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夫道于大不終于小不遺段解
原文:夫子曰:“夫道,于大不終,于小不遺,故萬物備。廣廣乎其無不容也,淵乎其不可測也。形德仁義,神之末也,非至人孰能定之!夫至人有世,不亦大乎!而不足以為之累。天下奮棅而不與之偕,審乎無假而不與利遷,極物之真,能守其本,故外天地,遺萬物,而神未嘗有所困也。通乎道,合乎德,退仁義,賓禮樂,至人之心有所定矣。”
簡解:本段專言道以及得道至人情形原因。
(1)于大不終:浩浩無已,無能窮盡,宇宙無限道也無限,故謂不終。
(2)于小不遺:處處皆有,無處不在,根本沒有它不存在的空間,故謂不遺。
(3)萬物備:物物皆有道,無物能離開道,故謂萬物備。
(4)無不容:物有道,物無之空間亦有道,故謂無不容。
(5)不可測:無限大莫知其終,故不可測;小之至極,難明其奧,故亦不可測。
以下言得道之至人:
至人,指得道者。定之,掌握、控制。道物在人身運(yùn)化至于“刑德仁義”,即是到了道的運(yùn)化末期,神即是道。此刑德即賞罰,仁義為人世行為規(guī)范,非是神氣代,皆是道物運(yùn)化至于后天的后天,向下再無可化,故謂“神之末”。至人定之者,是說至人刑德不犯,仁義無涉,指至人出于世事之外,任何世事與至人不相干。形同刑。
有世,指身體形質(zhì)并參與世間萬事,此皆后天。大,指形質(zhì)世事給人身道物所造成的負(fù)擔(dān)都將會很嚴(yán)重。
至人其先本亦后天有形質(zhì),然而得道后其形質(zhì)如無,并不會給人身道物造成負(fù)擔(dān),故曰“而不足以為累”。這是為什么?
原因是:“天下奮棅而不與之偕,審乎無假而不與利遷”,天下仍指人身形質(zhì),棅即柄,職責(zé)技能,人身各部有各自的職能作用,奮謂它們都將極力發(fā)揮其職能作用。然而至人卻不與之相同,不那樣去“奮柄”卻比先前更好。不與之偕,不是沒有那些職能作用,而是用不著那樣發(fā)揮。審乎無假,觀察判斷不憑借依靠什么,假即憑借依靠。不與利遷,指人身道物不受外物干擾,像常人那樣視聽言動都要耗損大量道物。所以,不管身內(nèi)還是身外,道物都不會因之而被牽累消耗。與之偕指身內(nèi),必要耗損道物;與利遷指身外,必亦要耗損道物,至人則皆不,所以至人不須耗損道物,不足以為累。
“極物之真,能守其本”,真、本即道之根本,道物純粹,保持大道環(huán)境,這就是至人,就能“外天地,遺萬物”。天地萬物皆后天,就是不入后天之境,所以“神未嘗有所困也”,道物不落為敗壞之徑,永遠(yuǎn)旺盛不衰。
“通乎道,合乎德,退仁義,賓禮樂,至人之心有所定矣。”定指常在先天狀態(tài),不隨世事轉(zhuǎn),不因外物移,即所謂大定久定,佛曰寂滅、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