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一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第六十六章
【譯解】:江海永遠(yuǎn)處于(百川)最低處,能納百川,故能為河谷之王。
山海爭水,水必歸海。只有善于為下,善待他人,才能得到人們的擁戴和支持。
三十二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第六十七章
【譯解】:我有三件寶物永不放棄:一是慈愛,二是儉約,三是不逞強好勝。
老子提出“三寶”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chǔ)。慈愛是“三寶”的出發(fā)點和歸宿;生活上節(jié)儉及為政簡約,是“三寶”的關(guān)鍵;“不敢為天下先”,才能處處爭先,這是老子“三寶”的核心。
三十三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zhàn)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
——第六十八章
【譯解】:善于為將帥的人從不夸逞勇武;善于作戰(zhàn)者不輕易沖動發(fā)怒;善于戰(zhàn)勝敵人的,不與敵人正面交鋒,善于用人的人對人謙下。
“處下”與“不爭”是老子思想的重要方面。此處結(jié)合用兵、用人,闡述了“不爭之德”,強調(diào)“柔弱勝剛強”的思想在軍事上的運用。
三十四
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第六十九章
【譯解】:兩軍勢均力敵,哀痛的一方勝利。
哀兵必勝,軍隊在悲憤與壓迫面前,戰(zhàn)斗力最強。
三十五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第七十四章
【譯解】:當(dāng)人民不再畏懼(統(tǒng)治者的)威壓時,那么大亂的威脅將要到來。
贏得民心,關(guān)注民生,是社會安定的根本。
三十六
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
——第七十二章
【譯解】:圣人有自知之明而從不自我表現(xiàn),有自愛之心從不自顯尊貴。
自知自愛,是人的自身修養(yǎng)達(dá)到很高境界的體現(xiàn)。
三十七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第七十四章
【譯解】:當(dāng)人民連死都不怕時,還會怕你以死相威脅嗎?
三十八
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第七十六章
【譯解】:堅強者屬于死亡的一類,柔弱者屬于富有生機的一類。
弱可能轉(zhuǎn)強,而強還會轉(zhuǎn)向衰落。
三十九
柔勝剛,弱勝強,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第七十八章
【譯解】:柔弱勝剛強,沒有不知道的,但很少有人能做到。
柔弱勝剛強。世人皆知而不能行。眾人難以做到的事,往往是品行高尚的人所追求的目標(biāo)。
四十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第八十一章
【譯解】:誠實的語言不華美,華美的語言不誠實,善良的人不會花言巧語,花言巧語的人不善良;大智的人不雜博,雜博的人不智慧。
老子提出了“真善美”之說,這是《老子》五千言的精辟結(jié)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