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平-
■ 何不祭唐叔
“剪桐封弟”故事內(nèi)含晉祠之由來。故事在《呂氏春秋·重言》《說苑·君道》《史記·晉世家》中都有記載。
圖片來源:百度網(wǎng)
公元前1064年,宏圖大略的周武王滿懷著對江山社稷的無限眷戀和事業(yè)未竟的深深遺憾在滅商兩年后英年早逝。太子姬誦繼承王位,史稱周成王。成王即位時年僅13歲,年幼的成王需在周公的背負下接受諸侯和大臣的朝見。成王年幼,由周公代攝國政。古之傳言,成王以桐葉與弟戲:“以封汝。”周公入賀,王曰:“戲也?!敝芄唬骸疤熳硬豢蓱?!”乃封小弱弟于唐。唐與桐字在古時諧音,于是周成王把唐封給了叔虞。叔虞日后也就被稱作唐叔虞。北朝詩人庾信有一首詠晉祠的作品《成王刻桐葉封虞贊》稱頌過此事:“叔虞百里,居之河汾。帝刻桐葉,天書掌文。禮之以德,樂以歌薰。天子無戲,唐有其君?!碧剖逵菔菚x國的開國之君,唐叔虞祠自然也被稱做晉祠了。
有一年,唐地發(fā)現(xiàn)一種二苗同為一穗的禾谷,叔虞視其為堯天舜日、國泰民安的祥瑞獻予成王,成王將禾谷轉(zhuǎn)贈給了正在征討東夷的周公,于是周公在軍營之中寫下了《歸禾》《嘉禾》二文,記述和頌揚此事。遺憾的是,這兩篇曾被收入《尚書》的詩文已佚失。史書中還有“徒林射兕”的故事,徒林在何處已難考究,兕即雌犀牛,叔虞射殺犀牛之后,用其皮制作了一副鎧甲。后來,叔虞之子燮父把唐國改稱為晉國,開創(chuàng)了晉國六百年的霸業(yè),燮父也就被稱之為晉侯。今日山西之簡稱“晉”就是這樣來的。
晉祠西北側(cè)的唐叔虞祠,建筑分前后兩院,前院四周有走廊,后院東西各有配殿三間,正北為唐叔虞殿,寬五間,進深四間,中間神龕內(nèi)設(shè)有唐叔虞的塑像,系清乾隆三十六年(1781)在原址上擴建所遺。這顯然與《水經(jīng)注》所標“際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有出入。那么,唐叔虞祠原先在什么位置呢?
就在今中軸之頂端圣母殿的位置。北宋天圣至熙寧年間,朝廷加封圣母“顯靈昭濟”尊號,降及明洪武二年(1369)增封“廣惠顯靈昭濟”尊號,四年(1371)改號“晉源女神”,清同治六年(1867),在洪武二年尊號之上加號“沛澤”,光緒四年(1878)加號“翊化”,圣母的全號為“顯靈昭濟沛澤翊化圣母”?!吨芰L太原晉祠記》云:“自昭濟之號隆,而桐圭受封報功崇德者,乃漸而泯矣?!笔ツ傅匚蝗章?,叔虞主祀之享便受到了動搖。圣母像須彌座中腰有題記曰:“元祐二年四月十日,獻上圣母。太原府人,在府金龍社人呂吉等,今月賽晉祠昭濟圣母殿前繳龍柱六條,今再賽圣母座物?!痹诉暗摹吨匦薹跂|王廟記》述錄了唐以后尊崇該祠的大概:自晉天福六年(941)以后,改封汾東王。又于水之西面女郎祠,熙寧中始加號昭濟圣母,即已明其品秩?!贝蠹s從此時起,唐叔虞祠便改圣母殿了,“今人但言圣母,而不復(fù)知有唐叔為古先有土之君矣?!笔ツ赋绨菰醋陨吵绨荩ツ胳舻奈幕诵脑谟谄渌韭殨x泉的職能,即晉源女神。在山西的霍州、徐溝、平定、和順、文水、汾陽、介休、靈石、新絳等地都曾有過圣母廟。
北宋立國后,對龍城晉陽一直心存疑慮,在“拔龍角,釘龍脈”后,又對屬于民間祠祀的晉祠神靈加以改造,以從根本上消除滋生亂世賊子、末代梟雄的心理土壤,于是便有了封圣母“顯靈昭濟”、唐叔虞祠改祭民間俗神的舉措。對這種置自古以來功德宏遠的唐叔虞為主尊的文獻記載于不顧,而以圣母為主神的做法,是儒門弟子們所不愿見到的,后代有人為之不平:“剪桐遺事今猶昨,血食如何配女郎”、“叔虞桐封祠最古,反居堂下門東偏”。清初學(xué)者閻若璩認為圣母是唐叔虞的母親,也就是文王的正妃邑姜,試圖調(diào)和兩種不同的觀點,但他也沒有充分的根據(jù)。1956年,郭沫若游覽晉祠后占《游晉祠》詩一首,曰“圣母原來是邑姜,分封桐葉溯源長”,顯然也受了這一觀點的影響。
現(xiàn)唐叔虞祠里有一副楹聯(lián):唐國桐封七百年功存王民晉渠水灌三千頃澤及生民。甚是工仗,既說出了唐叔虞在晉祠乃至三晉的地位,也隱喻了晉水的現(xiàn)實功用。
晉祠南五里有晉王嶺,得名于此地的三座王墓。傳說唐叔虞和燮父均葬于此。后人根據(jù)唐城翼城說,叔虞父子不可能葬于太原。后有人說它是唐末梟雄晉王李克用之墓,但史籍記載,李克用葬于雁門關(guān)內(nèi)的代縣柏林寺。1951年,一座王墓被打開,其主人是斛律金。
現(xiàn)唐叔虞祠兩側(cè)有從別處移來的12尊塑像,手持笛、琵琶、三弦等不同樂器,特別為音樂史家所珍視。
■ 百態(tài)宋塑
晉祠圣母殿內(nèi)共43尊泥塑彩繪人像,除龕內(nèi)二小像系后補外,其余皆宋塑原件。
插圖肖剛
主像圣母,即所謂唐叔虞和周成王的母親、周武王的妻子、姜子牙的女兒——邑姜,其塑像設(shè)在大殿中央的神龕內(nèi)。圣母曲膝盤坐于飾有鳳頭的官帽椅上,鳳冠蟒袍,霞帔珠瓔,面目端莊,儀態(tài)謹厚,尊貴中帶著慈祥、權(quán)威氣不掩聞達。
其余42尊侍從像對稱分列于龕外兩廡。其中宦官像五,著男服的女官像四,侍女像三十三。眾侍從手中各有所奉,或文印翰墨,或掃彗梳篦,或奉飲食,或伏起居,或奏樂歌舞,或側(cè)耳聆聽。塑像造型生動,姿態(tài)自然,尤以侍女像最為精到。這些侍女身材適度,舉止大方,服飾麗靡,衣紋流暢。其年齡或長或幼,身段或豐滿或苗條,面龐或圓潤或清秀,神態(tài)或幽怨或天真,個個性格鮮明,神情自若,加之高度與真人相仿,更顯親切款洽。其一顰一笑,一舉手一投足都足以給人無盡遐想。
左廡東側(cè)是一組機智靈便、善解人意、鑒貌辨色、伶俐乖巧,且有相當(dāng)經(jīng)驗的丫環(huán),共五位。其中一位身微前傾,似輕盈邁步,她臉的朝向和行進方向不同,似乎有人打招呼,她會立即回頭應(yīng)對,玲瓏八面,一看便知是小家碧玉、健康明媚的那類。正因如此,看上去她頗有幾分得意,幾分飄飄然。末一位侍女則與之正相反,是一個天真渾沌、稚氣未脫、初來乍到、手足無措的少女形象,對眼前的一切似乎毫不知覺,訥訥難言。而右廡的第一尊塑像則是副領(lǐng)班模樣,莊重矜持,不茍言笑,一手捧托,一手護持,正全神貫注于所執(zhí)印璽。左廡北墻中間的那位,身材嬌好,風(fēng)姿綽約,卻雙手捧心,神情落寞,因不肯隨和,又孤芳自賞,滿腹心事無處傾訴,一腔幽恨已郁成結(jié)。種種復(fù)雜心態(tài)便這樣通過正側(cè)兩面微呈曲線狀的透徹淋漓、鞭辟入里地表現(xiàn)出來。那種陰柔中的倔強,恣肆?xí)r的內(nèi)省,總是令人難忘,總是讓人想起“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的詩句。右廡第二位是一位頭頂高冠的中年嬤嬤。因年老色衰,不受重視,早已沒有了與人爭強斗勝、露才揚己的念頭。滄桑已然,炎涼在心,余下的只有犀利的洞察、寒意的蔑視了。一千年前的一襲社會百態(tài)、世間冷暖便這樣凝結(jié)在這幾位不老女子的臉上。
這組侍女像似乎與圣母,與宗教沒有多大干系,純系雕塑匠人的借題發(fā)揮,抒情達意。其實不然,一人與眾侍,端方與機變,正中與兩廂,孤高與恭順,匠人們正是以圣母的神圣烘托眾女的世俗化,以全體的各具特色來拱衛(wèi)誥命的束修至行的。1954年,雕塑家劉開渠在游覽晉祠后贊美這組侍女群像是“古今中外歷史上最偉大的雕塑品之一”。并描述他們:
這些塑像各有各的特殊形象:身體的豐滿與俊俏、臉形的清秀與圓潤,各因性格和年齡而差異;口有情、目有神,姿態(tài)自然,各呈現(xiàn)出極不相同的思想感情。全身比例適度,服裝鮮艷,衣紋輕快隨身體動作而轉(zhuǎn)動。我們站在這些像中間,不但看見她們輕巧的行動,還像聽見了她們清脆的笑聲、快樂的言談,或不樂意的小小的諷言諷語,清楚地了解她們彼此間的思想感情關(guān)系;這是人的社會,令人難忘的抒情的美的境界。1959年夏,郭沫若游覽晉祠,盛贊這組侍女像“姿態(tài)生動,如笑如語”,并在一扇面上題書道:
太原晉祠圣母殿中塑像凡四十有三軀,系宋代塑造,中有數(shù)軀乃后世補作。四十三軀中除宦官有三軀,均系女像。宮娥中其年幼始僅十五六歲,長者亦無過四十。手中各有所奉,姿態(tài)生動,如笑如語。祠寺中塑像,似此采取現(xiàn)實主義手法而饒有藝術(shù)價值者殊為罕見。近人多夸稱米克朗杰羅或羅丹,可謂數(shù)典忘祖。
同這組泥塑一樣,出自民間匠人之手的許許多多藝術(shù)品都能予人以明確觸動,強烈震撼,都能得到后世藝術(shù)家的肯定與贊美。其實好的匠人也是藝術(shù)家。你能說從精致的青銅器到華美的漆器到玲瓏的瓷器,到佛光寺的唐塑晉祠的宋塑到雙林寺的明塑,其制造者不是藝術(shù)家?但這些藝術(shù)家的確都是匠人。晉祠宋塑出自何人之手?無記載。中國歷史上的匠人又有哪一位留下過大名?
匠人的風(fēng)格由大眾所好鑄就,大眾所好乃趨吉祥求富貴心理的反射,所以匠人的作品無論出自哪個時代,把玩起來總是那么親切,總能體會到有種情感在其間,也許這就是匠人所謂的共性所在。
圣母殿這組塑像突破了神廟建筑中以塑造神佛為主的窠套,被認為是真實表現(xiàn)了被禁錮深宮、滿腔幽怨的侍從們的精神狀態(tài),頗具史料價值。產(chǎn)生晉祠宋塑的年代,恰是中國歷史上大眾藝術(shù)興起的時期,此后一切通俗的文藝形式,如雜劇、影戲、傀儡戲、詞話、諸宮調(diào)、說書、詞曲本、版畫、年畫等等,幾乎都是在此時成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