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肺寒服用生姜、款冬以及細辛等中藥比較有效,患者可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服用
1、生姜
生姜是比較常用的一種中藥,用藥部位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莖,其味辛,性微溫,歸肺、脾、胃經,有解表散寒、溫中止嘔以及溫肺止咳等功效,常用于治療風寒感冒、脾胃寒證以及肺寒咳嗽等癥狀,但內有實熱、陰虛等情況的患者要慎用生姜,以免加重病情。
2、款冬
款冬以花蕾入藥,性辛散而潤,溫而不燥,歸肺經,具有潤肺下氣、止咳化痰的功效,主治咳嗽、氣喘以及咯血等癥狀。需要注意的是,款冬以花朵大、色紫紅、花梗短者為佳,而木質老梗及已開花者不可供藥用。
3、細辛
細辛又名華細辛、小辛等,味辛,性溫;歸心、肺、腎經,有解表散寒、祛風止痛、通竅、溫肺化飲的功效,主治風寒感冒、風濕痹痛以及肺寒咳嗽等癥狀。但陰虛陽亢、肺燥陰干者忌用,且不宜與藜蘆同用。此外,細辛有小毒,需在醫(yī)生指導下服用,且不可過量服用。
中醫(yī)認為肺的位置最高為嬌臟,不耐寒熱,尤其容易感受風寒,因為肺主皮毛,開竅于鼻。感受風寒后如何選用去肺寒的中成藥呢?
首先會用到通宣理肺丸,這個中成藥可以宣肺化痰、解表散寒。
其次玉屏風顆粒也非常好,包括黃芪、白術、防風,可以達到固表、固衛(wèi)、散寒、扶助正氣的目的。然后金匱腎氣丸、桂附地黃丸,通過溫腎補肺、散寒解表的中成藥達到治療目的。
最后保護中焦、健脾補肺的中成藥也可以散寒,比如附子理中丸、理中丸、參苓白術散,通過培土生金、健脾補肺來散寒,以達到治療目的。
樊茂蓉主任醫(yī)師中醫(yī)肺病科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西苑醫(yī)院
三甲
根據《難經·四十九難》記載,形寒飲冷則傷肺,即肺寒多由衣被單薄,外寒從皮毛進入機體導致,或飲食生冷,寒氣直接從胃循經脈上行至肺形成肺寒。另外,先天稟賦不足,后天腎脾肺虛,導致飲伏于肺,也是導致肺寒的重要因素。肺寒可導致咳嗽、氣喘、咯痰等癥狀,應以溫肺為主,使用單味中藥或中藥方劑進行治療。
一、單味中藥:
1、生姜:歸肺、脾、胃經,性辛溫發(fā)散,能溫肺散寒、化痰止咳,對于肺寒咳嗽,不論有無外感風寒,痰多痰少,皆可選用;
2、干姜:歸脾、胃、腎、心、肺經,性辛熱,善于溫肺、散寒化飲,可治療寒飲喘咳、形寒背冷、痰多清稀之證;
3、細辛:歸心、肺、腎經,性辛散溫通,外能發(fā)散風寒,內能溫肺化飲;
4、芥子:歸肺經,性辛溫力雄,性善走散,能溫肺寒、利氣機、豁痰涎、逐水飲;
5、款冬花:歸肺經,性辛散而潤,溫而不燥,具有潤肺下氣、止咳化痰的功效,尤其適用于肺寒咳喘者;
6、紫石英:歸腎、心、肺經,性甘溫,具有溫肺散寒、平喘止嗽的功效;
7、核桃仁:歸腎、肺、大腸經,性甘溫,具有溫肺作用,可治療肺寒喘咳。
二、中藥方劑:
1、小青龍湯:有解表散寒、溫肺化飲的功效,適用于外寒內飲證,即外感風寒,寒飲內停,以惡寒發(fā)熱、頭身疼痛、無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為主要表現;
2、苓甘五味姜辛湯:具有溫肺化飲的作用,適用于寒飲咳嗽證,以咳嗽痰多、清稀色白、胸膈痞滿為主要表現;
3、三子養(yǎng)親湯:具有溫肺化痰、降氣消食的作用,適用于痰壅氣逆食滯證,即脾虛生痰,阻滯氣機,導致肺失宣降,以咳嗽喘逆、痰多胸悶、食少難消為主要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