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68年正月,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同年秋攻占大都,結(jié)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統(tǒng)治。
平民出身的朱元璋,卻能建立如此豐功偉業(yè),遍數(shù)中國歷代帝王也不多見。但坐上了龍椅,他就不得不面對所有開國皇帝都需要首先解決的問題。
中國歷朝歷代都有根據(jù)五行的相生相克規(guī)律,來確定本朝命數(shù)與顏色導(dǎo)向的傳統(tǒng)。
而到了大明王朝,則推崇火德,服色尚赤。
據(jù)《明史》卷六十七《輿服三》記載:
(洪武)三年,禮部言: 歷代異尚。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漢赤,唐服飾黃,旗幟赤。今國家承元之后, 取法周、漢、唐、宋,服色所尚,于赤為宜。
除此之外,明朝還與紅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國姓“朱”就是紅色;朱元璋早年曾參加紅巾軍起義;而且他起兵于南方,之后統(tǒng)一中原,南方屬火……
如此看來,朱元璋對紅色有偏愛,明朝尚紅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
那么,洪武朝尚赤的風氣又會對瓷器燒制帶來什么影響呢?
既然風向已定,工匠們肯定要在紅釉瓷器上傾注精力,其中一項就是釉里紅。
釉里紅與青花一樣,創(chuàng)燒于元朝。它以銅為呈色劑,在還原氣氛中悶火燒制。
但是工匠們在燒制釉里紅時卻面臨著一個極大的難題:
銅離子對溫度極為敏感,在窯爐中火候不到,容易呈現(xiàn)黑紅色或灰紅色;
明洪武 釉里紅地百花纏枝蓮紋碗|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可一旦火候稍過,銅離子便會揮發(fā),從釉層中逸出,暈散至周圍,甚至不顯色,造成紋飾不連貫或模糊不清的現(xiàn)象。
明洪武 釉里紅四季花卉紋瓜棱罐|上海博物館藏
明洪武 釉里紅花卉紋瓜棱石榴尊|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因此,工匠在制作過程中必須小心翼翼地處理底釉的成份、銅紅料所占比例、窯內(nèi)的焙燒溫度和還原程度,以及瓷胎在爐膛內(nèi)的擺放位置,以達預(yù)期的顏色效果。也正是由于燒制難度高,成品率極低,一件紋飾清晰、發(fā)色純正的洪武釉里紅就更顯得彌足珍貴。
明洪武 釉里紅纏枝牡丹紋玉壺春瓶|2019香港蘇富比 275萬港幣
明洪武 釉里紅番蓮紋大碗|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洪武 釉里紅松竹梅圖玉壺春瓶|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但問題是,明代的釉里紅皆為官窯燒制,肩負著宮廷御用的艱巨任務(wù)。發(fā)色稍顯黯淡的釉里紅,就要統(tǒng)統(tǒng)砸掉嗎?
作為一名社會底層出身的皇帝,朱元璋非常了解民間疾苦。所以他對貪官污吏、權(quán)貴望族往往嚴懲不貸,卻對廣大老百姓充滿溫情。并且以身作則,提倡勤儉節(jié)約。
“宮室器用一從樸素,飲食衣物,皆用常供?!?/span>而工匠們也沒有辜負皇帝的信賴,在經(jīng)過艱苦的探索之后,他們做出了優(yōu)先紋飾畫片的選擇。為了防止繪畫暈散, 工匠們不得不降低呈色的要求, 在釉里紅中摻和其他成分, 降低紋飾和底釉間銅含量的濃度差, 改善繪畫性能,以盡量減少暈散。明洪武 釉里紅牡丹紋碗|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洪武 釉里紅云龍紋環(huán)耳瓶|上海博物館藏
這也造就了洪武朝的釉里紅整體發(fā)色偏暗的時代特征。
洪武釉里紅的主題紋飾大花大葉,次要紋飾勾描簡略。花卉中以纏枝牡丹、菊紋和蓮紋居多。明洪武 釉里紅纏枝牡丹菊紋撇口碗|2014年蘇富比 264萬港幣尤其值得一題的是,此時期的紋飾大多與青花一致。所以洪武釉里紅的一大價值就在于能與同時期的青花互相對照,相輔相成。明洪武 釉里紅纏枝花卉紋碗|2016年香港蘇富比 608萬港幣
明洪武 釉里紅牡丹菊紋盤|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無論制度還是器物,早期的開創(chuàng)者們所面臨的困難都是難以想象的,他們往往要在兩難的境地中放小取大,為后世做好典范。洪武朝的工匠們?yōu)榱颂岣叱善仿?,追求紋飾的精致細膩,不得不降低對色澤的講究。但若沒有他們篳路藍縷,艱辛探索,為銅紅時代打下基礎(chǔ),也就不會有將來牛血紅、祭紅和郎窯紅的光彩了吧。
明洪武 釉里紅開光式「壽鞠圖」棱口折沿大盤 |2011年蘇富比 4098萬港幣
明洪武 纏枝牡丹玉壺春瓶 | 2006年香港佳士得 7852萬港幣參考資料:
《洪武釉里紅的紅色誘惑》阮富春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