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 旭 民
我其所以在此將老鼠與蚊子排列一起,就是因為這“兩害”實在令人可惡。一九五八年人們曾將老鼠、蚊子、蒼蠅和麻雀(后改為臭蟲)稱為“四害”,在全國統(tǒng)一開展了“除四害”運動,可見人們對老鼠、蚊子等的憤恨程度。
記得上個世紀(jì)七十年代,還是實行糧本、糧票定量供應(yīng)制度,人們常常為吃飯擔(dān)憂,而小小的老鼠竟然敢于和人爭奪糧食,時不時的潛入千家萬戶,偷偷摸摸地盜食米面,鬼鬼祟祟地啃咬食品,有時還神神經(jīng)經(jīng)地磨牙咬書,破壞家具。
老鼠的食性很雜,幾乎人們吃的東西它都愛吃,酸甜苦辣都可以,最愛吃的還是糧食、花生和油炸食品。據(jù)說,一只老鼠一年偷吃的糧食可達(dá)九公斤以上。
當(dāng)年我們住在舊房中,每晚都有捉老鼠的活動發(fā)生。我和妻子都聽不得老鼠的磨牙聲,那種聲音實在讓人煩躁。可一到晚間,剛剛睡著,那“吱吱吱”的刺耳之音將人吵醒,接著還有老鼠之間相互調(diào)情的打鬧、追逐聲,更使人難以忍受。
于是,我們只得起床,又是拿棍子,又是拿笤帚,滿屋子尋找老鼠??蛇@小東西鬼大,總是找不著,甚至和人玩捉迷藏,緊緊貼到床板上,或者悄悄躲藏在抽屜里,整的人氣喘吁吁、汗流浹背,還是找它不到,奈它若何。有時候偶爾碰巧打死一個,有點高興;有時候就一夜無功,純粹就是半夜鍛煉身體。
“老鼠過街,人人喊打”,老鼠這家伙也確實壞透了!它不僅使人不得安寧睡眠,而且還傳染鼠疫(包括流行性出血熱、鉤端螺旋體、斑疹傷寒、蜱性回歸熱等57種疾病),
破壞財物;挖掘田地,危害農(nóng)業(yè);毀壞樹苗,危害林業(yè);堤壩打洞,造成水災(zāi),不愧為“人間一害”!
近些年,隨著國民經(jīng)濟(jì)的好轉(zhuǎn),民眾的溫飽問題基本得到解決,人們家中不再貯藏糧食,吃多少隨時到商店買多少,十分方便,因而老鼠也明顯少多了;也可能這些精靈的家伙聞到食品的味道大都出自于超市或者庫房之中,便到那里覓食去了。這樣,防鼠、滅鼠的主要任務(wù)也就隨之轉(zhuǎn)嫁走了。
我想,我們完全可以放心的安安穩(wěn)穩(wěn)地睡眠了。然而,事情并沒有那么簡單,老鼠的騷擾是少多了,而蚊子的騷擾卻增多了。
晚上,特別是炎熱的夏夜,人們休息不佳、精神恍惚,甚至心情煩躁,總想寧靜地歇息歇息。剛剛靜心躺下,那蚊子就哼著小曲“嗡嗡嗡”地來到身旁,在人們臉上、身上到處尋找吸血口,冷不防猛地叮上一口,吸走血液,給人身上留下一個又癢又紅的腫包。
最煩人的就是蚊子那“嗡嗡嗡”的小曲聲,既像是廣告,又像是挑戰(zhàn),真是太欺負(fù)人了!
點燃蚊香,時間長了蚊子似乎也適應(yīng)了,就再也不起作用了;打開滅蚊燈,一兩天后,狡猾的家伙就不會再去“碰壁自殺”了;人們只好用手去打,弄不好打痛了自己的身體,而蚊子卻早已逃之夭夭了。有時偶爾打死一只蚊子,看到那鮮紅的血液,令人又可惜又可氣!
小小蚊子,不可忽視,這家伙對人類危害甚大。據(jù)試驗推算,假如一個人同時任意讓一萬只蚊子叮咬,就可以把人體的血液吸完。在蚊子中,最可惡的就是叮吸人血的蚊子。蚊子有雌雄兩類,雄蚊專以植物的花蜜和果子、莖、葉里的液汁為食;雌蚊偶爾也嘗嘗植物的液汁,然而,一旦成熟交配之后,就非吸血不可。因為雌蚊只有在吸血后,才能使卵巢發(fā)育。所以,叮人吸血的只能是雌性蚊子。
聽專家介紹:蚊子吸人血,專門尋找合乎“口味”的對象。蚊子的“嗡嗡”聲就是在其圍繞著人體盤旋時發(fā)出的,它依靠近距離傳感器感應(yīng)溫度、濕度和汗液內(nèi)所含有的化學(xué)成分。首先叮咬體溫較高、愛出汗的人,此類人身上分泌出的氣味中含有較多的氨基酸、乳酸和氨類化合物,極易引誘蚊子。
蚊子對人類的主要危害是傳播疾?。ㄟ_(dá)80多種,如瘧疾、黃熱病、登革熱、日本腦炎、圣路易腦炎、多發(fā)性關(guān)節(jié)炎、裂谷熱、契昆根亞熱及西尼羅河熱等),在地球上,再也沒有哪種動物能比蚊子對人類具有更大的危害。
客觀的講,老鼠固然討厭,可如果巧妙利用,它對人類還能做點貢獻(xiàn)。如:僅是從褐家鼠和小家鼠白化變異而來的大、小白鼠,作為科學(xué)和醫(yī)藥方面的實驗動物,每年的使用量高達(dá)幾千萬只。此外,家鼠的毛是硬蛋白質(zhì)之一,水解后可制水解蛋白,也可制胱氨酸、半胱氨酸等藥物,老鼠肉是人工養(yǎng)貂的好飼料,還可喂動物園的肉食動物。自從二十世紀(jì)初以來,老鼠一直在充當(dāng)人類醫(yī)學(xué)研究的“活標(biāo)本”,它們既是研究疾病的工具,又是檢驗藥物作用的“實驗品”,為人類戰(zhàn)勝疾病做出了很大貢獻(xiàn)。
蚊子則純粹是一種人間“大害”,它體積雖小,危害頗大,只有全而滅之的下場。吸人血,傳疾病,陰險歹毒,害人之前還要嗡嗡“祈禱”一番。
作于二零零九年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