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那句“兄則友”后面跟上的就是“弟則恭”那意思就很清楚了么,兄弟同胞,互敬互愛。哥哥把弟弟當作朋友一般,那么當弟弟的,也得對哥哥溫良恭儉讓一番吧。錢文忠教授就在他的講解里,舉了一個十分生動又動情的故事。故事是關于一對趙氏兄弟的《趙孝爭死》。為了避免別人會說我有抄襲之嫌,我就不再羅嗦了。
畢我一生,見過的兄弟數不勝數。而真正做到相敬相愛的還真不多。能夠像錢文忠教授敘述的類似故事幾乎是零。而勾心斗角的事例確實不在少數。其中緣由多種多樣,不可枚舉。只聽到過做朋友的親如兄弟,情同手足。卻很少聽說過兄弟親如朋友的。
在我早年間的學生里,倒確實有過這么一對“親”兄弟。當哥哥的學業(yè)比當弟弟好上很多。但是他看到自己的后媽更看重的是弟弟。他為了不讓自己的爸爸兩頭受氣。竟然放棄了自己的學業(yè),高中畢業(yè)后放棄了高考,出外打工。把自己辛苦的勞動所得,悉數提供給自己的同父異母的弟弟上高考復習班。明明自己高考有絕對的把握,他也還是選擇放棄。
至于后來的情況究竟是怎么樣,由于我本身的問題,就不太了解了。誰知時隔八年,居然聽說了那個當弟弟的只是考取了大學專科,畢業(yè)以后也就是一般般的過了,比一般的打工仔好不了多少。只是高不攀低不就。
而那個當哥哥的含辛茹苦,艱難勞作。沒過幾年居然當上了廠長。自己的后母懊悔莫及。自己的爸爸垂頭喪氣。為了誰呀?還不是為了那個不爭氣的弟弟。弟弟沒錢還花天酒地,哥哥有了錢又替父母建了新房。而那個沒出息的弟弟,還腆著臉皮向哥哥借錢娶親。您想想,這算是個什么道理?當哥哥的做到了兄則友,而那個當弟弟的能算得上弟則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