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師》“道可得學(xué)邪”段解
原文:
南伯子葵問乎女偊曰:“子之年長矣,而色若孺子,何也?”
曰:“吾聞道矣。”
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學(xué)邪?”
曰:“惡!惡可!子非其人也。夫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無圣人之道,我有圣人之道而無圣人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幾其果為圣人乎!不然,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吾猶守而告之,參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徹;朝徹,而后能見獨(dú);見獨(dú),而后能無古今;無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殺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為物,無不將也,無不迎也;無不毀也,無不成也。其名為攖寧。攖寧也者,攖而后成者也。”
簡解:
此段論說得道后的主要表現(xiàn)與效驗(yàn):
(1)身體康健,容顏不老,“年長矣而色若孺子”,因?yàn)榈牢飿O富,后天形質(zhì)俱被其化;
(2)“無古今”,沒有時(shí)間概念,古亦即今,今亦即古,因?yàn)橄忍齑蟮罒o是非對待;
(3)入于不死不生,無死無生,不死因?yàn)橛械?,不生因?yàn)槠涞啦辉龠\(yùn)化;
(4)“無不將無不迎,無不毀無不成”,參與一切生死出入之化,我即宇宙、宇宙即我,天人合一;
這叫“攖寧”,在紛紛擾擾的宇宙萬物中不被紛擾,我自為我,寧靜而成。
外天下,天下多為人身解,但此天下似宜為人世萬事。外者,遺忘、不問,因?yàn)闉榈辣仨殞⑸硗馐朗路旁谝贿?,不可再予聞問?/span>
外物,物為身外萬物,為道之初除了飲食拉撒外,色聲香味觸不可再予接應(yīng),接則壞道。
外生,此外生應(yīng)理解為精生外馳,因?yàn)榍耙淹馕锿馓煜拢词且堰_(dá)到神不外馳,神不外馳則精生亦不外馳。多解為外生死,與后無生無死重復(fù),故不確。
朝徹,如同早晨醒來那樣清朗,洞悉一切。因?yàn)榇藭r(shí)道物積累已多,精神十足,能不聽而聞,不見而知,無不察無不曉,故曰朝徹。
見獨(dú),獨(dú)為歸根后的先天太極之道,因太極是陰陽合一,太極以后皆有是非、對待之二了,故謂太極為獨(dú)。至此,才算真正得道。
怎么做可以得道呢?按文中的說法是: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吾猶守而告之,參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徹;朝徹,而后能見獨(dú)。”也就是說:
首先要有圣人之道和圣人之才。(什么算是圣人之才,沒有具體說)
然后有道者向其傳授,而且是“守而告之”,監(jiān)護(hù)不離,手把手地教。如此則,
三天后能外天下,七日后能外物,九日后能外生。
已外生后,就能清明朗徹,再繼續(xù)下去就可有先天太極之道的出現(xiàn),即至于學(xué)道得道的最高層次。
以上講的很簡略,時(shí)間之速也讓人難以置信,不過總的表明了大道是可學(xué)可得的,不是不能學(xué)不能得的本意,但不是輕易可得,必須真做實(shí)為。吃齋念佛、燒香拜懺不行,自己摸索胡來或認(rèn)錯明師流入邪途就更不行。
本段所言,莊子中類似的論說還有多處,如逍遙游、大宗師真人情狀等,今人幾乎無有當(dāng)真者,非止于此,還自作聰明竟認(rèn)定古賢愚昧無知,說說玩而已,嗚呼!子孫之不肖、冥頑者莫過于此類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