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是我國第一部理法方藥完備,理論密切聯(lián)系實際的臨床著作,也是中醫(yī)藥學(xué)術(shù)發(fā)展史上具有輝煌成就與重要價值的一部經(jīng)典著作。很多人認(rèn)為,《傷寒論》是一本專門針對外感病辨證論治的書,書中缺乏對于內(nèi)傷疾病的論治,甚至還有很多人認(rèn)為張仲景沒有補虛的方劑。
其實這是完全錯誤的,《傷寒論》中所記載的理、法、方、藥不僅適用于外感疾病,同時也適用于內(nèi)傷雜病,如炙甘草湯、理中湯等,其中對于補虛來講,最有名氣的要數(shù)小建中湯了。人們都說:實人傷寒發(fā)其汗,虛人傷寒建其中。
小建中湯是由桂枝湯加減變化而來,《傷寒論》中記載,小建中湯方:桂枝三兩,甘草(炙)二兩,大棗十二枚,芍藥六兩,生姜三兩,膠飴一升。“建中”,建其脾也,“中”是指中氣,就是脾胃之氣,脾胃之氣能影響脾胃的功能。脾欲緩,甘能緩,方中以甘溫之飴糖為君藥,能補能和能緩?!秱摋l辨》中記載:“飴糖者,甘以潤之,土潤則萬物生也”;臣以桂枝辛散溫潤,辛甘化陽,溫陽散寒;芍藥酸苦斂陰,配伍飴糖,酸甘化陰,能養(yǎng)陰柔肝,緩急止痛。佐以生姜,助桂枝溫中散寒;佐以大棗,助飴糖補虛;再配伍炙甘草作為使藥,一是健脾補虛,二是配合芍藥以緩急止痛,三是調(diào)和諸藥。
小建中湯中其實并沒有用到大量的補益藥,為什么能用來補虛呢?如果是血虛的話,可以四物湯來養(yǎng)血補血;如果是單純的脾氣虛的話,可以用四君子湯來健脾益氣等;如果陰陽俱虛,可用仲景的名方炙甘草湯來陰陽同補;而張仲景用桂枝湯加減變化而成的小建中湯,除了沒有用太多的補益之品外,還以“建中”為名,不得不引人深思。
營衛(wèi)不足,陰陽俱虛,追根溯源就是指脾胃虛弱,如果給予大量的補益藥,脾胃虛弱又怎么能很好的消化吸收呢?于是,仲景根據(jù)《靈樞·終始》篇:“陰陽俱不足,補陽則陰竭,補陰則陽脫,如是者可將以甘藥”的理論,另辟蹊徑:建中,使中氣立而營衛(wèi)充,中氣立而陰陽相循,不極于偏;使中氣立而補益之功隨水谷之納入而源源不絕??芍^妙哉。
《內(nèi)經(jīng)》曰:“中央土灌四旁”,《金匱要略心典》云:“中者,脾胃也,營衛(wèi)生成于水谷,而水谷轉(zhuǎn)輸于脾胃,故中氣立,則營衛(wèi)流行而不失其和。又,中者,四運之軸,而陰陽之機也,故中氣立,則陰陽相循,如環(huán)無端,而不極于偏”。因此,脾胃健運,氣血津液生化和輸布正常,各種虛損性疾病都能漸漸恢復(fù)??梢?,小建中湯治療虛損,重在建中焦脾胃運化之氣而后虛得以補。
對于脾胃虛寒,肝脾不和所導(dǎo)致的腹痛,喜溫喜按,氣虛乏力,心悸失眠,四肢酸痛的問題,小建中湯是不錯的方子?,F(xiàn)在臨床中,小建中湯常用來治療一些慢性疾病消耗性疾病,如慢性肝炎、慢性胃炎、神經(jīng)衰弱等,可用小建中湯來健土以灌四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