瀟湘八景,相傳為滿湘一帶的湘江流域八處佳勝。為宋沈括《夢溪筆談·書畫》中所描述。那么古瀟湘八景的舊址現(xiàn)在已成為什么樣子了?快來看看吧。
瀟水傍崖穿峽,奔騰三百多公里到達永州城東的萍島與湘江匯合,這個地方叫做瀟湘,為永州著名風景勝地,久負盛譽。游人于此夜宿,在迷蒙夜雨中,憑欄眺望,帆船漁火,櫓聲江流,你既能獨自領(lǐng)略那兒的靜謐氛圍,又能欣賞那兒的朦朧之美。
永州萍島又稱頻洲,位于永州市零陵區(qū)城北4公里,瀟水和湘江兩水匯合處。島呈橄欖狀,周長約600米,面積0.6平方公里。相傳島有隨水漲落之奇,故又有“頻洲春漲”之稱。島上竹蕉繁茂,風帆與島上竹林相映,櫓聲與洲上鳥語共鳴,詩情畫意,風物宜人,系永州八景之一。瀟湘八景中的“瀟湘夜雨”指的就是這個地方,這里初春桃李比綠,盛夏芭桑爭艷,深秋金桂飄香,嚴冬修竹搖影,被宋代著名詩人米芾稱之為“瑤臺”仙境。
平沙落雁——衡陽市回雁峰
瀟湘自永州下瀉數(shù)百公里,到達南岳72峰之首的回雁峰。“山到衡陽盡,峰回雁影稀。應(yīng)憐歸路遠,不忍更南飛?!庇捎诠湃说乩硭季S的局限性,誤以為雁到衡陽不再南飛。當北方天氣轉(zhuǎn)冷,雁陣南行,南方則秋風送爽艷陽高照。曠野平沙,蘆葦叢叢,常常引來雁陣棲宿。
回雁峰坐落于衡陽市雁峰區(qū),為八百里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首,又稱南岳第一峰。瀟湘八景之一的平沙落雁和衡州八景之首的雁峰煙雨均坐落于景區(qū)。
煙寺晚鐘——衡山縣城北清涼寺
湘江又北行百公里,經(jīng)過佛教勝地南岳衡山。晚來風急,萬物入眠,唯寺內(nèi)報時的古鐘,不時敲出悠揚洪亮的聲音。江舟中的旅者在這鐘聲中系舟或者遠行。
煙寺晚鐘的“寺”,說的是原來衡山城北的清涼寺(后辟為清涼書院),已毀,寺廟舊址現(xiàn)為衡山縣二中所在地。
山市晴嵐——湘潭與長沙接壤處的昭山
湘江由衡山北行150余公里到達昭山。紫氣繚繞,嵐煙襲人,云蒸霞蔚。一峰獨立江邊,秀美如剛出浴的仙子。
昭山位于湘潭市東北20公里的湘江東岸。昭山作為風景勝地,其實并非始自宋朝。史記記載,昭山舊有屏風夕照、拓嶺丹霞、桃林花雨、雙井清泉、老虎聽經(jīng)、獅子嘯月、古寺飛鐘、石港遠帆等景致,朝朝代代吸引著游人登山攬勝。
江天暮雪——橘子洲
橘子洲自古為長沙名勝,東望長沙,西瞻岳麓。當大雪紛飛,白雪江天渾然一色,世間萬物寂寂無聲,江中商船落帆泊岸,雪光上的暮色煙霧漂浮不定,人的心情也就格外地清冷,思想隨著雪花飄舞,那種清涼的悠閑也許是最接近冬雪本質(zhì)的悠閑。
遠浦歸帆——湘陰縣城江邊
從橘子洲沿江北去,約遠70公里,便到湘陰。每當黃昏,遠山含黛,岸柳似煙,歸帆點點,漁歌陣陣,等待歸船的漁婦和企盼宿客的青樓女子站在晚風斜陽中,襯托出一片溫馨悵望的繁忙景象。
湘陰的遠浦歸帆,自宋代就開始有記載。時逢治世,物阜民豐,城市建設(shè)及美化工作一一展開,遂重建遠浦歸帆樓于湘江大橋之側(cè)。此樓方落成不久,氣象巍峨,風光秀美,成了湘陰標志性建筑之一。只是現(xiàn)今科技發(fā)達,航船大多借助輪機,不再張帆借助風力。所以名曰遠浦歸帆,實際上從樓上看到的乃是現(xiàn)代化的城市縮影及現(xiàn)代化的交通運輸手段。
洞庭秋月——洞庭湖
由湘陰北去,便是一望無際的洞庭湖。秋天的夜晚,月色如銀,天空不雜任何痕跡,八百里湖面,碧水如鏡,風息浪靜。天空和湖面相互映照,月光和湖光相互交融,泛舟湖上,則別有一番情趣,登上君山或者岳陽樓,想必又是另一種情懷。
中國第二大淡水湖,位于湖南省北部,長江荊江河段南岸。洞庭湖北納長江的松滋、太平、藕池、調(diào)弦四口來水,南和西接湘、資、沅、澧四水,由岳陽市城陵磯注入長江。自2002年開始舉辦了7次觀鳥節(jié),評為全球首批23塊綠色保護地之一。
漁村夕照——桃源桃花源對岸白鱗洲
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說“武陵人捕魚為業(yè)”。武陵人因為捕魚,而發(fā)現(xiàn)了桃花源,世人所居住的漁村也就成了文人墨客所憧憬的地方。白天,漁人撒網(wǎng)洞庭;傍晚,收拾漁網(wǎng),提著肥美的鮮魚,在夕陽的晚唱中踏著漁歌回家。
漁村指白鱗洲村,位于沅江西岸,與桃花源的水府閣隔江相對,漁村面積約4平方公里。每當夕陽西下,沐浴在夕暉中的漁村便成了仙境。漁舟歸來,金色的帆,漁人臉上金色的笑,伴著金色的波浪,構(gòu)成了一幅美侖美奐的圖畫。(來源:紅網(wǎng)、這里是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