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 第三章 學習筆記
(2008-03-17 17:47:11)
標簽:
文化分類:
學習筆記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對原文的理解:
不要樹立榜樣,這樣民眾就不會把精力放到爭當先進上面去了;不要過于看重稀有的財物,民眾就不會為此而去偷盜;把能引起民眾欲望的東西收藏起來,這樣民心才不會亂。所以,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讓民眾心里的欲望越少越好,但是要讓他的肚子能吃飽飯;不要讓民眾有什么雄心大志,但是要使他們身體健康。只要做到了不讓民眾知道不該知道的事情、不要有不該有的欲望,即便是那些有點聰明的人也不敢輕舉妄為。如此這般,看似無所作為,卻可以達到無所不治的效果。
對字的理解:
不貴難得之貨:貴,以為貴,重視的意思。
對本章的體會:
在管理天下方面,老子認為關鍵在于民眾的管理者要做出正確的引導,于是老子講了這段勸導為政者的話。乍看起來,這段話似乎有點消極,其實不然。因為老子清醒地知道:人的認識能力是有不同的。不尚賢,本身就說明賢者是有的,任何一個人,通過對“道”的不斷修煉和體驗,都是可以達到賢者的境界的。但對于認識能力有限的人來說,他們往往只會看到表面現象,如果一味尊崇賢能,他們就會爭相效法其表,而忽略了背后的實際意義;在爭奪名利的過程中還會引起許多爭端。并不是所有人都會用偷盜的方法去獲得難得之物,但用適當的方法去避免總是有意義的。把容易引起人的欲望而又不可能均享的東西適當收藏起來就是一種有效的方法。
或許會有人認為這是一種愚民政策,是消極的,其實不然。適當地樹立一些榜樣,對廣大民眾是有一定引導作用的,我們以前經常倡導人們向某些英雄人物學習,這本身是有積極意義的。而“不尚賢”,就是提醒我們不要過分夸大和依賴榜樣的作用,要引導人們學習榜樣的精神實質而不是表面的具體做法。作為管理者,必須具備透過表面現象認識到人或事物本質的能力,而不被人或事物的表面現象所蒙蔽。不恰當地過分宣揚賢者的外在表現與行為,會誤導人們簡單地模仿和在膚淺的層次上發(fā)生爭執(zhí),反而是有害而無利的。
老子生活的那個年代,物質本身的供給應該還是相對比較匱乏的。在文明程度較低、物質條件又較不均衡的情況下,偷盜行為或許是比較普遍的。老子的文章中多處以偷盜為例子,應該反映了一部分當時的社會現實。
如何解決偷盜這個社會問題,老子給出的辦法是:不要過分看重稀有物品的價值。這是個很積極的策略,這樣就不會引起人們期望擁有稀有財物的欲望,才可以從根本上使人不生偷盜之心。
在物質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何穩(wěn)定民心?使大家都能夠安居樂業(yè)呢?老子提倡減少欲望,而減少欲望最根本的就是不讓人產生欲望,所有容易令人有非分之想的都要盡量掩蓋起來。比如金錢、權力、美色等,都不易過分張揚。其實,就算是在物質資源相對豐富的現代社會里,“不見可欲”也是有積極意義的,對遏止無限膨脹的私欲也是有輔助作用的。不正當或過度的欲望往往是民心不穩(wěn)的根源,這種欲望不僅包括物質層次上的,也包括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適用于別國的制度,表面看起來很合理、很人性化,但未必適用于本國的國情,不加分析與取舍地一味宣揚外國的政治制度,也會造成本國人民的民心紊亂。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可以理解成對“圣人處無為之事”的進一步說明。但是無為并不是不為,“虛其心”是無為,“實其腹”就是有所為;“弱其志”是無為,“強其骨”就是有所為。有為無為的關鍵是:“常使民無知、無欲”,做到了這一點,“使夫智者不敢為也”,也就是達到了“為無為,則無不治”的境界。
對于老子的“常使民無知、無欲”,有人認為這是徹頭徹尾的愚民政策,我認為并非那么簡單,其實這才是個積極務實的大智慧。舉個例子來說,我家的小孩子,他很喜歡到海邊去玩,有一天我說要帶他去,但后來臨時有事去不了了,他就很不滿意,哭哭啼啼地鬧了很久。從那以后,我就不再事先告訴他要帶他去海邊玩,而是一有時間就直接帶他去,這樣他就不會再因失望而哭鬧了。我們生活中的很多煩惱都是由于失望造成的,而失望則是產生于希望的。老子告誡為官者,不要刻意地使人有爭比之心,不要不負責任地把沒有把握的事情告訴給大家,不要給人們過多虛無縹緲的希望,這不但不是愚民,反而是愛民的體現。尤其是老子特別強調要“實其腹”、“強其骨”,就是要保障民眾最基本的生活條件,這樣才可以長治久安、循序漸進地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和道德修養(yǎng)水平。我想我的小孩長大后,再遇到同樣的情況,他就理解了,就不會再因這么一點失望而哭鬧了。當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和思想認識水平還沒有達到一定的程度時,過分地強調物質消費和精神追求,只會形成好高騖遠、浮躁虛夸的風氣,是與人們的真正福祉背道而馳的。而讓大家普遍安居樂業(yè),不去想不現實的事情,不要知道不該知道的事情,在這樣一種現實環(huán)境下,就是有人想做過分的事情,也不會有群眾基礎,也就不會造成社會的動蕩與混亂。這就是老子所追求的無為而治的境界與方法。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