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的誕生》算是近期的一個妙節(jié)目,它簡直就是個微縮的娛樂圈,節(jié)目里充斥著赤裸裸的潛規(guī)則和流量現(xiàn)象,好些個制造了不少爛劇爛片的所謂的專業(yè)人士們(章子怡除外)坐在評委/專家席上,高高在上的點評著真正的愛戲之人,并翻手為云覆手為雨的決定著他們的命運。
而大家也都知道,演技這個事情向來是大寒寒我最喜歡聊的一個話題,所以,索性今天就來認真正經(jīng)細致的和你們聊一次演技。
我曾經(jīng)無數(shù)次的表達過,脫開具體背景聊演技就好比脫開經(jīng)濟基礎(chǔ)聊上層建筑,一堆漂亮的廢話而已,毫無意義。
所以今天挑選一個最直觀的背景—舞臺的不同,去聊聊相應的表演形式之間堪稱迥然的差異。對于演員而言,他們的表演舞臺,或者說與觀眾的互動形式主要有三類:話劇、電影、電視劇。
一個很少有人注意到的事實是,演話劇、演電影、演電視劇,并不是有些人想象的一通百通,它們表演方式的差別大到堪稱三個工種。這歸根結(jié)底,是源于三個劇種與觀眾互動形式的不同。
先說話?。合嘈糯蠹叶及l(fā)現(xiàn)了,在話劇電影電視劇之中,話劇的表演風格是最drama的、最夸張的、最外放的。為什么?因為“小”。
是的,相對于電影和電視劇,話劇舞臺太小了,臺下絕大多數(shù)觀眾看臺上的演員,也就是一個個小人偶的大小,別說細微的表情,后排觀眾們,可能連演員的臉都未必看得太清。
正因為演員被“縮小了”,所以為了達到相等的戲劇效果,表演的部分就必須被“放大”。正因為表演在表達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面臨著距離帶來的衰減,所以演員賦予他的初始值就必須足夠“高能”。
因此,在話劇表演里,微表情這種東西你不能說它完全沒用,但確實沒什么大用。因為絕大多數(shù)觀眾,看特么不到。。。相應的,肢體與臺詞,這兩個穿透力和傳播性比較強的載體,成為了話劇表演最為重要的法寶。
這也是為什么,當話劇表演被搬到電視熒屏上的時候,通常都顯得有點“過”,有點“瘋”。甚至有點一驚一乍。
最典型的莫過于出身小劇場的開心麻花,當他們的作品變?yōu)殡娨曅∑罚^眾獲得了“超近距離”的福利時,他們有些表演看起來,說實話,尬,特別尬。
因此,在三個門類中,話劇毫無疑問,更多的是“放”的藝術(shù)。所以幾乎所有話劇演員在轉(zhuǎn)型電視劇或者電影的時候都容易遇到的問題就是“在習慣了放之后如何去收”的問題,如何去避免在電影特別是電視劇里飆“話劇腔”的問題。
講真,很多話劇演員,其實細究下來做得并不太好,在電視劇里很多時候還是戲有點過。而在收這一點上,我很欣賞的一個演員,叫何冰。在話劇電視劇兩邊輾轉(zhuǎn)的各位話劇大拿之中,何冰的電視劇表演是我印象中最“收”的,很淡,很細膩,幾乎從來沒有犯過話劇腔的毛病。
當然,收慣了的人通常就放不開了,而會放的人,只要適當注意心態(tài),克服一下“不良”習慣,還是大抵能收回去的。
所以總體而言,“放”還是能最大程度的“打開”一個演員,擴大他表演上的閾值的,這也是為什么大家的共識就是—話劇能夠鍛煉演技。
接下來說電視?。涸谌N戲劇形式中,電視劇,有著最廣大的受眾,也擁有著最舒適隨意的距離感。與話劇和電影的“儀式感”不同的是,電視劇是我們磕著瓜子,喝著茶水,敷著面膜甚至蹲著廁所的時候,“隨意”觀看的東西。
這也是為什么我之前反復強調(diào)過,我看電視劇,不怕人演技不好,就怕人用力過猛,比起咬牙切齒擠眉弄眼的,我寧愿看面癱的。因為在咆哮的馬教主面前,我真的不相信這世上有多少人能順暢的拉好屎。。。
所以對于絕大多數(shù)觀眾而言,電視劇,是一種“日?!?,相應的,電視劇表演,也是三種表演形式中,最應該“生活化”的。演員要最大程度的去減少戲劇夸張,去接近普通人的日常的狀態(tài)。
而這里,我就必須認真正經(jīng)的分析一下,“普通人”的情緒表達到底是什么樣子了。
我們常說,學會控制情緒的過程就是成長的過程,是的,成年人的標志,就是他已經(jīng)學會并且習慣,甚至不自覺的去壓抑一切被定義為“負面”的情緒。因此,成年人的厭惡嫉妒憎恨后悔悲痛等等,大多不顯山不露水。
拿悲傷這一個情緒來舉例吧,成年人的悲傷,大多是克制的,真正痛極了的眼淚,大抵默不作聲。葬禮上哭天搶地聲嘶力竭的,往往不是家屬,而是專業(yè)的哭喪隊伍或者是講究的遠房親戚(我國許多地方還是有哭喪的禮儀的)。
沒錯,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憎恨是和血吞下的,憤怒是掐進肉里的,白眼是翻在腦中的,崩潰是面不改色的,心里說著媽賣批的時候,臉上是笑意盈盈的。
所以,我其實特別看不過眼電視劇里那些過了頭的,特別是浮于扭曲的五官和畢現(xiàn)的青筋的憤怒、嫉妒或者悲傷。演員演電視劇,能走心最好,如果走不了心,那索性面癱一些。反正這種走臉派,是我敬而遠之的。
這也是為什么我忍得了墳頭前哭不出來的趙默笙,卻忍不了大街上說加油就加油了的鹿小葵。
我忍得了大陸的面癱派,卻實力拒絕“漫改”式表演中浸淫太久,因而通常看起來樂觀到傻逼的臺灣呂孩子,和屁大點事兒就要嘶吼一番再紅了眼眶的臺灣藍孩子。
而除了環(huán)境的差異,電視劇獨孤求敗的時長,也造就了它細水長流的表演需求。比起頂天3個小時的話劇和電影,電視劇動輒五六十個小時的總時長,給了演員“徐徐圖之”的余地。
因為他們有幾十個小時的時間,有長達五六十集的故事的烘托去立起自己的人設(shè),因此完全不用像話劇和電影那么的“急”。
因此,隨意的觀看環(huán)境造就的“低輸入要求”,足夠的時長帶來的 “高輸出量”,再加上一些燈光音樂等等的烘托和輔助,一句相當難聽但是真實的話就是,真的,什么人都能演電視劇。當然,演不演的好是另一回事。
就像我曾經(jīng)說過的那句話,你們覺得爛的電視劇,鍋絕大多數(shù)背不到面癱的演員身上,它們爛其實是因為劇情制作本身就爛泥扶不上墻,演員的面癱表演,不過是火上澆油而已。
因此,在電視劇圈,所謂“毀劇”,在嚴格意義上是不存在的,至今我沒有看到那部劇情打光服化道等等各個環(huán)節(jié)都合格了的電視劇是真的被演員毀了的。
還是拿被我我無數(shù)次鞭尸的楊志剛來舉例,他的表演,堪稱可怕了吧,然而因為他哥(也是導演)足夠給力,所以,他那幾部劇,真的,還是很受歡迎的。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電視劇也是對演員要求最低,門檻基本不存在的一個工種,因此,話劇演員看不起電影演員,電影演員看不起電視劇演員這個鄙視鏈,相當合理。
言而總之,電視劇表演更多的是個“收”的藝術(shù),一個電視劇演員的成長,就是從不得不收的“面癱派”,到主動去收的“走心派”的過程。
在這個意義上,電視劇表演很像太極,最最忌諱的,就是為了迎合輿論,去玩大開大合的那一套,拼命的、努力的,去“證明”去“秀”自己有演技。這種“投機取巧”的方式,在我看來,反而是最拙劣的。
最后一個說電影,相信在前文的鋪墊下,很多人會認為,電影表演是個介于話劇與電視劇之間,需要“張弛有度”的表演形式。其實,并不。
還是從環(huán)境出發(fā)來分析。電影院什么環(huán)境?黑暗、密閉、孤單、壓抑,伴隨近距離高清畫面帶來的疲勞和嘔吐感。說實話,如果不放映電影,真的鮮有人愿意在那個環(huán)境里呆上一兩個小時的。
大寒寒我曾經(jīng)試過一次被逼無奈在電影院看了六個小時的片子。講真,到最后那個片子好壞已經(jīng)不重要了,我只想活著出去。。。
所以說,電影院的觀影環(huán)境相當于已經(jīng)提前給身在其中的觀眾預設(shè)了一種負面的、孤獨的、悲傷的情境。而在不同的情境中,人對某些情緒的感知會被放大,對某些情緒的感知會被壓抑。
不信?那來跟著我看一下這樣一句話“在一個很深很深的秋天,在一個很深很深的夜晚,外面下著很細很細的小雨,再把燈光調(diào)得很暗很暗”。
告訴我,這個純粹到不能更純粹,看似毫無情緒預設(shè)的場景描述讓你莫名就感知到了什么?
是的,孤單。在這樣的一個環(huán)境你很難想象你會因為一個段子開懷大笑,但是一張發(fā)黃的舊照片,就能輕易牽扯起百轉(zhuǎn)千回的心思。
在電影院觀影也是同理,喜怒哀樂憂這五感被差異性的放大或者縮小,如果你想表達歡喜,那就要更努力一些,因為你的努力會有一部分是會被負面環(huán)境抵消和對沖掉的,因此你需要額外使一些勁去讓觀眾跳脫出這種悲傷的環(huán)境。
相應的,如果你想表達悲傷,那你需要收斂一些,因為在電影院一片黑暗的靜寂中,太喧囂的悲傷,反而過猶不及。
這其實也是為什么,喜劇片爆米花片,相較悲劇片文藝片永遠有著更好的票房,這與電影質(zhì)量無關(guān),甚至也和素質(zhì)品味無關(guān),這源于人追逐快樂與光明的天性,而電影院的壓抑感,會讓人分外渴望輕松愉快的東西。
所以,電影的表演方式,不是所謂的“張弛有度”,而是“有張有馳”,喜劇要放,悲劇要收。這也是為什么,喜劇電影大多是非常外放的,話劇式的。電影中喜劇效果的達成,要么依賴“無厘頭式”的夸張表演,要么依賴或“囧”或“奇”這些天馬行空般的情境設(shè)定。
因此,看似同為喜劇的電視劇和電影之間,是完全不相通的。喜劇電影圈,是周星馳徐崢的天下。而成功的喜劇電視劇卻大抵是生活化的,情景喜劇可以說幾乎占據(jù)了喜劇電視劇的大半壁江山,從早年的《編輯部的故事》《我愛我家》,到《武林外傳》《愛情公寓》。
這同樣也是為什么,脫胎于情景喜劇的大鵬和萬萬團隊,在涉足電影的時候統(tǒng)統(tǒng)折戟沉沙,而脫胎于話劇舞臺的開心麻花,他們的電影作品就口碑票房雙豐收。
根源正是我說的,喜劇電影和喜劇電視劇,是完全不相通的兩個門類。因此專攻話劇的開心麻花要遠比玩電視劇的大鵬和萬萬,更適應喜劇電影的要求。
同樣的,電影式的喜劇表演方式同樣也未必適合電視劇。最典型的例子,是全智賢提供的。不論演技到底如何,全智賢的喜劇風格可以說是十分突出的,因此十分適合作為分析的靶子。
可當“野蠻女友”走下電影屏幕,走進電視劇,往往就不是那么回事情了,恍惚記得曾經(jīng)在一個演技分析帖中看過,說全智賢的“千頌伊”,是為數(shù)不多的用電影演法來演電視劇還取得成功的案例。
這個說法對,也不對,并不是全智賢真的用精湛的演技彌合了電影和電視劇之間的鴻溝,而是因為千頌伊這個人設(shè),是個演員,還是個戲精,這個預設(shè)讓觀眾比較順暢的接受了她表演中一些“over”了的東西。
而當角色的人設(shè)從大明星變成了“美人魚”,《藍色大海的傳說》中,“一成不變”的全女神,真的就顯得裝瘋賣傻,不復可愛。
說完喜劇我來說悲劇表演。瓊瑤奶奶的《情深深雨蒙蒙》中有一句很尬的臺詞,讓我回味至今。那就是杜飛對如萍說的“你知道嗎?人在皺眉頭的時候,要牽動面部73條肌肉哎,可是在微笑的時候,只要牽動3條就夠了!”所以不要那么辛苦去牽動73條肌肉啊,牽動3條就夠了,好不好?”
好,搓掉你的雞皮疙瘩,拋開臺詞說科學,這個說法還是有幾分道理的。是的,不管是在心理學上還是生物學上,人類的快樂是相對單一的,悲傷是多種多樣的。
快樂更多的是程度的差別,而悲傷則有一千種表達方式。簡單舉個例吧,一個人笑著的時候,隨著他的嘴張得越大,我們就能夠感覺到越來越濃烈的快樂。而一個人哭的時候,卻不是嘴長得越大嚎得越猛就越讓人悲傷的。
微微笑著的時候,有時確實傳達不出足夠的喜悅,但睫毛的一個震顫,就能傳達出足夠的悲傷。這就引出了我接下來的觀點,悲傷比快樂的表達,更需要注重微表情。
而電影院把演員一個頭放到幾十倍大的“殘忍”的表現(xiàn)形式,則給了微表情,特別是悲傷的微表情最佳的發(fā)揮空間。所以我認同一個說法,在電子設(shè)備上看電影就去評價演員的表演,特別是細膩掛的演員的表演是很不公平的,因為微表情的缺失會削弱演技。
因此,電影院陰暗壓抑的環(huán)境給了悲傷絕佳的情境,屏幕對演員表情的放大又給了悲傷絕佳的傳達條件。在這個條件下,齜牙咧嘴的悲傷就顯得有些“惡意”的煽情了。
就像我之前說的,我根本無法接受《唐山大地震》里徐帆那驚天一跪,這種拼了命也要感動你,一下下惡狠狠去戳你淚點的表演,某種意義而言,和那些“咯吱”人的所謂搞笑一樣拙劣。
同一部電影中,反倒是陳道明飾演的養(yǎng)父在方登出國幾年回家之后,訓斥中那突然哽了一下的停頓和變了聲的幾個吐字,帶給了我真正的感動。
所以,我也好,專業(yè)評委也罷,欣賞的電影演員,大多數(shù)都是風格細膩的,真的鮮少有人是靠著歇斯底里青筋畢現(xiàn)的演繹方式去拿影帝的。
當然,一切也有例外。。。
作為一個一天表演也沒有接觸過的人,這篇文章的很多觀點未必絕對正確,寫出來,不過是拋磚引玉,何況萬事總有特例。
不過我依然是那句話,寫娛樂八卦,評演員表演,未必需要多么懂專業(yè),有時候,只需要懂一點,人性。
所以,這篇文章有沒有讓你看到我身上BlingBling的,人生導師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