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著名畫家、書法家、詩人——唐伯虎在他的題畫詩《畫雞》中寫到:頭上紅冠不用裁,滿身雪白走將來。平生不敢輕言語,一叫千門萬戶開。
這位明代大家不僅將公雞的神態(tài)氣質拿捏的活靈活現(xiàn),而且也將公雞報曉的天性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
公雞不僅在現(xiàn)實生活中受到人們的喜歡,而且還被文人雅士譽為是具有文、武、勇、仁、信五德的“德禽”。
就是在歷朝歷代中以“公雞”為造型的小物件,也是比比皆是。
今天,我們給大家介紹的這件文物就與公雞有關,它就是1981年出土于北齊婁睿墓里的青釉龍柄雞首壺。
這個大名鼎鼎的青釉龍柄雞首壺,那可是了不得的北齊名壺。
我們先來說說雞首壺的得名。雞首壺,又被稱為雞頭壺、天雞壺。它的得名就是因為壺嘴呈雞頭狀,而被人們直接冠以此名。
最早的雞首壺出現(xiàn)在三國時期的東吳。之后,風靡于魏晉南北朝時期。
為什么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人們會如此鐘情于這種陶制的雞首壺呢?
原來,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黑暗期,在這個時期到處都充滿了殺戮與流血。
百姓在這種動蕩的大環(huán)境中渴望生活的安寧和太平的盛世。
而雞首壺的“雞”恰恰與“吉”諧音,寓意吉祥如意,所以雞首壺就成為魏晉南北朝時期青瓷器的一個重要類別。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件青釉龍柄雞首壺為山西博物院藏品。
它通高50.5厘米、口徑為11厘米、底徑為13厘米。
這件文物為青瓷質地,整體色調為黃色,有冰裂紋,瓷質細膩,線條明快流暢、造型端莊雅致。
這件雞首壺,壺的口部呈碗形,束腰式細長頸,鼓腹下收斂,近底處外撇,底部為平底。
壺肩部兩側各有一對橋形方系,系孔可以穿繩。壺腹兩旁有三紐,居于橋形方系之中。
在壺肩一側,有一個正預昂首啼鳴的雞首流,雞首的冠部較大,雞冠加高豎挺,雞頭雄健,雞頸粗壯,雞眼圓睜,雞喙微張,形象生動。
用心縝密的工匠,甚至細心地將雞的鼻子和耳朵都刻畫得惟妙惟肖。
與雞首對稱的一側,有直體曲頸伏首銜沿式龍柄。
大家仔細看看,這條龍像不像動畫片《花木蘭》當中的木須龍。這也難怪,它們都是來自北朝時期的那條龍。
這引頸遠眺的雞首,與俯首銜口的龍把手,一高一低,遙相呼應,既生動有趣,又增加了外形曲線的靈動性。
另外,在雞首和龍身的下方都有一個獅頭獸面鋪首,而在鋪首的下方各有一只展翅高飛的鳳鳥。
大家仔細觀察,還會在橋形葉子兩鈕之下發(fā)現(xiàn)有垂束蓮和忍冬紋的裝飾。
那么,為什么這個雞首壺上會裝飾如此之多佛教題材的紋飾呢?
原來,南北朝時期佛教開始興盛,佛家從“神不息論”考慮,傳揚“轉世輪回”的觀念,讓大家把目光遷移到無法驗證的幸福來世中。
再加上因為常年的戰(zhàn)亂傷了民心,所以佛教的這些觀念就成了安撫百姓心靈的良藥。
因此,象征著生命不息、解脫貧病、趨吉避邪、平安喜樂的佛教紋飾也就流行起來。
說完青釉龍柄雞首壺的紋飾,我們再來說說它的用途是什么?
有的讀者會說,壺不就是用來裝水和倒水的器皿嗎?
有專家做過研究,這件青釉龍柄雞首壺還真不是用來裝水和倒水的器皿。
從現(xiàn)有北齊留存下來的雞首壺研究,發(fā)現(xiàn)它們共同的特點就是“沒有流口”,也就是說從封閉的雞喙中不可能將壺內的水倒出來。
簡單說,就是壺與雞首之間不相通。
那么這件青釉龍柄雞首壺到底是用來做什么的?
如果我們和您說,它是一件專門用來陪葬的明器,您會不會感到很意外?
在發(fā)掘北齊墓葬時,也出土了類似于這件青釉龍柄雞首壺的其他雞首壺。
它們都被放置在甬道進入墓室的入口,或是墓室前部的祭祀臺前。
在《風俗通義·祀典》中稱:“帖雞于戶,魅丑類自然退伏?!惫湃苏J為公雞能夠“辟邪”,在辦理喪事時需用公雞進行“鎮(zhèn)邪”。
因此,將雞首壺放在某些墓葬文化中就起到了葬俗的功能。
婁睿墓出土的青釉龍柄雞首壺,不論在造型上,還是在裝飾上,亦或是用途上,都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
可以說它不僅是北齊雞首壺的代表之作,也是我們瓷器史上不可多得的藝術精品。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到這里。
原創(chuàng)不易,歡迎您的關注、點贊和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