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抑揚法
抑揚法就是在贊賞或貶抑某一事物時,為了要使讀者信服,或預先防止別人反駁,往往把要褒揚的事物先從其反面加以描述(先抑后揚),或把要貶抑的事物先從其反面進行描述(揚先后抑)的藝術表現(xiàn)方法。
抑揚法的作用:
1.能更好地收到令人信服的效果;
2.使表達的思想感情更加鮮明突出。
3.使得詩文張弛收放,跌宕起伏,逸趣橫生,曲折盡情的藝術效果。
抑揚法的類別:欲抑先揚;欲揚先抑。
(一)欲抑先揚
欲抑先揚,就是本欲貶損批評,卻先贊揚褒獎的手法。比如,欲表今日之衰則先寫昔日之盛,欲抒壓抑傷愁則先寫昂揚歡樂等等。
例如:
(1)王昌齡《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尋封侯。
分析:
這首詩是采用了欲抑先揚的方法。先對“少婦”由“不知愁”,高高興興地“凝妝上翠樓”情態(tài)進行充分的描寫(這是“揚”),再筆鋒一轉,寫“少婦”忽然看到楊青柳綠的美好景色而深深地“悔”:后悔當初讓“夫婿覓封侯”,錯過了春光,錯過青春的美好生活的微妙心理變化的刻畫(這是“抑”),深刻地表現(xiàn)了少婦因觸景而產生的感傷和愁怨情緒,從而突出了“閨怨”這一主題。
(2)杜甫《前出塞·其六》: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
茍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分析:
詩的前四句強調將軍領兵的關鍵在于士氣要高昂、作戰(zhàn)要有方略。這是“揚”。后四句詩人直抒胸臆,認為國家擁有強兵的目的是為了守土安邦,而守土并不是為了殺伐。為了制敵而射馬,為了破敵而擒王,只能進行不得已的殺傷。這一切應以制侵陵為限度,不能亂動干戈,以大肆殺伐為樂事。這是“抑”。詩作表達了詩人反對統(tǒng)治階級發(fā)動侵伐異邦的戰(zhàn)爭的愿望。
全詩各句均為議論,這在古詩中是較少見的。詩人采用欲抑先揚的方法,先講如何練兵用兵、如何克敵制勝,再講如何進行戰(zhàn)爭,為何要減少殺伐。采用抑揚法描寫情景,是這首詩的最大特色。
(二)欲揚先抑
欲揚先抑,就是本欲贊揚褒獎,卻先貶損批評的手法。比如,欲表今日之盛則先寫昔日之衰,欲抒昂揚歡樂,卻先寫壓抑傷等等。
例如:
(1)葉紹翁《游園不值》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分析:首聯(lián)寫游園訪友不遇,園門緊閉,無法觀賞園內的春花,很是掃興,但又他無可奈何的情景,這是“抑”。而尾聯(lián)卻寫出了“一枝紅杏”探出墻頭,為作者展露“滿園春色”的驚喜,這是“揚”。這一抑一揚,充分表達了作者對美好春天的喜愛之情,又使詩歌波瀾起伏,十分引人。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分析:
前六句抒寫作者國破家亡的巨痛與身世飄萍的自哀,情調蒼涼低回。這是“抑”。末二句跌轉,表達詩人對自身命運的一種毫不猶豫的選擇:只要保全節(jié)操,將忠魂永存,寧可為國獻身,名垂青史,決不屈辱求生。這兩句的語勢,顯得斬釘截鐵,氣勢高亢,表現(xiàn)出高尚的民族氣節(jié)和舍生取義的人生觀。這是“揚”。結尾這一“揚”,使得前面的感慨、遺恨平添了一種悲壯激昂的力量和底氣,表現(xiàn)出獨特的崇高美?! ?br> 由上可見,運用抑揚手法可以避免詩情的直白呆板,變直抒其情為波瀾起伏;運用抑揚手法可以蓄勢,欲抑先揚或欲揚先抑,有意從反面著筆,然后陡然一轉,顯示作者的真意所在,產生了一種激發(fā)情感的力量。
十二.象征法
象征法就是借用某一景物或形象的某些特征,用來暗示與之本質上相似或相近的特定人物或事理,表達真摯感情或深刻寓意的藝術手法。
象征法有類別:以物征人(情);以物征事(理)。
象征法的作用:
(1)寓意深刻,能豐富人們的聯(lián)想,耐人尋味,使人獲得意趣無窮的感覺;
(2)能給人以簡練而形象的感覺、感受;使感情表達得更加真摯、深沉。
(一)以物征人(情)
以物征人,就是用某種事物的形象來象征某一種的品格情懷或某一類人物形象的藝術手法。
例如:
(1)白居易《白云泉》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無心水自閑。
何必奔沖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間。
分析:
這首詩主要特點是采用象征手法,寫景寓志。以“白云”的坦蕩淡泊和泉水的閑情逸致象征作者清靜無為、與世無爭的思想和恬淡閑適的心境;以泉水激起波浪象征世俗的煩擾和社會風浪。表達作者希望擺脫世俗,獨善其身,出世歸隱的思想。
(2)于謙《石灰吟》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分析:
這是托物言志詩,詩人運用象征手法:表面上是寫石灰,實際上石灰只是
個象征體,目的在寫人的志趣情操,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對所詠之物外形特點的吟詠,也是對其神韻、品格的高度概括。這首詩的價值就在于處處以石灰自喻,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心愿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石灰就象征歌詠詩人光明磊落的襟懷和崇高清白的人。
(二)以物征事(理)
以物征事,就是用某種事物的形象來象征某一事象物理的藝術手法。
例如:
(1)杜甫《絕句·兩個黃鸝》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分析:
詩中借“黃鸝鳴翠柳”象征“大地回春”;借“白鷺上青天”象征“脫離避難生活”;借“西嶺千秋雪”象征“久滯客中的絕望”;借“東吳萬里船”象征“希望終于到來”。
(2)黃巢《不第后賦菊》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分析:
詩作表面寫的是秋風蕭殺,百花凋零,唯有傲霜挺立的菊花卻精神百倍,方興未艾,長安城里遍地黃金璀璨,清香彌漫的情景,而實際上,詩人是以菊花盛開象征起義的最后勝利,表達了推翻唐王朝腐朽統(tǒng)治的決心和信心,顯得含蓄雋永并意味深長。
傳統(tǒng)中具有象征義的事物不少,如:“百合花”象征“純潔的感情”;“梅花”象征“堅忍不拔的意志,敢于沖破并戰(zhàn)勝各種艱難險阻的精神品質”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