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果,姬姓,智氏,春秋末期晉國人。智果的來頭不小,他是黃帝后裔;他的家族智氏位居當(dāng)時晉國四大家族之首,他哥哥、智氏家族的老大智申,也就是智宣子位列晉國四卿之一。但智果卻混得一般,他的主職是晉國大夫,兼職是家族軍師。二千多年前的某一天,他哥找他聊家族接班人的事。實際上,他哥早有打算,已看中了次子智瑤。按理應(yīng)該立長子智宵,但他哥認(rèn)為智宵面像兇狠,長得不好看,不怎么喜歡。盡管如此,他哥仍想搞得民主一點,走走流程,聽聽小弟的意見。
智果一聽,感覺事不能這么干。為勸他哥改變主意,智果反話正說,先從五個方面給智瑤為人畫了個像:胡子飄飄有風(fēng)度、孔武有力有功夫、才藝出眾有氣質(zhì)、能說會道有口才、敢做敢為有魄力云云,都是高大上的說辭。然后,智果把話峰一轉(zhuǎn),說智瑤不仁,不夠厚道。結(jié)論是,五減一等于零,智瑤是小人一個,接班不合適。說了一大堆,他還嫌不夠,最后又放出一句狠話:要是立了智瑤,智氏將來必然滅族。
這兄弟倆的辦法,一個是相面揣骨,一個是人性分析,好比是兩個瞎子靠墻走——你不服(扶)我,我不服(扶)你。既然尿不到一壺去,那么說什么都是多余的,智申再也懶得跟這個小弟瞎咧咧。但對智果來講,這次也并不完全是說了也白說,通過談話摸底,他算是搞到了為將來打算的第一手情報。
心中有數(shù),腳下有路。接下來,智果表現(xiàn)出很強的行動力,放出了兩個大招。
一個是丟掉幻想,趕緊下船,另設(shè)分支,與智氏作出明確切割。與智申談崩后,智果越想越害怕,他找到晉國太史,要求改智氏為輔氏,并辦理注冊手續(xù)。春秋時期,太史也是朝中有地位的大官,專管起草文書、發(fā)布命令、記史、歷法、祭祀等事。過了太史這一關(guān),就等于得到了官方認(rèn)定,相當(dāng)于明明白白告訴天下所有人:從今以后,智氏是智氏,輔氏是輔氏,各是各,智氏的事,一概與輔氏無關(guān)。一個來回下來,干脆利落,既劃出了彼此分明的界限,又筑起了自我保護(hù)的屏障,不可謂不高。
再一個就是繼續(xù)規(guī)勸,做本分、盡人事。打斷骨頭連著筋。智瑤,也就是智襄子上位后,智果作為長輩,仍是不放棄不拋棄,極力勸阻他不要在滑向深淵的道路上越走越遠(yuǎn)。一次宴會上,智襄子戲弄同是晉國四大家族之一的韓氏老大韓康子,并侮辱了他的手下。智果聞訊后十分擔(dān)心,苦口婆心勸道,你公開羞辱別個宗族的老大和他的手下,這是要結(jié)梁子的,你要作好準(zhǔn)備,小心提防。雖然小人難養(yǎng),說了也白說,但智果也算盡了本分,做到了仁至義盡??v使小人再小,也難以挑出智果的毛病。
歷史也印證了智果的判斷。后來智襄子為了索取其他三大家族的地盤,挑起了晉陽之戰(zhàn),被三大家族聯(lián)手打敗,智氏一門也慘遭滅族,智襄子的頭骨還被漆成飲器。而智果一支卻因為謀劃在前,未受牽連,得以幸存。千年過后,司馬光對智果的認(rèn)識也是大加點贊,他附和議論道,有才有德是圣人,無才無德是愚人,德勝才的是君子,才能德的是小人。智襄子才勝于德,是個小人。
人在江湖,誰也保不準(zhǔn)自己一輩子不會遇到小人。老外講,同魔鬼一起吃飯,就得有一把很長的湯匙。小人不同于愚人,愚人平庸易識,沒有什么破壞力。碰到愚人,充其量是不能成事,煩心添堵而已。小人小人,智過君子,小人巧言令色迷惑性強、恃才作惡殺傷力大,遭遇小人,得罪小人,破財流血是稀松平常的事,最后身陷囹圄、家破人亡的也不少見。因此,身邊有小人,要想不吃虧,得學(xué)學(xué)智果,長點本領(lǐng),擦亮眼睛,想深點,看準(zhǔn)點,分清咬人的狗,不上小人的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