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水到局,是對前來的水流,流入明堂的格局的稱謂。水流來道垣局,希望其能夠流入明堂,到達水口,這樣才好。如果水流從遠方而來進入垣局,在將要進入明堂時,卻又反挑撇去,這叫做'不到堂'
有的水流到達了明堂,但卻沒有下關(guān)的山體能收攏水勢,或者不流向有下手的山體攔截的地方,叫做'不入口',總之是沒有益處的。所以水流以'到堂'、'入口'為貴,至于水流的大小,則不必拘泥。如果水流在逆著水勢的山體之外,在龍穴的前即使看不見,也視為'明堂'。因為在力量宏大的龍穴面前,多有橫向的山巒,導(dǎo)致外明堂中的水流,大多不能被看見,這就是'明朝不如暗拱'之說。例如朱子在論冀都之地時說,前面黃河環(huán)繞,但是從黃河到冀都有數(shù)百里,豈是站在龍穴前所能看見的?朱子的話,不是只有井底之蛙的講解的人能所能了解的。世俗之人又大多執(zhí)著于界送龍脈的兩條水流都要流入明堂,這其實是一種錯誤的理解方法。
只要垣局大勢順水,又能看到水流流去的龍穴,才可以有兩條水流都'到堂',合襟于龍穴當(dāng)面。如果不是能看到水流流去的穴場,則只能有一邊'到堂。'事實上,所謂的兩水合襟,是指在龍穴前面界護龍脈的蝦須水而已。
從龍虎山以外流過的就不拘泥了,如今卻用這種觀點來討論界送龍脈的水流,豈不大錯了?然而所謂的到堂入口,也只是兆示財富的龍穴,才要這樣的水流,至于兆示尊貴的龍穴,也可能有不這樣的,又不必拘泥。一般來講,這種水流。最能夠迅速地發(fā)越獲得財富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