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蛋,問題在溝通工具”
麥田
http://www.5gme.com/space-163-do-blog-id-83241.html標簽:
sns 溝通工具 2小時前
克林頓競選的時候,專注于國內議題,特別是當時陷入低谷的美國經濟。他的競選總部曾經張貼出一句非常著名的標語:“笨蛋,問題在經濟!”(“It's the economy,stupid!”)
一個sns模型分成profile,interactive,relationship三個環(huán)節(jié)。其中,每一個profile代表一個用戶,他們通過網(wǎng)站的interactive,建立并鞏固自己的relationship。因此為便于討論,請大家在這篇文章中,暫時使用這樣的方式理解“interactive”:interactive,交互模式,它回答了兩個問題:用戶怎么玩,玩什么;它是比“產品”更上層的概念,而“產品”只是interactive的具體呈現(xiàn)。
<!--[if !supportLists]-->(一) <!--[endif]-->interactive的不斷進化
觀察這些年來sns類型網(wǎng)站的interactive演變,能清晰看出一條越來越便于溝通的進化模式:
myspace
facebook
twitter
interactive
space(踩空間)
feed
短語feed+follow
時間軸
靜態(tài)
動態(tài)
實時
群體性
無
無
有
從上表,我有幾個結論:
1,都說SNS是“社交工具”,那么到底“工具性”在哪呢?——SNS的“工具性”就是體現(xiàn)在interactive是否更方便用戶溝通。
2,從myspce到twitter,其意義是web端溝通從“靜態(tài)”到“實時”,這幾年SNS演進過程就是web端如何IM化過程。(google wave是這個變革中最新的一次實踐)
3,從twitter開始,新開辟了一個軸向:群體性。這是follow機制產生的。(詳情參考此帖
《詞語twitter》)這非常有意思,我們聯(lián)想一下就可知,這和客戶端qq先有im,后有qq群異曲同工。Twitter其實就是客戶端qq的web端全面替代方案的雛形。Twitter用web端+手機端的夾擊模式,消解了位于中間兩頭不靠的客戶端。
4,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其實國外sns的演進過程,并沒有關注作為結果的relationship,他們始終關注的都是interactive:工具!溝通工具??!Web端溝通工具?。?!
5,最多再有5年,客戶端QQ作為IM的霸主地位會消失??蛻舳薗Q不是被打敗的,客戶端QQ是被用戶淘汰的。這里我多說一句,國內很多人認為QQ無所不能,不可戰(zhàn)勝,是的,QQ是不可戰(zhàn)勝,千秋萬代,一統(tǒng)江湖;但是這些人就沒想過:用戶在改變?。。?div style="height:15px;">
<!--[if !supportLists]-->
(二) <!--[endif]-->新浪微博
如果說twitter是QQ的web端替代方案,你可想而知新浪微博是取得了多么好的一個開局,多么難得的一個機會。但我對新浪能否把握這個機會,持懷疑態(tài)度。因為新浪歷來的優(yōu)勢是“媒體”而不是“工具”。雖然我看最近新浪推廣微博時,對微博的定義是“溝通工具”,這挺靠譜的。但目前新浪微博還是以“媒體”的路子在操作。(其實我自己對twitter的理解,也是從“媒體”到“工具”的過程)
如果作為“工具”,新浪微博不應該是類似新浪博客只是新浪的一個頻道,而應該是更獨立的一個品牌,貫穿于整個“媒體新浪”。舉個簡單的例子,“新浪微博”這個名字可能就不如“新浪說說”為好。
最后學一下克林頓:只有溝通工具,沒有SNS,笨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