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保平
元末江湖造反波瀾壯闊,前后十幾年間,有劉福通、芝麻李、韓林兒、徐壽輝、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造反,為什么偏偏是朱元璋這個放牛娃笑到最后?過中原因相當復(fù)雜,我們不防看看朱元璋與和他爭霸天下的最大勁敵陳友諒在對待自己的恩人、大哥上的差異,庶幾可以判斷一二。
朱元璋投奔郭子興,郭見他“壯貌奇?zhèn)?,異于常人”,遂安排為親信兵;后又因朱勇善戰(zhàn),才能出眾,升為鎮(zhèn)撫,復(fù)將養(yǎng)女馬氏給與元璋為妻,后為高皇后。郭子興是朱元璋生命中的貴人、恩人。
朱元璋待恩人不薄。被困濠州時,郭子興與孫德崖等諸將領(lǐng)不和,有一次孫德崖設(shè)計綁架郭子興,下屬被嚇得不知所措。朱元璋挺身而出要去解救,有人力勸他不要自投羅網(wǎng),白白送死。朱元璋說:“郭公有大恩于我,他今有難,我若不去搭救,還能算個人嗎?”他施計平息了派系殘殺,救出郭子興。
元朝至正十五年(1355年),劉福通立韓林兒為帝,國號大宋,建元龍鳳。當時郭子興已死,韓林兒詔封郭天敘(郭子興之子)為都元帥,張?zhí)煊樱ü鞌⒌木司耍橛腋痹獛洠煸盀樽蟾痹獛?。朱元璋“念林兒勢盛可倚藉,因奉宋龍鳳年號以令軍中”,([清]王源《居業(yè)堂文集·劉誠意伯傳》)實際上等于甘認小明王為江湖造反的大哥,不像徐壽輝等人雖也號稱紅巾軍,表明和劉福通、韓林兒是一伙的,但初一得勢便另立門戶,建國稱帝。朱元璋低調(diào)行事,堅持“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九字方針。
元朝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張士誠遣部將呂珍圍攻安豐,劉福通戰(zhàn)死,韓林兒飛檄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主張救援,劉伯溫極力諫阻:“二寇伺隙,可輕出乎?”(同上)并提出了很現(xiàn)實的問題:“假使救來,當發(fā)付何處?”(劉辰《國初事跡》)潛臺詞是,把小明王接到你身邊,難道你真的把他當大哥,“早請示,晚匯報”?但朱元璋認為自己奉了小明王的年號,即是把小明王當大哥,大哥有難求救,不能袖手旁觀,決意親自赴救。
朱元璋將小明王救出后,并沒有放在他的身邊,而是“設(shè)鸞駕傘扇迎駐滁州,創(chuàng)造宮殿居之,易其左右宦,侍奉之甚厚”。(錢謙益《國初群雄事略》)把他安頓在滁洲,自己的一個老巢,以臣子的名分侍奉韓林兒。
元朝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打敗陳友諒,稱吳王,張士誠滅亡在即,便派廖永忠迎接韓林兒至金陵應(yīng)天府,途中在瓜步渡長江時,韓林兒所乘船只沉沒,韓林兒遇難,龍鳳政權(quán)結(jié)束。這時,江湖大哥的名號順序一排,自然而然地落到了朱元璋的頭上。
我們再來看陳友諒如何對待自己的恩人、大哥。
陳友諒早年參加徐壽輝的部隊,因有文化、有計謀深得到徐壽輝這個大哥和倪文俊的賞識。倪文俊更是把陳友諒當親信栽培,步步提攜,使其獨當一面,對陳友諒有知遇之恩,是他生命中的貴人、恩人。
元朝至正十七年(1357年),倪文俊企圖弒殺天完皇帝徐壽輝,陰謀敗露,逃至黃州投奔陳友諒。豈料陳友諒不念舊恩,殺了倪文俊,收編其軍隊。
此后,陳友諒羽翼日豐,占領(lǐng)了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安徽等地,并移治江州(今九江),“(長)江以南,唯友諒兵最強”。(《明史·陳友諒傳》)
陳友諒占領(lǐng)龍興(今南昌)時,徐壽輝計劃遷都于此,“友諒不可”,態(tài)度很強硬。不久徐壽輝執(zhí)意遷都,向江州進發(fā),陳友諒“伏兵郭外,迎壽輝入,即閉城門,悉殺其所部”。(《明史本傳》)不但把大哥挾持了,還殺了他的部隊,以江州為都,自稱漢王。
陳友諒挾持徐壽輝攻下太平(今安徽當涂)、采石(今安徽馬鞍山)后,志得意滿,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戒壯士挾鐵撾擊碎其首”(《明史列傳第十一》),安排武士用鐵器擊碎徐壽輝的腦袋。天完皇帝徐壽輝前腳一死,陳友諒后腳稱帝,國號漢,改元大義。即位之日“會大風雨,群臣班沙岸稱賀,不能成禮”(《明史本傳》),稱帝這等大事,居然搞得如此簡陋,群臣排列在河岸沙地上稱賀,日子也沒有選好,風雨大作,很儀式都無法舉行,足見他想做大哥之心切,與朱元璋“緩稱王”形成鮮明對比。
從朱元璋、陳友諒對待恩人、大哥的態(tài)度行為可以看出,一個看重江湖義氣,一個漠視江湖義氣。這正是朱元璋勝出陳友諒的一個重要原因。
要知道,尚在造反階段的暴力團伙,在皇權(quán)看來,無非亂賊逆寇,江湖中人,而身居江湖必須講江湖義氣。元末造反帶有鮮明的教會色彩,譬如紅巾軍領(lǐng)袖劉福通、韓林兒、徐壽輝、彭瑩玉、郭子興等人,都是白蓮教教徒。學(xué)界對朱元璋是不是白蓮教教徒有爭議,說他依附了江湖秘密教會是肯定無疑義的。
白蓮教講“習教者,有患相救,有難相死,不持一錢可周行天下”,宣揚教友相交,生死相托,吉兇相救,患難相扶的江湖義氣。元末紅巾軍一則是江湖嘯聚,二則是秘密教派造反,理所當然要講江湖義氣。身處江湖教會之中的朱元璋、陳友諒想不講江湖義氣絕無可能。而恰恰在講江湖義氣上,陳友諒與朱元璋的差距不是一檔兩檔。
朱元璋在世人眼里是個刻薄寡恩的負面形象,但他身處江湖之時,相對而言,還算是個重情義的人。他不但冒生命之險救了郭子興,朱元璋帶著24人另立新軍,而郭子興在濠州混不下投奔而來時,他仍然尊郭子興為主子,將自己白手經(jīng)營起來的數(shù)萬人馬和血拼得來的城池一并交給郭子興。這種情份,沒有一定的義氣,是絕對做不來的。
如果說朱元璋對郭子興的義氣本屬應(yīng)該,畢竟郭子興是自己的岳父大人,那么朱元璋尊奉和急救韓林兒則為他贏得了講義氣重情誼的好名聲。要知道,韓、朱都是紅巾軍,但彼此獨立,朱元璋完全可以不奉他小明王的龍鳳年號,北面稱臣。
從政治、軍事戰(zhàn)略上看,朱元璋是奉韓林兒年號,是看在其勢力強大時可以依靠。救韓林兒是為了守住安豐,為自己立一道屏障。二是“借以號召紅軍各部,并挾義軍盟主以自重”。(呂振羽《簡明中國通史》)這些分析都沒有錯。可從江湖的角度看,則是為了講江湖義氣。小王明有點像紅巾軍的江湖大哥,大哥有難,小弟必須義不容辭伸出援手。朱元璋的義氣之舉,賺足了道義資源,為其聚集人氣增加了吸引力,不少造反小頭目聽說朱元璋講義氣而投奔了他。此事以主流社會視之,既然朱元璋奉小明王為正朔,名分上是君臣關(guān)系,君有難,臣不舍身救主,是為不忠不義,朱元璋不希望自己成為天下笑罵的人,必須伸出援手。在處理大節(jié)上,朱元璋要勝其謀臣劉伯溫一籌。
混在江湖的年代,朱元璋對手下,如對劉伯溫、李善長、徐達、常遇春、湯和等人也算夠哥們,該給的給,該送的送。這些人則對朱元璋忠心耿耿,出生入死。
朱元璋甚至對“敵人”都講義氣。猛將朱亮祖被俘后,朱元璋惜其勇武,立刻委以重任,豈料不久叛歸元朝。后來,在一戰(zhàn)斗中朱亮祖又被朱元璋俘獲,朱元璋不計前嫌,拔給他一支人馬,朱亮祖被朱元璋的義氣所感動,由此傾心賣力,為朱元璋屢立戰(zhàn)功。
歷來,不少學(xué)者認為,韓林兒為朱元璋所害,我也持贊同態(tài)度。不過,朱元璋在殺害大哥(名義上的)這事兒上,做得不知道要比陳友諒高明多少倍。《明史·韓林兒傳》云:“太祖命廖永忠迎林兒歸應(yīng)天,至爪步覆舟,沉于江云?!薄睹魇贰ち斡乐覀鳌穭t云:“初,韓林兒在滁洲,太祖遣永忠迎歸應(yīng)天,至爪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
歷史所載都說是廖永忠害死韓林兒,朱元璋非常悲痛,帶著百官到江邊哭祭,涕淚滿面地為韓林兒設(shè)置靈位,然后要處罰廖永忠,最后眾人說情,才免了他的死罪。朱元璋和廖永忠,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一段配合默契的雙簧戲,楞是將韓林兒的喪事辦成朱元璋的喜事,將朱元璋塑造成極盡忠義的大好人。
反觀陳友諒——如若說倪文俊想在集團內(nèi)部搞分裂,影響安定團結(jié)的大局,殺之尚還說得過去,陳友諒殺大哥徐壽輝,真是操之過急,鳥未盡,弓先藏,愚蠢之極。關(guān)鍵是完全把自己塑造成一個背信棄義的窮兇極惡之徒,將自己置于不仁不義之地。讓對手抓住了把柄,朱元璋討伐陳友諒布告天下,就指明陳友諒背信棄義,使其大失道義分數(shù)。
“欲成大事者,至親亦可殺”,固然是野心家的金科律玉,只是,在自己還沒有完全掌控時局之前,像陳友諒這樣將江湖義氣無遮無掩地撕毀,弒殺一派頗有號召力的江湖大哥,怎能不讓人寒心。
陳友諒敲碎徐壽輝的腦袋自立為帝后,激起了內(nèi)部的不滿:
其一是明玉珍無比憤慨,發(fā)誓與陳友諒絕交,自稱隴蜀王,不承認陳友諒的政權(quán),建徐壽輝廟,并追尊其為應(yīng)天啟運獻武皇帝,繼續(xù)奉行徐壽輝所創(chuàng)的正朔。因為明玉珍知道,他從隨州一個小村莊走出來,能有如今的成就,都拜徐壽輝的器重提攜,他不能忘恩負義。
其次,部將離心率加劇,大批地投降朱元璋,其中包括徐壽輝的兩員大將丁普郎和歐普祥倒戈投敵,使陳友諒損失重要臂膀。明玉珍、丁普郎和歐普祥的耿耿忠義,又映襯出陳友諒的不忠不義。
其三,陳友諒被流箭射死的第二天,陳榮就率五萬余名殘部投降朱元璋,不愿意再打他的大漢旗號繼續(xù)玩下去。
陳友諒一死,天下江山基本上已被朱元璋收入囊中。
所謂“兄弟同心,其利斷金”,朱元璋與陳友諒的最后較量,朱元璋勝出,確實與朱元璋講江湖義氣贏得人心有較大關(guān)系。成事要靠“天時,地利,人和”,講江湖義氣才能在江湖里贏得“人和”。因為江湖義氣是江湖規(guī)矩的第一要義,而規(guī)矩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契約,契約從來是為了平衡責權(quán)、利弊的。無契約的社會難于想象,江湖亦是如此。所以江湖義氣就是江湖社會里無形的契約,是維系江湖社會的基本“社會規(guī)則”,義的背后其實平衡著各個主體的利,義和利常常相關(guān)相聯(lián),義說到底是為了利,有利則更便于得義。
所以,講江湖義氣就是講互利互惠,講利益的合理分配,或者說利益的合理交換。不講義就等于打破壞了利益分配規(guī)則,不講義的人獨吞利益,形成利益分配不均,就是“不夠意思”。所以,江湖大哥要想聚攏人氣,馬仔多多,生意興隆,必定要講義,講義所指導(dǎo)下的合理的利益分配。要是大哥不義,背信棄義,獨吞利益,制造利益分配不均格局,引起馬仔的不滿和背棄,必然成孤寡大哥,倒臺只是遲早的事。
多年以后,當上皇帝的朱元璋回憶起江湖上那些事兒,認為自己贏在“仁義”。說當時群雄并起,張士誠有錢,陳友諒有兵,他朱元璋什么都沒有,有的是信義,不好殺人,與兄弟同心共濟。這委實不算是夸虛之言。
可是朱元璋是典型的“一闊就變臉”,他打江山時,重情重義,一旦坐江山,就翻臉不認人,什么禮賢下士,不好殺人,江湖義氣,統(tǒng)統(tǒng)見鬼去。他把所有的開國元勛、文武耆舊幾乎殺了個精光。他深知秘密教派、游民江湖的厲害,下詔嚴禁白蓮教、明教等教派,以法律形式明令取締“左道邪術(shù)”。同時嚴禁游民,一旦有人做了游民,“四鄰里甲不能拘拿赴官赴京,此人或為盜,或幫閑為吏,為皂隸,所為不善,犯之日,四鄰里甲,同坐其罪”。(《大誥續(xù)編·再明游食第六》)用連坐的方式對游民及放縱游民者予以嚴厲打擊。
(資料圖:《傳奇皇帝朱元璋》劇照)
怎么看待這種“變臉”呢?我認為,稱帝后的朱元璋才最真實的朱元璋,他骨子里就是這樣一個多疑、猜忌、陰冷、狡猾、極權(quán)、殘暴的人。因為朱元璋出身卑微,事事看人臉色,使他練就了一種“忍功”。他久居江湖,知道江湖義氣的重要,他將假義氣做得像真義氣,只要最后能成功,我什么都能忍,裝孫子能裝十年,裝好人能裝十年,陪笑能陪十年,和血吞牙能吞十年,這種“忍功”是朱元璋成功的一大要決。
一旦成為“萬人之上”,狐貍尾巴就露出來了。朱元璋成為一言九鼎的帝王,基本上已回歸主流社會,他的江湖思維很快就扭轉(zhuǎn)過來:以江湖搞法得天下,不能以江湖搞法治天下。這就好比當初劉邦聽從陸賈的勸告,馬上得天下,不能以馬上治之,穩(wěn)住了革命的勝利果實。朱元璋一直以劉邦為榜樣,此時,他為了鞏固了朱家王朝的統(tǒng)治,必須改換容妝,依靠“權(quán)、術(shù)、勢”等帝王之術(shù),貫徹“以猛治國”的方針,將江湖那一套于政權(quán)不利的東西像垃圾一樣加以清除。
只是,沒有人洞穿朱元璋的尾巴之前,朱元璋的假戲真做就管用,他的“義氣”是他的金字招牌。試想,大家投身江湖,不就是為了發(fā)跡變泰嗎?要是朱元璋混跡江湖時,不講義氣,刻薄寡恩,身邊就不會聚集那么多牛人、猛人。從這個角度說,是重“江湖義氣”讓朱元璋籠絡(luò)了人心,戰(zhàn)勝了陳友諒,贏得了天下。也可以說是“偽君子”戰(zhàn)勝了“真小人”,而現(xiàn)實中,這樣的例子又何其多也。
(責任編輯:余江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