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師孫祿堂的一份珍貴心得
2010-10-05 16:07:19| 分類: 默認分類 |字號 訂閱
一代宗師孫祿堂的一份珍貴心得
作者:孫祿堂
“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墜,凡有血氣者,皆秉天地之全氣全理而成,其形體百骸,推之全球無異也.人既無異,即萬理出于一源,萬派出于一脈也.何拳術之道,偏分許多門徑?甲藐乙,乙藐甲,各出己技,互相朋比.推原其故,實因拳理未明,內具不和之氣,而始生出許多支節(jié)耳.
余思萬法既由一脈相傳,形骸百官又無差異,彼所能者,己亦當能,己所學者,彼亦當學,存彼己之見者,大抵因初學時氣質未化,不能得格物慎獨之功也.先哲云:圣人之道無他,在啟良知良能,順其自然,作到極處,而成一個全知全能之完全人耳.拳術亦然,凡初學習練時,但順其自然氣力練去,不必格外用力,練到極處,亦自成一個有體有用之英雄耳.彼自分門徑,獨守一支者,是自劃限制,不能擴充己之知識也.夫學業(yè)之途無盡,彼之技藝,己不能知不能行者,是己之身體有虧也.己之技藝,彼不能知不能行者,是彼之身體有虧也.故志于豪杰,欲練拳術,必須先將內家拳學,無論何派,先格物致知,身體力行以致極處,嗣后再與內外二派同道之人,互相研究,各得其益.若能研究十數(shù)家技藝,將理得之于心,與己之理化合而為一,其余無論中外技藝,即使形各相別,習練相殊,其理可一見而知也.
孟子云: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拳術之道亦無他,氣力和順而已矣.余所述形意拳學,年前已出版矣.乃于八卦學,未能筆之于書,每懷謙然未安.因思幼從余師李魁元先生時,先生常云天地之理,變化無窮.晤對閑談,常提及北京有八卦拳術一門.其技之精,理之細,亦甚奧妙測.余當時存諸心中,總未得門而入.
至丁亥年,因事赴京,在白西園先生處遇程廷華先生.白君與余指引相見,云先生精通八卦拳術.初見先生練時,其意與形意拳大相懸殊.時余練形意拳方三四年功夫,于彼此之勁,不能周知,心雖愛慕,又恐與自己所練之拳氣力不和.后先生見余屢懷疑惑,極力開導拳中之理,余始免去疑心.方入手時,覺與形意拳術氣力相背,至年余功夫,兩拳之勁微覺相合.每日早習形意,晚習八卦,如是十余年,兩拳之勁,始不分彼此,練習亦不分早晚,兩體亦覺如一.此時始悟十年前,初與先生練時,并非兩拳之勁相背,乃我身中之氣力有虧也.
自此以后,每遇同道之人,不分門類,互相研究,又十余年,自覺身中兩拳之勁合一.又有各家同道之人,各法相助,以至用時,起落進退剛柔伸縮,無不自如,當此之時,藝貫二家,學業(yè)精進,心中愉悅,自以為全體無所不知矣.
乃至辛丑年,又遇同道張秀林,楊春甫二君,精于太極拳學.余心又有甚愛之.及與二君互相研究,詢問此拳之勁,心中大相駭異,覺作所練兩拳之勁,又有各家之法相助,然并不能與此技之勁相符合,因此又與彼等加意研究三四月功夫,始略得其當然之理,如是復練習三四年,并不能知其底確詳細之理。
后至民國元年,在北京得遇郝為真先生,先生精于太極拳學,初見面時互相愛慕.余因愛慕此技,即將先生請至家中,請先生傳授講習,三四個月功夫,此技之勁,方知其所以然之理.自此以后晝夜習練,至三年豁然大悟,能將三家之勁合為一體.心中方無形意,八卦,太極之意.又始知三家皆三元之理.
夫八卦天也,形意地也,太極人也,三家合一理也.練習之法,形意以經(jīng)之,八卦以緯之,太極以和之,即圣人云: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也.余嘗自揣三元性質;形意譬如鋼球鐵球,內外誠實如一;八卦譬如絨球與鐵絲盤球,周圍玲瓏透體;太極如皮球,內外虛靈,有有若無,實若虛這理,此是三元之性質也.
形象雖分三元,要不出人丹田之氣也.天地人三才,亦即太極一氣之流行也,故三家合為一體.以后好武諸君,務去彼此之見.諺云:一處不到一處迷.此言良非虛謬.吾人練藝,總要與同道中人互相研究,始能有益.
然八卦拳學,不知創(chuàng)自何代何人,前吾師程先生,亦未知其源流.但云此技古時未傳于世,大都隱于釋道兩門.至前清有董海川先生,直隸文安縣人,平生好武,嘗遨游四方,一日至江皖地方,遇一異人傳授此技,數(shù)月得其精奧.后至北京傳授弟子多人.余師亦在其數(shù).以后諸弟子又各傳門徒,此技之妙,遂流傳于社會矣.但此拳俱是口授,并無譜可證,或間有抄本附會之說,并無教科入門堪作真本.且有者多存私心,不肯輕示于人.現(xiàn)精此技者雖不乏人,然隱于世者多,傳與人者少.社會后生弟子愛慕此技,因無書籍可考,又不得口傳授受,遂使人舉步望洋而生止足之嘆.
余得程先生傳授后,朝夕練習,又有李先生存義亦精是技,時常指示,數(shù)十年略得其中??加⒆V以傳后世,然無依據(jù)在前,誠恐斷定有謬.但步步循理設想,夫太極八卦形意三門,實出一人遺傳,蓋萬物生于一理,拳學生于一氣,理既相合,而形又何別?
孔子云:吾道一以貫之.余所著形意拳學,外表由明善以復初,亦即萬殊一本之道也.故公余之暇,探輯群言,付以己意,不揣冒昧,遂將所習之技,編纂成書,以聊助愛技擊后世欽好者或作入門之徑,是則余之志也.余本武士,才短于文,書中有不合之處,望乞諸君子隨時指示為感.
孫祿堂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