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01 05:28:24| 分類: 經(jīng)文幼學 |字號 訂閱
姓氏源流
韋姓,源出有五:
1、出自彭姓,為顓頊高陽氏大彭之后裔,以國名為氏。據(jù)《姓纂》記載:“出自顓頊大彭之后,夏封于豕韋,苗裔以國為姓,家彭城(今江蘇省徐州的古稱)?!庇謸?jù)《元和姓纂》、《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等資料所載,韋姓出自顓頊高陽氏大彭之后裔,夏朝中興少康當政時,封大彭氏的別孫于豕韋(在今江蘇省銅山縣的附近),豕韋國又稱韋國,商時稱韋伯,周襄王時始失國,遷居彭城,其子孫遂以國名為姓,稱為韋氏。史稱韋氏正宗。這就是河南韋氏。由此可見,四千多年前韋氏和彭氏同出一祖。
2、出自韓姓,為漢初韓信之后裔,為避難簡改為韋氏。西漢初年,功臣韓信被呂后所殺,韓信一族險遭滅門之災,蕭何暗中派人將韓信的兒子送往南粵(今廣東、廣西一帶)躲避,韓信的兒子為了避仇,以“韓”字的半邊“韋”作為姓氏,世代相傳下來。
3、出自漢代西北少數(shù)民族中疏勒國有韋氏。據(jù)《漢書·西域傳》所載,漢代西北少數(shù)民族中疏勒國(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喀什市)有韋姓。
4、出自賜姓而來。據(jù)《唐書·桓彥范傳》所載,桓彥因功受賜韋姓,其后人以韋姓自居。
5、出自其它源流有韋氏。清朝時廣西慶遠府、貴州貴陽府定番州、湖廣施南古巴地和海南東方縣及仫佬、苗、瑤、水等許多少數(shù)民族均有韋姓。
得姓始祖
元哲。據(jù)《元和姓纂》、《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等資料所載,韋姓出自顓頊高陽氏,與錢姓、彭姓同出一宗,形成于商代初年,發(fā)源于今河南省滑縣,始祖為元哲。少康為夏帝時,封大彭氏國支孫元哲于豕韋(今河南省滑縣),并建立諸侯國,成為夏的同盟部落,是夏王朝的重要支持力量之一。豕韋國又稱韋國,夏末時被商湯所滅,韋國王族四散出逃,其子孫后代便以原國名韋為姓,遂成韋氏。故元哲就是韋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韋姓的發(fā)源地,當是今河南境內(nèi)。依資料記載,其早期的播遷始于漢朝:漢楚王太傅韋孟徙居魯國鄒縣(今屬山東?。?;韋孟四世孫韋賢被封為扶陽節(jié)侯,又徙京兆杜陵,這樣一來,漢代韋姓已是分布于河南、山東、陜西、山西、河北等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韋姓人除避戰(zhàn)亂者有南遷情況外,大部于原籍繁衍生息,“京兆郡”即在此時產(chǎn)生了,成為以后韋姓分支的主要源頭。隋唐時期,韋姓的繁衍仍以“京兆郡”即陜西一帶為盛,盛唐時韋姓名人如韋應物、韋莊皆出于“京兆”,另外,因韋姓顯赫之家多居于陜西長安縣,而設韋曲鎮(zhèn),可見唐朝韋姓的主要居住地為陜西,同時,江蘇、四川、安徽等地有韋姓南遷于此。從五代十國到宋元明清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韋姓人又有南遷者,但數(shù)量較之北方留居者仍為少數(shù),基本上是一個典型的北方姓氏。今日韋姓以廣西、河南等省區(qū)居者最多,約占全國漢族韋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韋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二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一。
歷史名人
韋 孟:彭城(今江蘇省徐州)人,西漢詩人,精于魯詩,曾任漢楚王太傅。他的子孫傳到韋賢,五世都是鄒、魯?shù)拇笕?,當時,為詩并有韋氏之學,足見韋氏一門詩學的造詣之高。
韋 昭:三國孫吳云陽(今陜西省涇陽縣)人,為當時著名學者。少時好學能文。早年曾任丞相掾、西安令、尚書郎、太子中庶子、黃門侍郎、太史令等職。西元258年,孫琳廢孫亮,立孫休為吳國皇帝,改年號永安,昭立五經(jīng)博士而創(chuàng)設國學,開南京設國家中央學府之始,為古代南京大學之起源;韋昭官拜中書郎,出任博士祭酒,掌管國子學。西元264年孫休亡,孫皓即位,韋昭封高陵亭侯,擔任中書仆射、侍中,領左國史。后為孫皓所害。
韋 睿:京兆杜陵(今陜西省西安東南)人,齊末為上庸太守,梁時任豫州刺史、雍州刺史、護軍將軍等職。因其多次率軍大敗北魏軍,被魏人稱為“韋虎”。
韋 叟:晉陵(今江蘇省常州)人,南朝鎮(zhèn)軍將軍。善相術,給后來的宋武帝看相,看能否得州官。韋叟當面說宋武帝當?shù)眠呏荽淌?,暗中又悄悄告訴宋武帝說:“君相貴不可言”。
韋 堅:字子全,唐代京兆萬年(今陜西省長安)人,曾任長安縣令,以才能卓越、辦事精干而聞名。繼擢陜郡太守、水陸轉(zhuǎn)運使。在任陜郡太守、水陸轉(zhuǎn)運使期間,當時運進長安的江淮糧食財帛均經(jīng)渭水,水淺灘多,運輸十分困難。韋堅在漢漕渠和隋廣通渠的基礎上修筑運渠,在咸陽修建興城堰,引渭水入渠。橫穿浐水和灞水,沿渭水向東直抵華陰永豐倉附近,又入渭水。渠成后每年運糧200余萬石,提高效率十余倍。
韋 偃:唐代長安(今陜西省西安)人,僑居成都(今屬四川省),生卒年不詳。官至少監(jiān)。善畫鞍馬,傳自家學,遠過乃父,與曹霸、韓干齊名。用點簇法畫馬始于韋偃,常用跳躍筆法,點簇成馬群。其《放牧圖》畫人一百四十余,畫馬一千二百余匹。唐張彥遠謂:“居閑嘗以越箋點簇鞍馬,或騰或倚,或龁或飲,或驚或止,或走或起,或翹或跂,其小者或頭一點,或尾一抹,曲盡其妙,宛然如真?!表f偃得曹霸畫馬之神,得韓干畫馬之形,形神兼而有之。
韋 皋:唐代京兆萬年人,一代名將,曾任監(jiān)察御史、知隴州行營留后事、隴州刺史、奉義軍節(jié)度使等職。據(jù)《唐書》記載,韋皋,當四川安撫史前后經(jīng)略滇南十一載,曾大破吐蕃四十八萬,取鐵橋十六城,俘其五王,把南詔打得獻地圖和上貢求降,并且為他立紀功碑,威武之至。憑著這樣的赫赫事功,他被大唐天子封為南康郡王,他給韋氏帶來的榮耀,使世代子孫享用不盡,而終于成為了當時“離天尺五”的名門鉅族。這位使吐蕃望風披靡的大將,治績也很高明,據(jù)說,他治理四川十一年,載譽于道,當?shù)氐睦习傩找娖湎癖匕荩畹妹裥摹?/font>
韋 莊:長安杜陵(今陜西省長安縣)人,唐至五代時詩人、詞人,著有《烷花集》,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
韋 淵:今河南開封人,宋時靖康末任職親衛(wèi)大夫,受封平樂郡王。曾被皇上賜給'臨安府房緡日二十千。
韋 堅:廣西東蘭縣東院區(qū)巴拉鄉(xiāng)卻內(nèi)屯的貧苦農(nóng)家。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1925年夏秋投身于東蘭農(nóng)民運動,發(fā)動組織農(nóng)會、農(nóng)軍,開展打倒土豪劣紳勢力的斗爭。1926年11月進入東蘭第二屆農(nóng)講所學習。歷任鄉(xiāng)、區(qū)農(nóng)會執(zhí)委。1927年8月參加東風凌色四縣農(nóng)軍暴動,爾后轉(zhuǎn)入山區(qū)堅持游擊活動。1929年12月參加百色起義。1929年冬至1931年秋,他擔任中共東院區(qū)委書記、東院區(qū)第一屆蘇維埃政府執(zhí)委、第二屆蘇維埃政府主席,領導該區(qū)農(nóng)民深入開展土地革命和根據(jù)地地各項建設。1931年3月撤入山區(qū)游擊。1932年在反“圍剿”戰(zhàn)斗中被捕,不久押至東蘭縣城殺害。
韋元恢:彭城(今江蘇省徐州)人,任職后魏綠州刺史。
韋子粲:北朝齊人,官任豫州(今屬河南省)刺史。韋節(jié):隋煬帝時,任御史職,曾出使西域,歸后著有《西蕃記》一書。
韋應物:唐時京兆長安(今屬陜西?。┤耍奶飯@詩人,后人集其著作成《韋蘇州集》,官至滁州、江州、蘇州刺史。
韋紹光: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首領。廣東香山(今廣東省中山)人,菜農(nóng)出身,喜習武術。1841年5月29 日,盤踞四方炮臺的英軍竄至三元里一帶肆行淫掠,調(diào)戲其妻,即與鄉(xiāng)民奮起反擊,怒殺敵兵十余名,旋與鄉(xiāng)眾聚集三元古廟,聯(lián)絡一百零三鄉(xiāng)人民,共商戰(zhàn)計,并決定以古廟三星旗,“旗進人進,旗退人退,打死無怨”。三十日誘敵至牛欄岡,分割圍殲,斃敵二百余人,生俘二十余名。時番禺農(nóng)民周春率沙亭岡鄉(xiāng)眾,城北三家店打石工人鄧潛率石工亦參加戰(zhàn)斗。事后仍以種菜為生。享年八十余歲。
韋昌輝:原名至正,或作正、政。廣西省桂平人,太平天國首領。韋昌輝出身于地主兼典當商家庭,后捐監(jiān)生。因受官吏欺壓,接受馮云山勸導,參加拜上帝會。獻出家產(chǎn),開爐制械,積極準備起義。金田起義時,全家從征。任后護又副軍師,領右軍主將。太平軍攻克永安(今蒙山)后,被封北王、六千歲,后在與楊秀清爭權中,造成“天京事變”的慘劇,太平天國由此而衰,韋本人也被洪秀全處死,削其封號,貶稱“北孽”。
韋以德:清廣西省桂平人,太平天國將領,被封為國宗,提督軍務,后在武昌陷落,西援田家鎮(zhèn)時戰(zhàn)死于半壁山。
韋朝元:又名韋德明,號七綹須,南籠府(今貴州省安龍)當丈寨人,清朝南籠(今屬貴州省)起義首領。推舉能做巫行醫(yī)的布依族巾幗英雄王囊仙(王阿崇)為“皇仙娘娘”,取年號為仙大。韋朝元自任大王玉帝仙官,取年號為元順,并建立丞相,副丞相、總管仙達、仙娘等文武官職,以統(tǒng)率義軍。
韋樹模:清代廣西省平南人,早年入廣西同盟會分會,在廣州起義中殉難,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韋云卿:清末廣西南寧人,早年入同盟會,并參加了鎮(zhèn)南關起義和河口起義,后在廣州起義中殉難,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