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東征14
公元前327年,亞歷山大率軍由里海以南地區(qū)繼續(xù)東進,經(jīng)安息(帕提亞)、阿里亞、德蘭古亞那,北上翻越興都庫什山脈,到達巴克特里亞(大夏)和粟特。
前325年亞歷山大侵入印度波羅斯(波魯斯,波拉伐斯)王國,躊躇滿志的亞歷山大還想在當時所知道的極其遙遠的世界盡頭建立自己的政權。當時在希臘人中流傳著許多關于印度的奇跡故事。亞歷山大稍事整頓,隨即率軍奔赴印度。在印度,馬其頓人第一次遇到“象軍”,印度人是用大象作戰(zhàn)的。印度的復雜地形和奇妙戰(zhàn)術使所向無敵的馬其頓方陣難以施展,馬其頓軍在遭受巨大損失后才勉強征服旁遮普。
心高氣傲的亞歷山大想進一步征服印度的心臟地帶,向恒河流域進發(fā)。但此時經(jīng)過8個年頭,行程5萬余里的遠征,很多士兵已經(jīng)傷、殘、病、亡。亞歷山大的士兵已厭倦了長期的緊張戰(zhàn)爭,不愿再打仗了,他們都想活著回去,看看自己的父老、妻子和兒女,因而牢騷滿腹,甚至公開拒絕打仗。亞歷山大無可奈何,只好于公元前325年7月從印度撤兵。
亞歷山大的部隊分兩路撤回。一路在海軍將領涅阿霍斯的率領下取海道由伊朗海灣入波斯灣;一路由亞歷山大親自率領,從陸路經(jīng)卡曼尼亞沙漠而歸。公元前324年初,兩路大軍會師在巴比倫境內(nèi)的奧皮斯城。由于長途跋涉,亞歷山大的部隊損傷極大。將近10年的亞歷山大東征,終于結束了。亞歷山大將巴比倫作為首都。他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它的版圖西起希臘、馬斯頓,東到印度河流域,南臨尼羅河第一瀑布,北至藥殺水。
在巴比倫,他忙于計劃許多探險和開發(fā)的工作。其中一個是去里海探險,想發(fā)現(xiàn)它到底是一個大湖,還是一個海灣。其次還有對波斯灣地區(qū)的開發(fā)。為了后者,他又在巴比倫建筑了一個巨大的海港,船只可以從那里駛出,以便在波斯灣的東岸上建立殖民地。他又想開辟從巴比倫到埃及之間的海路,并使后者經(jīng)過上次尼爾巧斯所發(fā)現(xiàn)的航路,與印度聯(lián)系起來,并且還想環(huán)繞阿拉伯航行,他想親自領導這個遠征。當艦隊還正在建造的時候,他又改革方陣的編制,把波斯的輕裝部隊,與馬其頓的重步兵配合在一起。他計劃侵入阿拉伯與波斯帝國北面的土地,還想再次入侵印度征服羅馬,迦太基和地中海西岸地區(qū)。
這些偉大的計劃沒有一個能夠完成。還在準備階段中,但不幸的是公元前323年6月,他死了,死得是那樣的蹊蹺和突然。
把祭司的話當作金口玉言的亞歷山大大帝在率征戰(zhàn)雄師凱旋之際,來到巴比倫附近,祭司預言亞歷山大之兵不得進巴比倫城,否則兇不可測。亞歷山大聽后精神抑郁,煩燥不安,隨之命令:大軍繞過巴比倫城。由于該城周圍盡是無法行軍的泥沼路,他又不得不改令進入該城。亞歷山大腦海中不時閃動著那幾個祭司的預言,心中十分不安。有一天,他乘坐著一艘高大的戰(zhàn)艦在美麗的碧波上游弋;突起一陣疾風,把他的金冠吹向空中,隨后又不偏不歪、正好悠然飄落在古亞述國的一座墳墓上。亞歷山大及所有在場的慕僚侍從都以為這是災禍的前兆,必兇多吉少。就在這天晚上,他一病不起,到了第十三天,他就倉猝地離開了人間,年僅三十二歲。隨之,他的得力戰(zhàn)將托勒米將其“龍體”運回埃及亞歷山大城,選定一個吉利的日子,隆重安葬在一座輝煌壯麗的陵墓之中。人們崇拜他。只要羅馬軍隊開進埃及亞歷山大城時,凱撒大帝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朝拜亞歷山大陵墓,并在墓前莊嚴宣誓:一定要象亞歷山大大帝那樣,創(chuàng)立史詩般的業(yè)績。
亞歷山大的東征,橫跨歐亞非三州,用馬刀和鐵蹄建立起了一個空前龐大的帝國,東至印度河、南接古埃及、西起希臘、馬其頓,北至多瑙河,從小亞細亞直到埃及,希臘文明遍布各地。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開拓了人們的眼界。東方的城市出現(xiàn)了優(yōu)美的希臘式雕塑和建筑,東方的天文學和數(shù)學知識也傳入希臘、西方,豐富了西方的知識寶庫。亞歷山大的東征,還開辟了東西方貿(mào)易的通路。他在東方建立的幾十座城市,都逐漸發(fā)展成為商業(yè)中心。如埃及的亞歷山大港至今仍是埃及著名的大海港。
亞歷山大帝國是以武力征服迅速建立起來的,沒有統(tǒng)一的經(jīng)濟基礎,東方傳統(tǒng)文化在當?shù)鼐用裰杏绊懞苌?,因此帝國是不穩(wěn)固的,也不可能長久。又由于死亡的突然降臨,亞歷山大未明確他的接班人,導致爭奪王權的激烈斗爭。在斗爭中,他的母親、妻子與兒女都被反對黨殺死。將領們紛紛擁兵自立為王,在經(jīng)過了一番激烈斗爭后,橫跨歐亞非三洲的馬其頓王國被一分為三,他的將領們建立起了各自的專制王朝。龐大的馬其頓帝國分裂成了三個各自獨立的王國,即:安提柯王朝統(tǒng)治下的希臘、馬其頓(公元前276年-前168年);托勒密王朝統(tǒng)治下的埃及(公元前305年-前30年);塞琉古王朝統(tǒng)治下的敘利亞和巴勒斯坦(公元前305年-前64年)。亞歷山大龐大的帝國只存在了短短的13年。
亞歷山大從小就認為希臘民族代表了唯一真正的開化民族,而所有非希臘民族都是野蠻民族。這當然是在整個希臘世界流行的觀點,甚至亞里士多德也有這種看法。隨著東征,亞歷山大逐漸認識到波斯人和希臘人一樣具有杰出的智慧和才能,他們也應該受到尊敬。因而亞歷山大的思想觀念發(fā)生了改變,盡管亞歷山大已經(jīng)徹底打敗了波斯軍隊,但是他逐漸認識到波斯人根本就不是野蠻人,他們與希臘人一樣具有智慧和才能,一樣值得尊敬。他認為各民族應該是公平平、等和睦相處。他因此產(chǎn)生了一個偉大的計劃,想讓波斯人、希臘人與馬其頓人結為友好的同伴。他產(chǎn)生了融其帝國的兩部分于一體的設想,由此創(chuàng)造了合二而一的希臘波斯民族共和王國,當然是他自己當最高統(tǒng)治者。
亞歷山大還注意調(diào)整他與希臘各邦反東方上層人士之間的關系。他在征戰(zhàn)中,沿途建立了許多城市,有不少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這些城市實行自治,主要由希臘——馬其頓人管理。大批希臘商人和殖民者隨遠征軍涌入東方,劫掠財富和奴隸,發(fā)了橫財。但希臘各邦及馬其頓的勢力仍很強大,準備侍機東山再起。亞歷山大看到了處理好與波斯等東方諸國達官顯貴的關系,有利于維護大帝國的統(tǒng)治。他沿襲了波斯的行政制度,地方設行省,任命一些歸順的波斯貴族為總督。在軍隊中,也任用波斯將軍。為了緩和與被征服地區(qū)居民的矛盾,他允許保留波斯宗教和社會習俗,他本人也入鄉(xiāng)隨俗,穿戴起波斯君主的袍服和頭巾,采用波斯宮廷禮儀。
亞歷山大為維護大帝國的統(tǒng)一,實行民族融合政策,力圖使希臘人與東方人混合為一。亞歷山大和大夏貴族羅克珊娜結婚,并鼓勵馬其頓人和東方女子結婚。在蘇薩城,亞歷山大舉行了一次盛大奢華的結婚典禮,他親自和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的女兒斯塔提拉結婚。同一天舉行婚禮的馬其頓將士有1萬對之多。在婚禮上,亞歷山大宣布:馬其頓人和東方女子結婚,可以享受免稅權利,他還給新婚夫婦饋贈了許多禮物。所以說亞歷山大只是在軍事上征服了波斯,在政治上卻為波斯的制度所溶化,沒有馬其頓特色。
亞歷山大的遠征,隨軍帶有天文學、地理學、數(shù)學和歷史學等學者。他們隨處觀測明亮的老人星的高度以確定緯度,由訓練有素的步測者測定距離,并記錄下他們所到地區(qū)的情況。他們把這些地理資料帶回到希臘世界,使希臘的地理學大大豐富起來。在亞歷山大逝世前,還派出了勘探遠征隊;他還曾籌劃過為兩個地理問題的解答派遣遠征隊,一個沿里海海岸考察,看看里海是否如一些地圖上所繪是和外環(huán)洋相連接的;另一個沿紅海岸向南航行,以探明利比亞南部是否真的為海水所包圍,以及赤道地區(qū)的酷熱是否適于人的生存。由于他的死亡,這個計劃也落空了。
亞歷山大的生命雖然短暫,卻是有聲有色,給歷史留下深深印跡。他是一位杰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他率領的馬其頓大軍風馳電掣,勢如破竹,鐵蹄踏遍印度河到多瑙河流域,建立起一個橫跨歐亞非的空前大帝國。但是,希臘的城邦制度不曾在東方留下影響,在其本土,也已成陳跡。
不過,亞歷山大的東征帶來一個意料之外的后果,就是開拓了比以前遠為寬廣的東西貿(mào)易通路,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東西方的藝術、思想、智慧合爐而冶,孕育了公元前四-前一世紀東部地中海各地文化和科學技術的昌盛。希臘人學習了在西亞和北非有長久傳統(tǒng)的天文學和數(shù)學知識;希臘優(yōu)美的建筑和雕刻也傳布到亞非,特別集中于亞非各國由希臘人所建立的外族王朝的宮廷。因此,近代西方史學上把這一時期稱為“希臘化時期”。雖然“希臘化”一詞不盡恰當,多少也反映出亞歷山大東征在歷史上造成的一個重要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