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讀是語文教學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訓練。作為一種藝術性和工具性結合的科目,課內閱讀不可或缺,但真正源泉來自于課外。課外閱讀是開啟語文教學的又一把金鑰匙,因此,如何提高農村小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農村小學生 課外閱讀 能力提高
目前,在農村小學,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少,從而導致作文能力低,學生閱讀興趣不高,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究其原因,我認為主要是以下幾點:
一、學校影響 :長期以來,農村小學一是圖書儲備資源不足,來源渠道少。學生能接觸到,閱讀到的圖書量遠達不到新課標所要求閱讀量。二是學校語文教學缺少對學生的課外閱讀系統(tǒng)指導,學生閱讀習慣較差,閱讀不能有效地進行。在平時的語文學習中表現出語言表達能力差,詞匯量少,語言枯燥平淡;語病、錯別字、病句多。三是在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下,學生被堆積如山的作業(yè)壓榨得只剩下的那一點可憐的時間,多用于休息和玩耍了。
二、家庭影響 :農村小學不比城里,尤其像我所任教的這所多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村小,首先從家庭條件來說,多數父母要養(yǎng)活兩到三個孩子,從溫飽上解決孩子的問題已尚屬勉力,哪還有余錢來照顧到孩子的精神需要。其次,70%的家長本身學歷不高,在他們印象中,只要把課本上的知識學好,他們認為孩子的學習是老師的事,并一再叮囑他們只要把老師講的記住就行??凑n外書那是浪費時間。
三、自身原因 :在對我班學生的閱讀情況調查上發(fā)現,認為看優(yōu)秀作文選就等同于課外書籍的,占到二分之一之多。平時閱讀內容是科普類的二人,童話、神話、故事類的六人,其他的四人。學生坦言,對名著,歷史類,人物傳記和科幻故事,要么是不感興趣,要么是因為看不懂。
綜上原因及現狀看來,村小學生的閱讀能力著實堪憂。就此,我談談我的一點粗淺看法。
一、激發(fā)興趣,讓學生喜愛讀書
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讓學生把閱讀當作一種興趣、休閑活動,有利于他們更快地養(yǎng)成閱讀的習慣,更快地獲得各種知識,最終達到提高學生語文水平,提高文化素養(yǎng)的目的。因而培養(yǎng)閱讀興趣是十分重要的一點。適時施教,在學生開讀的最佳時段,幫助其樹立起閱讀的興趣是每個語文教師的責任。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胃口推薦適合他們閱讀的報章雜志,把適合學生閱讀的書籍帶進教室。久而久之,學生閱讀的興趣自然也就提高了。比如著名作家曹文軒推薦的少年兒童應當閱讀的經典:《紅鞋子》、《長襪子皮皮》、《小王子》、《蘇菲的世界》、《昆蟲記》,四大名著、唐詩、宋詞,等等。
二、榜樣的力量,讓學生自覺閱讀
畢竟都是小孩子,而身邊有充滿著各種充滿吸引力的事物,所以光有興趣還是不能讓他們靜下愛鬧的心來閱讀的。這時就需要教師來樹立榜樣形象了。蘇霍姆林斯基說:“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籍的世界,培養(yǎng)起對書的酷愛,使書籍成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這些都取決于教師,取決于書籍在教師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種地位。”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老師自己愛上閱讀,這肯定會帶給學生積極的影響。比如薛瑞萍老師就不止一次在她班級日志中提到,因著教師的手不釋卷,學生對閱讀各類圖書也興趣大增。孩子同時也需要鼓勵。當他閱讀的內容能夠讓他到同學中去炫耀,能夠得到老師的表揚,家長的認可,他自然也就有了主動去讀的動力。而他在無形中也成為了其他學生的榜樣,帶動更多學生去主動閱讀。在我?guī)У倪@個班級里,每天我都會利用早讀課余出來的時間讓一名學生上臺展示自己背誦的古詩,讓他給班里學生介紹古詩的作者,寫作的背景,以及古詩的意思或他讀后的理解與感想,如此既積累了知識,也給他們一個語言運用能力的鍛煉機會。
三、利用身邊資源,豐富學生的閱讀資源
基于農村學校教育資源方面的不足,教師可充分利用身邊的資源,積極有效的引導學生讀書。如在教學《三顧茅廬》時,教師可適當介紹一下故事發(fā)生的大背景,找出《三國演義》中的原文片段和學生一起欣賞,在對比中教學,一方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一方面也讓部分孩子讀品讀原著起了興趣。在練習3中的處處留心里,編者又精心安排了一段“關云長溫酒斬華雄”的文字,學生在讀后直呼不過癮,趁此,教師又拿出早就準備好的《三國演義》原著幾本,趁熱打鐵,不需“推銷”,學生一個個爭相借閱。再如教學《開天辟地》和《普羅米修斯盜火》時,教師也可見機向學生推薦一下中國的神話傳說故事和西方的神話故事。這時,每兩周一次的經典閱讀課就顯得不可缺了。學生讀了,沒有機會交流,那之前所做的一切就事倍功半了。雖然還是說得磕磕碰碰,但他們的語言能力得到了鍛煉,他們閱讀的熱情得到鼓舞。
而作為家長,則可每天和孩子一起讀讀書,基于學歷背景的差異,部分文化水平不高的家長可以有選擇的和孩子一起看看電視。這里有許多適合小學生觀看的節(jié)目。學生可以從這里了解到打虎的武松、神機妙算的諸葛亮、鬧天宮的孫悟空……即便是一則短小的公益廣告,也能讓孩子的心靈受到一次愛與孝的洗禮。只要家長對孩子對孩子看電視引導有方,相信孩子通過電視所增加的閱讀內容會更豐富。
作為農村孩子,我們也有我們的優(yōu)勢,我們的身邊有最原始的自然鄉(xiāng)村風光,但是也正因為“身在此山中”,孩子們反而很少注意到我們身邊最熟悉的事和物。不管是家長還是教師,都可以帶著孩子去做些有意義的農田活:比如幫著農民伯伯收割稻子,種油菜,摘毛豆……讓孩子在勞動中體會大人們勞作的辛苦,在勞動培養(yǎng)他們合作的能力,在勞動中鍛煉他們觀察的本領。用眼睛去看萬物的色彩,用鼻子去聞萬物的氣息,用耳朵去聽萬物的聲音,用心去體會萬物帶給他們的感受,這也是一堂全身心參與的閱讀課,這遠比教師在課堂上傳授的要來得生動的多。
四、教會孩子自己閱讀
葉圣陶說過,教任何功課,最終目的都在于達到不需要教。閱讀也如此。授學生以“魚”不如授學生以“漁”。教師在讓孩子閱讀的同時,更要教給他們一些行之有效的閱讀方法。
由于現在可讀的課外讀物太多,而農村小學生除課內、課外的作業(yè)外,還要做部分家務活,時間有限。所以,要掌握恰當的閱讀方法。閱讀方法一般分為精讀和略讀。精讀即抓住重點詞句,細細揣摩,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語言文字和思想內容;略讀即先看序言、提要、編輯大意和目錄,以了解全文的性質、內容和規(guī)模,再閱讀全文章節(jié)標題及段落首句和尾句,最后瀏覽全文,綜述大意。小學生要求背誦的古詩詞、名人名言等可用精讀,童話故事一類的書可用略讀,還可瀏覽一些報紙、信息資料等。培養(yǎng)學生閱讀方法,我們要遵循課內帶課外,二者相結合的原則,另外,在閱讀的過程中也要培養(yǎng)他們的動手能力。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不動筆墨不讀書”,“讀書要做記號”,這都是在教我們讀書的好方法。閱讀過程中,遇到好詞佳句要摘抄下來,精彩短小的文章同樣也可摘抄下來,便于日后深入體會。讀后有所得就更應該把它記下來。
總之課外閱讀已經成為我們生活學習的一部分,是我們教學的一部分,也是我們精神糧食的重要資源,我們應該重視。而農村孩子起點低、起步晚。我們更應該為他們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讓我們的孩子投入到課外閱讀廣闊的空間去,去自由的遨游,親近母語,陶冶情操。
參考文獻:
(1)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 教育科學出版社 1984年版
(2) 閻國利、呂勇:《閱讀策略》 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2版
(3) 盧夏梨:《對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現狀的分析》
(4) 何建、肖翠萍:《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現狀及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