偏不倚”,即中定之定理;以我之中定(立如平準),“不受牽,亦不牽人,不發(fā)人,亦不受發(fā),此謂不易之定理。能是,牽也可,發(fā)也可,互為變易,無施而不可”。作者總結十三勢之體用:“其用日搌,其體日中定……一陰一陽之為道,是為太極”。
述口訣第十三(附序及按語)
本篇記述乃師楊澄甫所授口訣和本人的體會:
一曰松,全身筋絡松開,不可有絲毫緊張;二曰沉,能松透,即是沉,筋絡松開,則軀干所系,自然下沉;三曰分虛實,全身負擔放在一條腿上,右手與左腳相貫,左手與左腳亦然。轉變時,要注意尾閭與夾脊得中,才為不失中定。右手貫勁移于左手,樞機在夾脊,左腳貫勁移與右腳,樞機在尾閭,尾閭與夾脊要中正對直,方為不失中定;四曰虛靈頂勁,頂勁要虛靈,練拳時將玉枕骨豎起,而神與氣可相遇于頂;五曰磨轉心不轉,磨轉指腰轉,(磨)心不轉,指氣沉丹田之中定;六曰似拉鋸式之攬雀尾,推手往復相推,喻之拉鋸,指彼此用’力均勻,則往復可以暢通無阻,一要舍己從人。順其勢走化;二要彼微動己先動,彼推我先拉回,彼拉我先推送,是彼微動己先動之著手功夫;七曰我不是肉架子,汝為什么梓在我身上?練太極拳專尚松靈,若像肉架上之肉便是死肉,有何靈氣之可言!八日撥不倒,周身輕靈,其根在腳,非具有松沉兩種功夫不易做到。要之,全身之勁沉于一只足心,全身松凈,輕于鴻毛,便撥不倒矣;九曰能發(fā)勁,發(fā)勁竅要,一要得機得勢,二要由腳而腿而腰??傢毻暾粴猓皇话峒茏?,要平正均勻,平正方可安舒,支撐八面;均勻始能貫串,而無斷續(xù)之弊;十一曰須認真,練拳推手皆有尺寸法度,須認真研求體驗,得其尺寸,則不復失中定矣;十二曰四兩撥千斤,“牽動四兩撥千斤”,要牽動對方,而后撥之,便能見其妙用。
下卷續(xù)論三篇
釋主旨
此篇作者解釋自己將傳統(tǒng)楊派太極拳刪繁就簡之起岡,1927年鄭氏主掌湖南省國術館,以國術訓練軍警學民,其中太極拳占重要地位。為了易于推廣,不得不刪繁就簡,“是因時而制宜,非矜奇以立異也?!?div style="height:15px;">
l、練習太極拳不動手。拳論云: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又曰:其根在腳,發(fā)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說明手必須相隨,不可自動;2、沉肩垂肘坐腕。作者對此做解釋后,強調“手指非并亦非撐,非曲亦非直,要從開中求合,曲中求直……須氣助乎掌心勞宮穴,而后達乎指尖”;3、含胸拔背,對此作者強調松胸;4、氣沉丹田,要求“氣逐漸積于丹田,非實腹也,慎之!”5、虛靈頂勁,須若頂頭懸,輔以“尾閭正中神貫頂”,達乎泥丸;6、膝蓋,做弓步時,“膝蓋不可超過腳背,足跗須軟如綿,足心涌泉穴方能松沉塌地”。
此篇作者簡述楊派太極拳之始末,陳述自己對傳統(tǒng)拳因勢利導、削繁就簡之原因。同時指出太極拳拳論“學理精妙絕倫,不獨涉世處事有所取法,而且往往切中兵家機勢之言。不揣翦陋,窮二十二年之心力,得述其要略,都十三篇。即以命名,蓋有自也”。
本篇講實用散手,著重講如何“接勁”。他說:“余從澄師游七年,為之所苦而難到者,只有一勁,曰接勁。能接勁,便是懂勁之極至”。又說:“須球來似能吸住,而復擲出,乃為接勁。緩速輕重皆能如法,則粘提聽放,已在其中,合吞吐之意于剎那間,其勁正在分寸之際,庶乎階及神明矣,……我故曰,太極拳之所以過人者,無他,惟有一接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