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日晚八點歡迎同道中人相聚在中醫(yī)的yy房間(頻道號:43511818)繼續(xù)聆聽佛手
155條原文
“傷寒五六日”,當與“汗”法,屬于麻黃湯的治療方癥,“汗”之不解,仍當須“汗”法,是允許表數(shù)天之久,今天已“五六天”之久,已經(jīng)過了“汗”法后表癥不解,又復用“攻下”之法?!肮ハ隆痹斐衫锾?,屬于誅伐無過之里陽,里陽不足,表陽中的寒實之邪氣,內陷于三陽(太陽)相對中的三陰(太陰)之中。因為“汗”與“下”法者,陰陽的載體“津液”虛弱,太陰聚津為濕,則營血乏源,“汗”法后致腠理開,所以上文講過,“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捕搏,結于脅下,臟腑相連,其痛必下”之條文,此條正是延續(xù)之文法,“臟腑相連”為患,中樞之機失衡,“升降出入”與“納化燥濕”紊亂。 三陽之邪氣內陷于三陽中的少陽與三陰中的太陰。 少陽一陽不能樞發(fā)通透,所凝之陽火氣熱,蔽于一偶,則“胸脅滿,微結”,注意這個“微結”之癥者,正是陰血受滯凝,邪氣正處于縱深的表現(xiàn),“微結”者,正是在向“重結”發(fā)展之所預知是也,雖然“胸脅滿”者,看似為主癥,但“滿”正是在向“微結”發(fā)展,所以“微結”之癥雖然處于癥之偏,但我們抓主癥時,這個“微結”者,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主癥是也。前面條文我們講過“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fā)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主之”者,這個“心下滿微痛”之癥中的“微痛”,才是畫龍點睛之筆。所以去“桂枝”之辛溫,加“苓術”以運化除“滿”,余下之“芍藥,生姜,大棗,甘草”者,正是以深入“微結”之凝滯,以驅散陰血之凝。因為我們知道“病血者,未有不病水”,所以此二條均有“小便不利”之癥。一者,少陽陽樞不能通透舒發(fā),風陽氣熱內滯;二者,太陰失溫失運,聚津為濕,即乏營血之源,也滯水濕之潴留,同時均屬于表陽內陷之邪氣者,正陽先損于前,邪氣后滯于病所。 少陽凝滯之熱不能通透疏發(fā),呈實而并于乾陽離火,太陰聚津為陰濕之濁氣,并于坤陰坎水,同時又乏營血之源,內經(jīng)曰:“神者,水谷之精”是也,水谷之氣乏源,則衰于二陽中的胃氣,這樣就形成了陽郁火,陰郁寒,陰與陽兩方面分別郁而相凝滯之癥結,從局部的癥狀上看,是“胸脅滿微結”,是陰陽郁滯之象,從宏觀上看之則為陰陽有兩方面有分離之憂,所以此條的縱深之象者,正是在向厥陰病半表半里的陰癥的發(fā)展中,以初見端倪。 “胸脅滿”者,少陽半表半里之為病是也,“微結”者,太陰之陰血之凝滯是也,陽火不發(fā),陰寒失溫,聚津為濕,則“小便不利”,邪無去路,陽灼陰津,則“渴欲飲水”,太陰濕滯而又“渴而不欲飲水”,一陽于少陽,一陰濕于太陰是也。 陽不釋泄,少陽聚風火氣熱上拼,循于清陽之竅,導致“頭汗出”,不得“通身之汗出”作解,正邪之氣出入于半表半里,則“往來寒熱,發(fā)作有時”,邪無去路,擾于陽神,則“心中煩燥不安”,這里同時省略了少陽病的主脈與主癥,所以稱此癥是處于“未解”的狀態(tài)是也。 柴胡桂枝干姜湯方 柴胡半斤 桂枝三兩 干姜三兩 栝蔞根四兩 黃芩三兩 牡蠣三兩 熬 甘草二兩 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煩,復服汗出,便愈。
去滓再煎者,就是和諸藥之性,化為緩解之氣而不相爭,初服“微煩”者,是陽火欲出之象,陽火復出者,則得敷布津液,為“周身之汗”微微滋潤而愈。 歌曰: 柴桂姜湯救弱陽,血弱氣盡力能匡。 太陰化津營血釀,胃中谷氣即食糧。 柴芩花粉苦寒象,北方水陰正治方。 陰臨火斂為收藏,還于命火坎中央。 桂草甘溫乾離漲,攝津化液離中忙。 胸脅之癥少陽方,微結之痛陰血傷。 姜草溫運小便暢,不嘔不渴中樞航。 牡蠣咸寒去痛脹,龍雷之火藏君相。 臟腑相連縱深祥,初見厥陰端倪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