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篇文章,還有另一個標題:為什么有些人付出了很多時間和努力,缺依然做不好股票。
但是下注的快感嘛,我不想說太多說教的,天天你應(yīng)該這樣,你應(yīng)該那樣。畢竟這是我的自留地,我更希望,聊點感覺。活的這么麻木了,當你踏入人生的深水區(qū),自我感受,可能是最奢侈的東西吧。
今天這個話題的緣起,來自一個小事兒:一個這些年做的還比較好的朋友突然約我,告訴我他現(xiàn)在在北京,要不要聊聊。我們約在他入住的酒店見面。由于我去的比較早,剛好看見,他在前臺辦入住。
那是個涉外酒店,所以辦理效率比較低。且剛好遇到入住潮,排隊人比較多,我們就邊排隊邊聊天。
輪到他了,我才知道,他沒有提前預(yù)定,只是臨時興起打算在北京留宿一夜,隨手查了這個酒店。前臺可能在推銷一個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告訴他:下載一個什么APP,在里面預(yù)定,會比現(xiàn)場入住便宜三分之一左右(大概便宜1000元)。
他想都沒想就拒絕了,選擇直接在前臺辦理。
當時,我就偷笑了,因為我也做過類似的事情,突然間找到了一種隱秘的共鳴。
我了解他的底層原因:在當時,他并不想花時間和精力去處理一個麻煩事兒,哪怕這個麻煩事兒能為他節(jié)省1000元。
往大了說,這不是什么所謂的有錢任性,絕對不是,這是一種精力分配的選擇,以及擁有這種精力分配選擇權(quán)的自由度。
人的一生都在做各種選擇,各種分配。而這種選擇,究其本質(zhì)就是精力分配的選擇。只是大多數(shù)時候,人并不知道自己在做這種選擇。
比如讀書的時候,你選擇多打會兒游戲打籃球,還是選擇多做幾道題?一次兩次的抉擇并不會決定什么結(jié)果,但往往長期積累下來,就會漸漸選出差別。
無論你是否能覺察到,但都無法避免一個事實:每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而可做的事情,太多太多了。
談交易的時候,我經(jīng)常會提一句話:單筆交易無論盈虧,都沒有意義。但是模式的堅持,一筆一筆的累積,總會發(fā)生大概率的結(jié)果。(好比榮超,上海分經(jīng)常被人嘲笑割跌停,但你卻發(fā)現(xiàn)人的本金越來越多一樣。)
而很多新手,甚至已經(jīng)做了很多年交易的老菜鳥,經(jīng)常會面臨一種困境:他非常的努力,投入大量的時間,復(fù)盤,看盤,做筆記,思考,最后賬戶依然一塌糊涂。
然后,他最后只能得出一個結(jié)果:我是不是不適合炒股。
類似的案例,我做公眾號之后,接觸的簡直太多太多,有的時候我甚至都懷疑是不是同一個人,那種群體樣本中,個體展現(xiàn)出的驚人相似的思維模式,行為模式,讓我開始相信一件事情:人確實是可以通過訓練認知與方法來改變結(jié)果的,大多數(shù)情況下跟天賦無關(guān)。
甚至也有很多被錯當做天賦的素質(zhì):其實他只是天生認知以及處理辦法是對的而已。
投入很多時間了,很努力了,依然做不好交易,問題出在哪里?
注意力的分散以及效率的低下。
再具體一些,就是上文提到的,關(guān)于精力分配的選擇。
比如說看盤的時候,比方說打板吧,下單那個瞬間,你只能做一件事情:把單子填了打進去,而同時你還得盯著盤口跟風單子好不好,指數(shù)分時情緒如何,盤面賺錢效應(yīng)如何,這個板會對盤面有什么意義。是否能引爆全場。等等。
全在那一瞬間做完決定。但是這么多東西,真的你能一瞬間就能完成?
當然不是。
它是一種各種預(yù)期交雜的結(jié)果:比如還沒有出現(xiàn)個股異動的時候,你就已經(jīng)開始注意到指數(shù)分時情緒的變化,同時你還看明白了,盤面賺錢效應(yīng)是怎樣的。基于這樣的種種分析判斷之后,你預(yù)期:可能會出現(xiàn)一只重點漲停板,它一旦出現(xiàn),就要干。
然后它出現(xiàn)了,異動,拉升,火箭發(fā)射,你瞬間反應(yīng),它是什么題材,個股異動的題材邏輯是什么,這時候你瞄了一眼指數(shù),有可能會產(chǎn)生共振哦,同時,你看著點火單子,在看看個股的量能,再算一下上面的拋壓,噢,這波如果拉板,到板上的話,量能基本是夠的了,因為能做一個很好的換手情緒二板。
于是迅速快捷鍵(或者填好單子),等著即將上板那一刻,你是賭板呢,還是掃板,還是排?做好最后的決定,啪。下注。買定離手。
發(fā)現(xiàn)什么沒有?如果你做打板(尤其是做情緒共振板模式),你在整個看盤過程中都需要非常的專注。而這個專注,并不僅僅是你付出時間來盯盤了,而是你在盯盤的同學,腦子需要轉(zhuǎn)得非常快,需要不停在衡量分析局面。
越是新手,越要專注。因為還不夠熟悉。老手隨著經(jīng)驗越來越多,盤感越來越好(這種盤感,其實就是快速分析的能力,分析的足夠快,足夠熟練,就產(chǎn)生條件反射了)。
然后,回頭來看,那些覺得自己付出很多努力,卻還做好股票(這里以打板為例)的同學,你們的努力里面做過我上面提到的工作嗎?一次不算,兩次不算,天天得如此。
同時,做完之后,你反思了嗎,為什么成,為什么???你明明是做打板的,你為什么又要去做低吸?
因為,這個低吸機會確定性很大啊。
而精力分配原則里面,有一個最為核心的思維模式:你所放棄的機會,也是好機會。但是你要放棄它。
就像開篇我那個朋友放棄動動手就能節(jié)省1000元的優(yōu)惠一樣,1000元難道不是錢嗎?當然是,但是他當下不愿意被這1000元的代價干擾。所以他放棄了。
所以,如果你覺得自己投入很多精力在做交易,卻依然做不好交易,你先問問自己一句話:你建立起自己的模式了嗎?堅持了你的模式嗎?改進了你的模式了嗎?然后,你做了你模式外的交易了嗎?
這四個問題,如果你解決了,我相信結(jié)果都不會差。但是每一個問題,都是一項超級大工程,需要你花費更多的精力去完成它。
這個道理看上去很簡單,但具體運用到實際中,很難堅持,因為它是反人性的。它是需要你像一個蠢貨一樣,舍棄具體一件事情中的利益的。(就比如說,對一個打板新手,一個確定性的低吸機會,概率很高,但是你要放棄一樣)
我很早對這個道理領(lǐng)悟得非常深刻,原因是十幾年前,我在上大學的時候,遇到了一個同學,這個同學,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你住過地下室嗎),他是廣西大山里的貧困生,一路靠各種勤工儉學,獎學金上的大學。
但是如你所知,現(xiàn)在的重點大學給學生的金錢誘惑是很大很容易的,各種獎學金,助學金就不談了,然后各種兼職,家教,如果你夠機靈(我這個同學就是),有很多賺小錢的機會在等著你。
這種賺錢機會更像是另一種誘惑,讓你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投入它。
我記得大二一個炎炎夏日的夜晚,我們在學校一塊燒烤臟攤上喝著啤酒,由于他特別會演講,所以一個培訓機構(gòu)向月薪一萬讓他來做半全職。因為他剛剛在白天,在一個推介會上,培訓機構(gòu)捅了大簍子,各種家長要爆豆,而他用出色的口才安撫住了現(xiàn)場。
月薪一萬,半全職(就是不影響自己的學業(yè)),那可是十幾年前,學院路上的房子一平剛剛過萬。而他,是一個窘迫(甚至可以說沒見過什么錢)的剛剛從大山里走出來的孩子。
我們都很羨慕,而他呷了一口啤酒,又吃了一個串(這個動作我一生難忘,那是我見過最深藏功與名的畫面),淡淡的說:我拒絕了。
他說,他大一的時候,經(jīng)過半年的摸爬滾打,各種嘗試就發(fā)現(xiàn),在北京,頂著大學生的光環(huán),如果夠機靈,是可以賺一些錢的,但是太費精力了。自己跟自己做了個承諾,打工賺錢,只要夠最低生活費就可以,剩下的時間還是用來學習。
一個窮困的大學生在一萬塊月薪和用友更多看起來無用的學習時間上選擇了后者。
當然,這個選擇并非有高尚之分,也許如果他當初選擇去做培訓行業(yè),搞不好現(xiàn)在早就富足自由了,只是他選擇了自己更想要的那條路。
世間沒有雙全法。你可能只能選一樣。被放棄的那一樣,未必不好。只是你精力有限。
而回到交易,就是,堅持你的模式,放棄那些隨機性模式外交易機會。想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
也許他并不知道,那個炎炎夏日的夜晚,他的這番話,為我之后點明了一盞不明不暗,但永遠亮著的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