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的幣制改革,因為設計迂腐、運行繁瑣,最后導致改革失敗、政權垮臺。因此而被世人認為是失敗的貨幣制度的典型。但是,作為一位懷抱理想的書生,難道王莽所精心設計、精工鑄造,寄托了他以此改造社會,回歸儒家經(jīng)典理論所描繪的古代社會愿望的這套貨幣制度,難道真的一無是處嗎?
這里我想拋開社會、經(jīng)濟方面的影響,單純地從藝術水準、鑄造技術以及制度設計方面,來說說莽錢的藝術成就以及技術和制度方面的創(chuàng)新。
王莽像(引自網(wǎng)絡)
王莽作為一位虔誠的儒生,他在政治理想上,非常認同孔子所說的“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因此,他執(zhí)政以后,就以重建儒家經(jīng)典中所描述的古代社會為他的終極理想。正是在這種迂腐幻覺思想的指導之下,因為他所設計的貨幣制度不切實際而導致的混亂,無疑加速了改革的失敗和政權的覆滅。但是,也正是因為他固執(zhí)地追求完美的這股書生氣,才使得他所鑄造的貨幣盡管在經(jīng)濟上表現(xiàn)得一塌糊涂,但是卻在錢幣的藝術水準和鑄造技術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并因此而使莽錢成為了精美絕倫的藝術珍品。
下面我就以那枚斬斷他改革大業(yè)的金錯刀為例,來看看王莽錢幣的藝術價值及其工藝創(chuàng)新。
首先來談談莽錢的藝術價值
一枚長73毫米,重約16.5克的金錯刀,憑什么就可以兌換5000枚五銖錢呢?一枚五銖錢重約3.5克,5000枚共重17500克。實際上就是用政府的16.5克銅,去兌換來百姓手中的17500克銅,兌換比例是一千多倍。王莽為什么要這樣來設計他的幣制呢?
這可能是因為王莽知道短期內不可能生產(chǎn)出大量的貨幣,用以賞賜那些新封的權貴,以便推進他的改革事業(yè)。因此,他只能采用發(fā)行高值大錢的辦法。但是,他又擔心高值的大錢沒有信任度,不會被老百姓認可。這種兩難糾結的結果,促使王莽對錢幣采用了當時最先進的錯金技術,進行精工鑄造。
他希望以此增加錢幣的附加值,最終能夠被大家接受。于是他就創(chuàng)新使用了現(xiàn)代機制幣才采用的鑲嵌技術,在兩千多年前用純手工技術鑄造了技術含量極高的“金錯刀”。刀幣頭部的“一刀”兩字,在鑄錢時先要鑄出淺槽,再將捻成細絲的黃金鑲嵌到淺槽里,然后經(jīng)過打牢、磨平,嵌入的黃金不但不能脫落,甚至不能被輕易剔出。錢幣上的文字布局,更是疏落有致,字體都用篆書,筆畫細長,有如細針直垂,因此,被后世稱為“懸針篆”,而成為了莽錢特有的藝術風格。
金錯刀(引自“華夏古泉網(wǎng)”)
金錯刀因為造型獨特,體形厚重,線條豐滿,具有古樸凝重的風格,因此成為歷史上眾多文人雅士的歌詠對象。如:
張衡說“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
杜甫詩曰“金錯囊徒罄,銀壺酒易賒”;
韓愈寫有“爾持金錯刀,不入鵝眼貫”;
孟浩然詩說“美人聘金錯,纖手膾紅鮮”;
陸游更是寫下了豪邁的詩句“黃金錯刀白玉裝,夜穿窗扉出光芒。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獨立顧八荒”。
蘇軾、方岳則對“金錯刀”瘋狂斂財?shù)谋举|進行了揭露與批判,分別寫有詩句“不知九州鐵,鑄此一大錯”和“鑄錯空糜六州鐵,補鞋不似兩錢堆”。
清代著名的錢幣學家戴熙在《古泉叢話》中,贊譽王莽“為古今第一鑄錢手。他說“人皆有一絕,莽為錢絕”。王莽因此獲得了中國古代鑄錢第一高手的雅稱,但是這絕非是王莽當初鑄錢的初衷,只能說明書生氣十足的他,做事執(zhí)著、不計成本而已。
接下來我們來談談莽錢在鑄造技術及工藝上的創(chuàng)新
王莽執(zhí)政17年,先后進行了四次幣制變革,最短的間隔僅有一年。在如此短的時間里,要對全國的貨幣進行更換,就需要在盡量短的時間里,鑄造出大量的錢幣。這除了用虛值的大錢來對付之外,還需要在鑄造技術以及工藝上進行創(chuàng)新,提高鑄錢的效率。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王莽時期在鑄錢技術上大量采用并改進了疊鑄法。
疊鑄技術示意圖(引自網(wǎng)絡)
所謂“疊鑄法”,就是把鑄造錢幣的泥范一層一層地疊放在一起澆鑄的造幣工藝。這種技術早在西漢初年放開民間鑄錢禁令的時候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它是民間私鑄錢幣時為了節(jié)省工力而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當漢武帝收歸鑄幣權,利用銅范鑄造錢幣時,因為銅范錢模對技術的精細程度有更高的要求,因此,技術上還不夠成熟的疊鑄法就悄然消失了。但是,王莽頻繁進行的幣制改革,迫使造幣廠必須優(yōu)先考慮效率和產(chǎn)量。于是,民間的疊鑄技術就被造幣廠采用,并從工藝上進行了精細化、規(guī)范化以及規(guī)?;母倪M,使疊鑄的技術和效率都獲得了很大的提高。因此,我們可以說正是因為疊鑄這一工藝生產(chǎn)技術的采用和完善,才支撐了王莽不斷冒出來的幣制改革的新奇想法,并能夠得到實施。也正是這一新的鑄錢技術的進步,而使得疊鑄技術延續(xù)使用了五六百年,直到隋唐時期才最終被翻砂技術所替代。從這個意義上,我們也可以說王莽的幣制改革雖然失敗了,但是,它對古代鑄錢技術的改進和推廣,以及錢幣藝術的發(fā)展仍然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最后,我們再說說王莽所設計的“泉貨二品”制,在貨幣制度方面的創(chuàng)新
與莽錢在藝術性和鑄造技術方面所不同的是,王莽繁瑣且復古的幣制改革,歷史上被認為是失敗的典型而給予了全面的否定。但是,客觀地分析,王莽的幣制改革也并非一無是處,譬如他的“泉貨二品”制就是一次創(chuàng)新的嘗試。
王莽認為:如果貨幣的面值過大,小額交易就無法折零;面值過小,貨幣數(shù)量增多,需要車載斗量,運送的費用也要增大。只有輕重、大小各有一定的比率,使用方便,民眾才會樂于接受。王莽不但理論上對此有正確的認識,實踐中也曾經(jīng)有過創(chuàng)新的嘗試。
始建國元年(9)王莽曾經(jīng)推行主幣“大泉五十”與輔幣“小泉直一”按50:1的比值并行流通的制度。后來這一比值于天鳳元年(14)進行第四次幣制改革時,又被調整為主幣貨布與輔幣貨泉按25:1的比值進行兌換。
這應該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主輔幣制度,它是一種設計非??茖W、超前和實用的貨幣制度。但遺憾的是,在實踐中他并沒有堅持主輔幣大小二品貨幣并行的制度。他如果繼續(xù)堅持下去,民眾們慢慢地就會接受并習慣使用。但是,書生氣十足、食古不化且復古思想濃厚的王莽,“每有所興造,必欲依古”。特別是在劉歆的蠱惑之下,依據(jù)《周禮》另外又新創(chuàng)設了一套更為繁瑣復雜的“寶貨制”,最終斷送了王莽本來應有希望的幣制改革,并進而葬送了他的整個改革事業(yè),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歷史性的悲劇。
王莽的悲劇就是在他的理想以及實踐中,既有創(chuàng)新的超前,又有復古的守舊,但是就是沒有現(xiàn)實的當下!這正是懷抱理想的書生從政的最大特點。由此告訴世人,改革者僅僅有理想、情懷是不夠的,還必須是一位現(xiàn)實主義者。僅僅有理想和情懷,而不能立足當下的改革措施,是必定要失敗的!
《三千年來誰鑄幣》
王永生 著
中信出版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