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內容及價值
由鄭玄作注而能夠傳世的《禮記》,共收四十九篇文字。目錄是:《曲禮上》第一,《曲禮下》第二,《檀弓上》第三,《檀弓下》第四,《王制》第五,《月令》第六,《曾子問》第七,《文王世子》第八,《禮運》第九,《禮器》第十,0《郊特牲》第十一,《內則》第十二,《玉藻》第十三,《明堂位》第十四,《喪服小記》第十五,《大傳》第十六,《少儀》第十七,
《學記》第十八,
《樂記》第十九,《雜記上》第二十,《雜記下》第二十一,《喪大記》第二十二,《祭法》第二十三,《祭義》第二十四,《祭統(tǒng)》第二十五,《經(jīng)解》第二十六,《哀公問》第二十七,《仲尼燕居》第二十八,《孔子閑居》第二十九,《坊記》第三十,《中庸》第三十一,《表記》第三十二,《緇衣》第三十三,《奔喪》第三十四,《問喪》第三十五,《服問》第三十六,《間傳》第三十七,《三年問》第三十八,《深衣》第三十九,《投壺》第四十,《儒行》第四十一,《大學》第四十三,《冠義》第四十三,《昏義》第四十四,《鄉(xiāng)飲酒義》第四十五,《射義》第四十六,《燕義》第四十七,《聘義》第四十八,《喪服四制》第四十九。
《禮記》這部儒學雜編,內容很龐雜,大體上可分成以下幾個方面:有專記某項禮節(jié)的,體裁跟《儀禮》相近,如《奔喪》、《投壺》。有專說明《儀禮》的,如《冠義》、《昏義》、《鄉(xiāng)飲灑義》、《射義》、《燕義》、《聘義》、《喪服四制》。它們是份別解釋《儀禮》中《土
冠禮》、《昏禮》、《
鄉(xiāng)飲酒禮》、《鄉(xiāng)射禮》、《大射儀》、《
燕禮》、《喪服》各篇的,跟《儀札》關系最為密切。
有雜記喪服喪事的,如《檀弓》、《曾子問》、《喪服小記》、《雜記》、《喪大記》、《奔喪》、《問喪》、《服問》、《間傳》、《三年問》、《喪服四制》等。
有記述各種禮制的,如《王制》、《禮器》、《郊特牲》、《玉藻》、《明堂位》、《大傳》、《祭法》、《祭統(tǒng)》、《深衣》等篇。有側重記日常生活禮節(jié)和守則的,如《曲禮》、《內則》、《少儀》等篇就是。
有記孔子言論的,如《坊記》、《表記》、《緇衣》、《仲尼燕居》、《孔子閑居》、《哀公問》、《儒行》等,這些篇大都是托名孔子的儒家言論。
有結構比較完整的儒家論文,如《禮運》、《學記》、《祭義》、《經(jīng)解》、
《大學》、
《中庸》。此外還有授時頒政的《月令》,意在為王子示范的《文王世子》。
以上所列并非科學分類,只不過想通過它粗略地反映各篇的性質。
《禮記》是部儒學雜編,里面包含儒家的思想史料相當豐富。研究早期儒家思想,需要讀《論語》,研究戰(zhàn)國秦漢時期的儒家思想,就不能不讀《禮記》了。讀《論語》能夠看到儒家學派的確立,讀《孟子》、《荀子》、《禮記》能夠看到儒家學派的發(fā)展。從《禮記》這部書里,可以看到儒家對人生的一系列的見解和態(tài)度?!锻踔啤贰ⅰ抖Y運》談到了儒家對國家、社會制度的設想。如《禮運》展示的理想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謂大同。”這類光輝的語言,并不因為年長日久而失去亮度,它極為精煉地反映了我們祖先對美滿而公正的社會的強烈向往。
《禮記》有不少篇章講修身作人的,象《大學》、《中庸》、《儒行》等篇就是研究儒家人生哲學的重要資料。專講教育理論的《學記》,專講音樂理論的《樂記》,其中精粹的言論,至今仍然有研讀的價值。
《曲禮》、《少儀》、《內則》等篇記錄了許多生活上的細小儀節(jié),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古代
貴族家庭成員間彼此相處的關系。今天看來,這些細節(jié)極為繁瑣、迂腐、呆板、缺乏生氣,不過有些地方,還是可以借鑒的。讀了這些篇,我們可以知道,說中國是個
文明禮義之邦,絕不是個空泛的贊語。
《禮記》關于喪祭之類的篇章占了很大的比重。這類文字有四大特點:瑣碎、枯燥、難懂、遠離今天的生活??墒菍τ谘芯恐袊糯鐣?。特別是研究中國宗法制度的人們來說,實是珍貴的文字資料。其中有很多地方是對《儀禮·喪服》的補充和說明。
《禮記》中還有不少專篇是探討制禮深義的。這類文章是研究儒家禮治思想的重要依據(jù)。舉例來說,《昏義》是解釋《昏禮》制定意義的專篇。一開始就解釋為什么要重視婚禮,說“昏禮者,將合
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所以要在家長主持下搞一套隆重禮節(jié)。從而得知,結婚一事之所以重要,儒家并不著眼于當事男女的幸福,而是:一,密切兩個
家族的關系;二,男方死去的祖先,有人祭祀了;三,傳宗接代。儒家認為,結婚只能是家族中的一件莊重的事,不是個人的美事。傳宗接代意味著新陳代謝,這樣,做人子的不能無所感傷,所以《郊特牲》說“昏禮不賀,人之序也”。鄭玄注說“序猶代也”。
此外,儒家對各種祭禮、喪禮、冠禮、鄉(xiāng)飲酒禮、射禮、
聘禮等等,在《禮記》中也都有一套解釋。顯然,研究這些都有助于全面理解儒家的思想體系。
眾所周知,儒家思想中有對社會發(fā)展、人類進步起消極作用的部分,如全力維護等級制度,頑固宣揚男尊女卑等等。這些,在《禮記》中都得到了充分反映。
總之,《禮記》是了解和研究儒家思想的重要史料。
《禮記》思想成就
反映思想理論性的集中在《禮運》、《禮器》、《學記》、《樂記》、《大學》、《中庸》、《儒行》等篇,還有借孔子的答問而發(fā)揮儒家學說的篇章,如《曾子問》、《哀公問》、《表記》、《坊記》、《孔子閑居》、《仲尼燕居》等。在這些篇章中,可以看到孔子后學的不同派別思想觀點的留存,包括有子游學派、子夏學派、曾子學派、子思學派、孟子學派、荀子學派等儒家內部的諸多派別。從中還可以看到有墨家、道家、農家、陰陽家等先秦諸子百家的思想學說滲透于其間。由此而反映出《禮記》輯成的時代是一個對儒家各派求同存異,對諸子百家加以融合吸收和改造的時代。《禮記》中的思想理論性內容深厚而豐富,它以禮樂為核心,涉及到政治、
倫理、哲學、
美學、
教育、
宗教、文化等各方面的思想學說。因此,在中國古代傳統(tǒng)思想中,是不能不研究《禮記》中所包含的思想學說的。
教育思想
人的完善八步驟:
格物、致知、
誠意、
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教育教學九原則:教學相長、豫、時、孫、摩、
長善救失、、啟發(fā)誘導、藏息相輔、因材施教
教學三方法:講解、問答、練習
學者有四失: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
教師所必備:博喻
孝道思想
從以上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禮記》之孝道思想是豐富而全面的,既論述了孝之起源、地位與作用,孝與忠、禮、政、教的關系等宏觀理論問題,又有關于孝道本身的總體與個別義項和孝行的微觀具體論述。據(jù)此,筆者認為,《禮記》在中國
儒學發(fā)展史上,完成了孝道的理論創(chuàng)造并達到其頂峰。得出這樣一種評價,就必然涉及如下問題:《禮記》之孝道思想與
《孝經(jīng)》是何關系?討論這一問題,首先要對兩書的時代有個討論,其次,要從對二者內容的比較中探討它們的關系。《禮記》成書于西漢,但其中各篇寫作年代不盡一致,一般認為,《大學》、《中庸》為
曾子、子思所作,所以,本文未把上述兩篇作為論述之對象。除有些篇章作者、時代有定論外,《禮記》之絕大部分篇章皆為秦漢時期儒者所著,似乎亦成為定論。至于《孝經(jīng)》的作者、年代,有多種說法,筆者同意為漢代儒者作品之說。由此,可以斷言,《禮記》或早于或與《孝經(jīng)》為同時代之作品。從內容上看,《孝經(jīng)》雷同于《禮記》之處甚多,以致梁啟超說《孝經(jīng)》“書中文義皆極膚淺,置諸戴記四十九篇中,猶為下乘,雖不讀可也。”(《經(jīng)籍解題及其讀法》)的確,從本文的上述論述中,我們大量可見《孝經(jīng)》雷同于《禮記》之處。如:《孝經(jīng)》:“以孝事君則忠。”《禮記·祭義》:“事君不忠非孝也”;《孝經(jīng)》:“資于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禮記·喪服四制》:“資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資于事父以事母而愛同”;《孝經(jīng)》:“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禮記·祭義》:“天之所生,地之所養(yǎng),無人為大。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可謂孝矣。不虧其體,不辱其身,可謂孝矣。”即使是《孝經(jīng)》以五章專門論述的五等人之孝的思想,也可在《禮記》中看到其理論源頭:“君子之孝也,以正致諫;士之孝也,以德從命;庶人之孝也,以力惡食;任善不敢臣三德。”(《大戴禮記·曾子本孝》)任善:指君王之孝。三德即三老。漢代設“
三老五更”之位,以養(yǎng)老人,三老五更各一人,天子以父兄養(yǎng)之,因此說,君王之孝在于“任善不敢臣三德”。當然,不可否認,《孝經(jīng)》作為一篇專門論孝的文篇,較之《禮記》雖在理論建樹上沒有多少新的創(chuàng)造,但在系統(tǒng)性上、易于傳播推廣方面,要優(yōu)于《禮記》。兩者同列十三經(jīng),在歷史上均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不過兩者的影響各有其不同的特點?!缎⒔?jīng)》不足兩千字,專題專論,加之歷代統(tǒng)治者的大力推廣,影響面要大得多,不管是知識分子還是布衣庶民,均可能讀到《孝經(jīng)》,而《禮記》只能影響有一定儒學文化修養(yǎng)的讀書人。但由于《孝經(jīng)》無限制地將孝道泛化,又一開始即以“經(jīng)”立論,可能不屑于“形而下者謂之器”之類細微末節(jié)吧,倒使孝的好多具體道德要求如本文中所述之“孝行”部分疏于論述??傊?,由《禮記》創(chuàng)造,而由《孝經(jīng)》系統(tǒng)化的孝道理論問題與孝道的普遍原則借《孝經(jīng)》而得以廣泛傳播。而《禮記》中之孝行部分則得之于如《二十四孝》、《三十六孝》、《弟子規(guī)》、
《女兒經(jīng)》等諸多童蒙與家訓之書而予以流傳,遂長期影響中國人的家庭生活禮儀與社會交往方式,成為
禮儀之邦的生活方式。因此,我們不可低估《禮記》對中國
孝道的形成、發(fā)展以及對中國人傳統(tǒng)生活方式的巨大影響。
政治理想
大同世界。儒家認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在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智勇,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于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勢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這種小康大同的政治理想產生于中國的2000年前,是極為可貴的歷史資料。再次,《大學》和《中庸》、《學記》3篇分別載有許多合理的經(jīng)濟思想和教育思想。《大學》和《中庸》原屬《禮記》的兩篇,南宋時期,理學家朱熹將二篇單獨抽出來,與《論語》、《孟子》合稱“
四書”。自
宋至清的六七百年間,成為青年學子入仕應考的必讀書?!洞髮W》云:“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仁者以財
發(fā)身,不仁者以身發(fā)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這是儒家理財?shù)慕?jīng)典論述,也是古代財政經(jīng)濟學的寶貴遺產?!吨杏埂穭t載孔子語云:“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禮記》鑒賞與品評
《禮記》是秦漢之際和漢代初期儒家學者的著述;唐代“
十二經(jīng)”出現(xiàn)時,確立了作為儒家經(jīng)典的學術地位.《禮記》四十九篇內容比較蕪雜,
劉向《別錄》分為八類,近人梁啟超細分為十類.但是,對“禮”的闡述無疑地是共同的主題.圍繞這個主題,《禮記》的題材或內容可分為三個方面:一是詮釋《儀禮》和考證古禮,這些禮儀制度是此后
儒家文化中的生活習俗的源頭;二是
孔門弟子的言行雜事,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儒家的“禮”的生活實踐;三是對“禮”的理論性論述.《禮記》中的這些內容,在社會的、人性的、超越的三個理論層面上,都顯示出與原始儒學(孔子)及
孟子、
荀子儒學思想不同的變化、發(fā)展. 《禮記》是時代與現(xiàn)實生活的風雨催生的學術之花,是儒家在“禮崩樂壞”時代反思重建政治秩序和價值觀念的產物。它承載了原始儒家在中國文化“軸心時代”煥發(fā)出的學術激情和文化精神?!抖Y記》以“仁”釋禮,表述了新的學術思想和時代的先進文化;禮學蘊涵了儒家學者對時代憂患敏感而深切的體驗,以及他們欲消除時代憂患的強烈責任意識。應該研究《禮記》學術思想的時代精神,從一個特定的學術視野觀照儒家禮學之精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