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關(guān)于明弘治黃地青花折枝花果紋盤的藏品賞析和鑒寶檔案,包括和藏品相關(guān)的青花,折枝,黃釉,纏枝等擴展內(nèi)容,還包括藏品的高清圖片,工藝,材質(zhì),來源,尺寸和詳細介紹。
藏品名稱:明弘治黃地青花折枝花果紋盤
所在藏館:北京故宮
估價價格:館藏文物,暫無估價。
文物來源:清宮舊藏。
文物類別:陶瓷
藏品年代:明弘治
材質(zhì):黃地青花
功能:果盤
款識:大明弘治年制
尺寸:高4.2厘米,口徑26.2厘米,足徑16.5厘米
明弘治黃地青花折枝花果紋盤檔案:
盤口微撇,弧壁,盤心略內(nèi)凹。通體青花黃地,其法為先燒制出青花折枝花果盤,然后于花紋外白釉地上涂滿黃釉,使?jié)庵氐那嗷ㄅc油亮的黃釉形成鮮明的對比。此盤里心繪折枝梔子花,內(nèi)壁繪石榴、柿子、葡萄、蓮實紋樣,外壁有纏枝花一周。外底白釉上青花雙圈內(nèi)楷書“大明弘治年制”六字款。
嬌黃釉于成化時始出現(xiàn),但數(shù)量較少,到弘治時取得突出的成就,器物以盤碗為主。弘治朝官窯瓷器以嬌黃釉最為著名。這件青花盤就是以嬌黃釉涂地,使鮮麗的嬌黃與深艷的青花相映成趣,是一件頗具代表性的作品。
圖片內(nèi)容:明弘治盤內(nèi)折枝花果圖案
圖片內(nèi)容:明弘治黃地青花折枝花果盤底款
擴展閱讀:
青花:瓷器釉彩之一,被用作白地藍花瓷的專稱。因藍花在釉下,所以青花屬釉下彩。其原料為含氧化鈷的鈷土礦,以藍青色料在瓷胎上描繪紋飾,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溫還原焰中一次燒成。元代景德鎮(zhèn)已能燒制成熟的青花瓷器。青花瓷器的盛行改變了青瓷為主的局面,成為明、清兩代中國瓷器生產(chǎn)的主流。
折枝:花卉畫的一種。畫花卉不寫全株,只畫從樹干上折下來的部分花枝,故名。有折枝梅、折枝蓮、折枝牡丹、折枝果實等。
黃釉:低溫黃釉瓷器創(chuàng)燒于明洪武時的景德鎮(zhèn)官窯,以后各朝多有燒造。以“黃”與“皇”諧音,故以黃色象征皇家的尊貴,黃色瓷器亦只限于御用。黃釉瓷器均采用兩次燒成,即先高溫?zé)蓾セ蛩匕状桑缓笫S釉,再入窯經(jīng)850-900℃烘燒而成。由于黃釉瓷器常以澆釉法施釉,故有“澆黃”之稱。對于顏色嬌嫩如雞油者,人們又稱之為“嬌黃”或“雞油黃”。統(tǒng)觀歷史上的黃釉瓷器,以明弘治朝之產(chǎn)品最受稱道,被視為黃釉瓷器的典范。其釉面光潔,釉色淺淡嬌嫩。從故宮博物院收藏的諸多弘治黃釉瓷器來看,其呈色幾無差異,表明當(dāng)時黃釉瓷器燒造技術(shù)之嫻熟。
纏枝:中國傳統(tǒng)裝飾花紋之一。所繪花朵系以植物的枝干或蔓藤作骨架,枝葉相互纏繞,構(gòu)成四方連續(xù)或二方連續(xù)的圖案,統(tǒng)一中寓變化。有纏枝蓮、纏枝菊、纏枝牡丹和纏枝寶相花等多種紋樣。
上述就是關(guān)于明弘治黃地青花折枝花果紋盤的詳細介紹,使用“鑒寶檔案”網(wǎng)站的頂部搜索功能可以查詢到更多類似文物、藏品。
上一篇:清康熙青花龍紋瓶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