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大帝雕像(網絡下載)
漢武大帝在整治諸侯王的同時,也沒有忘記斂財。極富個性的他,在斂財上也表現的與眾不同,花樣百出。除上一節(jié)介紹的專門用來對付諸侯王的“白鹿皮幣”之外,他還發(fā)明了一套針對商人的“白金三品”。
下面就給大家說說有關白金三品的故事。
《漢書》記載,元狩四年(前119)漢武帝在發(fā)行“白鹿皮幣”的同時,還鑄造了“白金三品”。所謂白金三品,指的是用銀錫合金鑄成的三種不同面額的貨幣。第一種是圓形的龍幣,每枚值3000枚銅錢;第二種為方形的馬幣,值500枚銅錢;第三種為橢圓形的龜幣,值300枚銅錢。
漢武帝為什么要鑄造“白金三品”?它能算是最早的銀幣嗎?
白金三品與只能憑借文獻資料才能了解的白鹿皮幣不同,它有實物留存下來了,是用銀錫合金鑄造的。因此,從嚴格的意義上講,白金三品還不能算是銀幣,而是一種虛值的大錢,明顯是漢武帝為了斂財而實行的一種通貨膨脹政策,這與當時漢朝政府拮據的財政狀況有關。
龍幣
導致財政枯竭、經費緊張的原因,與漢武帝對外大興兵戈、開拓疆土,積極推行“外事四夷,內興功利”的擴張政策有直接的關系。因此,我們要想了解白金三品的鑄造背景,首先應該從漢武帝討伐匈奴說起。
大家知道,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之后,曾經派大將軍蒙恬北逐匈奴,并將原來戰(zhàn)國時期修筑的長城,加固延伸,形成后來的萬里長城,雖然暫時解除了匈奴的威脅。但是好景不長,到秦末漢初的時候,因為中原發(fā)生內亂,先有陳勝、吳廣起義,后有楚漢相爭。匈奴又乘機崛起,重新占據了河套地區(qū)。
劉邦稱帝后,為了抗擊匈奴的入侵,曾經御駕親征,但是在山西大同的白登山被匈奴的騎兵包圍,史稱白登山之圍。危難之際采用陳平的建議,通過賄賂匈奴單于之妻閼氏的辦法,才得以解圍逃回。隨后通過談判,漢朝同意嫁公主給單于為妻,并且每年向匈奴贈送絲綢、米、酒等實物,匈奴這才答應不再入塞搶劫,這就是歷史上漢與匈奴之間的和親。但是,因為漢朝軍力不如匈奴,即便嫁了公主,饋贈了物品,仍然被匈奴輕視,和平并不能得到保證。
劉邦死后,匈奴單于甚至派人送信給寡居的呂后說,“我沒了妻子,你也沒了丈夫,我倆不如湊合一起過吧”。臨朝稱制的呂后,面對匈奴單于公然的調戲,也只能自嘲“我已經是個老太婆了”而婉拒。
馬幣
強勢的呂后對于匈奴單于公然的侮辱為何如此的軟弱?唯一的解釋就是因為當時漢朝的國力還比較弱,沒有實力與匈奴對決。因此,后來的文帝、景帝,也都只能繼續(xù)依靠和親的辦法來維持與匈奴之間屈辱的和平。這一切要等到漢武帝即位之后,才發(fā)生根本性的改變。
公元前141年漢武帝即位,他憑借“文景之治”所積累的財富和國力,決定改變對匈奴的政策,不但要一洗劉邦白登山被圍之恥,更要為呂后討回尊嚴。
因此,他首先在北方派大將軍衛(wèi)青、驃騎將軍霍去病對匈奴發(fā)動了大規(guī)模的武力討伐,收復河套地區(qū),設立朔方郡。后來匈奴西邊的昆邪王來降,又設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不但解除了匈奴的威脅,還打開了與西域的交通線。在此基礎上,漢武帝又在西北、西南、東南以及東北等方向,也采取了積極的進攻政策。
西北方面:通過張騫出使西域,打開了與西域交往的大門,開通了絲綢之路;
西南方面:收復夜郎和西南夷,將四川以西及云南、貴州納入版圖;
東南方面:出兵平定了南越、閩越,將廣東、廣西以及福建納入了版圖;
東北方面:發(fā)兵滅衛(wèi)氏朝鮮,設置樂浪等四郡,將朝鮮半島納入了版圖。
漢武帝通過這一系列的積極開拓,基本奠定了我國古代的疆域范圍,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不多見的,可以稱為雄才大略的皇帝。
漢武帝通過這一系列的征伐活動,雖然消除了匈奴的威脅,開拓了疆域,奠定了歷史上中國的版圖范圍。但是,因為長年的戰(zhàn)爭,也耗盡了國力,導致民生疲敝,怨聲載道。
龜幣
為了緩和社會上的矛盾,晚年的漢武帝不得不頒布《輪臺罪己詔》。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份記錄在案的皇帝的檢討書,反映了漢武帝晚年時深刻反省,體恤民生,黯然罪己的一面。但是,早年的漢武帝卻完全是另一種面孔,那時的他年輕氣盛,意氣風發(fā),為了推行他對外的積極擴張政策,不惜民力,不顧死活,拼死要與匈奴一博。
因此,當元狩四年(前119)衛(wèi)青北擊匈奴,凱旋回朝后,因為戰(zhàn)爭的費用浩繁,造成國庫虧空。為了籌措經費,他便重用張湯、桑弘羊等專講聚斂之術的酷吏。除了實行鹽鐵國家專營,新增苛捐雜稅,并制定賣官贖罪的法律之外,還在鑄造貨幣方面想出了許多斂財的辦法。因此,在發(fā)行白鹿皮幣之后,緊接著又鑄造了白金三品。
如果說,漢武帝發(fā)行的白鹿皮幣在增加中央財力、打擊諸侯王勢力的斗爭中,還曾經起到了一定作用的話,那么,發(fā)行白金三品卻是完全失敗了。
根據漢武帝的設計,白鹿皮幣征斂的對象是王侯宗室等上層貴族,而白金三品征斂的對象則是社會上的大商人。這些人都屬于有錢的群體。而普通的老百姓使用的都是銅錢,因此,他們基本上不受白鹿皮幣和白金三品的影響,即便有影響,也會非常有限。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讓漢武帝始料未及的是白金三品銀幣因為與銅錢之間的比價過于懸殊,導致社會上的官員以及民眾都大肆盜鑄,因此而犯法者不可勝數。
《史記·平準書》記載說,因為犯法的人太多了,官府殺都殺不完。
《漢書·食貨志》也記載說,雖然盜鑄屬于死罪,但是因此犯法的官吏和民眾還是不可勝數,引起整個社會的動蕩不安。漢武帝沒有辦法,在使用三年多后,于元鼎二年(前115)被迫廢棄了白金三品。
另外,文獻中記載說白金三品是“銀錫白金”,即銀錫合金。但是出土發(fā)現的實物中鉛的含量卻比較高,這可能是文獻的記載有誤,也可能是因為銀少,又添加了鉛。實際上,民間盜鑄可能是更重要的原因。
漢武帝鑄造白金三品主要是為了斂財,用來填充因討伐匈奴而耗空的國庫。但是因為大范圍的盜鑄,僅僅三年便被迫廢棄。從發(fā)展經濟、促進貨幣流通的角度來看,白金三品不但起不到任何的積極作用,甚至可以說是一場災難也毫不為過。但是,我們如果換個角度,從中國古代貨幣史的視角,特別是貴金屬金銀的貨幣化方面來看,白金三品的鑄造,卻又有其特殊的意義。
漢朝政府在用度不足的時候,首先就想到了白銀,并鑄造了以白金三品為名的銀幣,這從一個側面說明,秦朝統(tǒng)一之后,雖然法律規(guī)定,白銀只能用作器飾寶藏而不能作為貨幣使用。但是,白銀因其貴金屬本身的優(yōu)勢,其貨幣的職能并沒有因此而消失,甚至比黃金還發(fā)揮了更多的貨幣職能。
白金三品雖然不是純銀,但是在一定的意義上,可以被認為是最早有記載的、政府鑄造的、用于正式流通的銀幣,是法定銀幣的濫觴,在我國古代白銀的貨幣化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白金三品在形式上卻又與我國傳統(tǒng)錢幣的風格完全不符,這可能是受了西域貨幣的影響。
貨幣是全民通用的交易工具,公信力、信譽是它能夠被大家所接受的前提。只要是以斂財為目標,不管憑借多么強大的政治力量,也不管愿望如何的堂皇、道理多么的充分,老百姓一定不會接受,失敗是必然的!這應該就是漢武帝鑄造白金三品給我們的最大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