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雖對自然科學有濃厚的興趣,但一般卻只限于欣賞,而他以后的大清皇帝對此則均無興趣。由于統(tǒng)治者的茫然無知,導致整個社會難以發(fā)生大的自然物質(zhì)性變革,生產(chǎn)力發(fā)展緩慢乃至停滯。魯迅曾深刻地說道:“外國人用火藥制造子彈御敵,中國卻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國人用羅盤針航海,中國人卻用之看風水?!?/span>
翻開戰(zhàn)爭史,中國人對冷兵器的使用可謂登峰造極,但一進入熱兵器時代,中國就似乎只有被打挨打的份兒!
是中國人發(fā)明了火藥,但熱兵器的研發(fā)卻比別人落后了一大截,以至于有人說中國人把火藥都用在了煙花爆竹上,而西方人卻把它用于制造了熱兵器,最后還用大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
真是這樣嗎?據(jù)紀曉嵐所撰《閱微草堂筆記》(此書成于嘉慶三年,即1798年),卷十九《灤陽續(xù)錄(一)》中記載了紀曉嵐與戴遂堂的一段對話。戴遂堂言其先輩“本浙江人,心思巧密,好與西洋人爭勝,在欽天監(jiān)與南懷仁(西洋人,官欽天監(jiān)正)忤,遂徙鐵嶺,故先生為鐵嶺人。少時見先人造一鳥銃,形若琵琶,凡火藥鉛丸皆貯于銃脊,以機輪開閉。其機有二,相銜如牝牡,扳一機則火藥鉛丸自落筒中,第二機隨之并動,石激火出而銃發(fā)矣。計二十八發(fā),火藥鉛丸乃盡,始需重貯”。
戴遂堂所言的先輩,即是戴梓。戴梓,字文開,號耕煙。生于清順治六年,卒于雍正四年。漢族,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曾僑居揚州,晚年在遼東自號耕煙老人。戴梓博學多能,通兵法,懂天文算法,擅長詩書繪畫,通曉天文、歷法、河渠、詩畫、史籍等,是著名的機械、兵器制造家。
戴梓的父親戴蒼,曾任明朝監(jiān)軍,擅長制造軍械,又喜歡繪畫,是當時知名的畫家。戴梓剛懂事時,就常觀看父親繪畫和研制軍械。耳濡目染下,他開始對繪畫和軍械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11歲時,他參與了軍械制造,父親所珍藏的軍器制造圖籍,他廢寢忘食地研讀,力求精通原理。過人的天分加上潛心的學習和不懈的努力,使得他在少年時代就研制成功了一種銃(即火器),能發(fā)射百步之外。有史料表明,乾隆三十年(即七八十年后),在新疆作戰(zhàn)的清軍所使用的的鳥統(tǒng)射程只有三十多步,由此可見少年戴梓制作水平之精和清軍火器的落后。
他的后人戴遂堂向紀曉嵐描述的這種鳥統(tǒng),當時名為“連珠火銃”。銃背是彈匣,可貯存28發(fā)火藥鉛丸。銃機有兩個,相互銜接,扣動一機,彈藥自落于筒中,同時解脫另一機而擊發(fā)。它的形狀很像琵琶,擊發(fā)、填彈兩個程序連動進行,無須像洋槍那樣打完一發(fā)再填藥,還解決了舊式火銃用火繩點火,容易遭受風雨潮濕影響的難題。由于“連珠火銃”的原理與今天的機關(guān)槍相似,所以中外一些史學家、軍事學家就把戴梓發(fā)明的“連珠火銃”稱為“世界上第一種機關(guān)槍”?!斑B珠火銃”是現(xiàn)代機關(guān)槍的雛形,比歐洲人發(fā)明的現(xiàn)代機關(guān)槍早200多年,其威力和優(yōu)越性超過當時世界強國的同類火器。
連珠火銃
其實,早在明代萬歷年間,還有一位浙江人趙士禎參考了國外的類似火器,研發(fā)了“迅雷統(tǒng)”。后經(jīng)改進,在萬歷二十六年給皇帝進呈的迅雷銃已能連發(fā)5彈。到萬歷三十年,再經(jīng)改良的“迅雷統(tǒng)”已能一口氣發(fā)射18彈?!把咐捉y(tǒng)”使用火繩或者燧石擊發(fā),加上外罩后形狀也像琵琶一樣。最可貴的是,發(fā)射完畢后,它還可以作為冷兵器使用。它長187厘米,重量卻只有2.5公斤。
趙士禎發(fā)明的迅雷銃
影視作品中大明軍隊里的火器營
戴梓的“連珠火銃”有無參考借鑒趙士禎的“迅雷統(tǒng)”,史料中遍查不到。而有關(guān)于“迅雷統(tǒng)”為何未被批量生產(chǎn)和列裝軍隊,更是一道謎。
有關(guān)戴梓有無向朝廷進獻“連珠火銃”,史料也說法不一。據(jù)《清史稿》記載,康熙十三年(1674年),耿精忠自福建起兵進犯浙江,響應(yīng)吳三桂叛亂。康熙皇帝派遣康親王杰書為奉命大將軍,率清軍赴閩浙征討耿精忠。戴梓棄筆從戎,隨軍出征。由于戴梓對軍事形勢條分縷析十分恰當,因此與康親王深為契合,很受重用??滴跏拍?/span>(1680年),康親王班師回朝,并將戴梓推薦給康熙皇帝??滴趸实鄣弥麒骶ㄌ煳?、歷法、算學、樂律和繪畫,特別是聽說戴梓還會制造火器,便授其翰林院侍講官職,入南書房,并命他參預(yù)纂修《律呂正義》,從事研制火器。
宮中數(shù)年,戴梓經(jīng)過數(shù)百次的反復(fù)設(shè)計、研究和試驗,終于研制成功了“連珠火銃”。據(jù)《清朝文獻通考·兵十六》記載,戴梓發(fā)明“連珠火銃”后,康熙帝龍顏大悅??滴醵迥?/span>(1686年),荷蘭政府派遣使者來到中國,并送上“蟠腸鳥槍”,戴梓奉命仿造了10枝,康熙將仿造的槍回贈給了荷蘭使者。不久,他又奉命仿造“佛郎機”(西班牙、葡萄牙所造的炮),只花了5天就完成??滴醵?/span>(1687年),戴梓受命研制子母炮,亦稱“沖天炮”。戴梓經(jīng)8天鉆研,研制成功。此炮長二尺一寸(約 0.672米),重約300斤(約180千克),便于攜帶。其炮彈外形如瓜狀,每枚重20至30斤。與傳統(tǒng)大炮不同的是,此炮發(fā)射出的不是普通鐵彈或鉛彈,而是可爆炸的炮彈??滴醯塾H自率諸臣去試炮,炮彈射出后,片片碎裂,銳不可當??滴醯鄞笙?,將此炮命名為“威遠將軍”,并將戴梓的名刻在炮身上。據(jù)記載,康熙帝率軍二次親征葛爾丹時,就帶上了子母炮,在昭莫多戰(zhàn)役中,此炮大顯神威,僅向葛爾丹大營開了三炮,敵軍就嚇得敗逃(以三炮墮其營,遂大捷)。此說不知是否有些夸張,但是,可以合理地推斷,和發(fā)射攻擊一點的鐵彈或鉛彈的火炮相比,這種炮彈爆炸后攻擊覆蓋面較大的火器在對付游牧民族的騎兵時,當然會有奇效。
戴梓研發(fā)的子母炮
不過,有關(guān)戴梓有無將“連珠火銃”進獻給朝廷,歷史上說法不一。按《清史稿》的說法,戴梓確曾進獻。按紀曉嵐上書所載,“擬獻于軍營,夜夢一人訶責曰:上帝好生,汝如獻此器,使流布人間,汝子孫無噍類矣。乃懼而不獻”。這意味著,戴梓并沒有進獻“連珠火銃”,而是“藏器于家”。原因據(jù)說是他被一個夢給嚇怕了,夢中人斥責他說,上天有好生之德,你如果將此器獻上使其“流布人間”,你的子孫后代將沒有活人了。
由于戴梓制造火炮成功,得到康熙帝嘉獎,使時在朝廷供職、也從事火器研究的比利時人南懷仁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南懷仁由嫉生恨,勾結(jié)張獻忠的養(yǎng)子陳弘勛,向戴梓索詐不成,進而向康熙帝奏本,誣陷戴梓暗通東洋,使其獲罪??滴跞?/span>(1691年)初,戴梓舉家被流放至盛京(今沈陽)。
戴梓在盛京和鐵嶺先后流放了35年,期間生活極其困苦,冬夜中擁敗絮臥冷炕,凌晨還要踏著冰霜進山拾榛子,用以充饑。幸虧他的畫作還有人喜愛,遂多以賣書畫維持生計。78歲時,郁郁寡歡的戴梓客死他鄉(xiāng),留下四子:戴京、戴亮、戴亨、戴高,其中以三子戴亨最著名,與李鍇、陳景元被稱為“遼東三老”,享譽當年遼沈文壇。
一代奇才離去,留下諸多疑問:
一是如南懷仁一樣的外國傳教士怎會如此卑劣?其實,南懷仁誣陷對手有先例可循:康熙初年,有位叫楊光先的人反對南懷仁及西洋歷法,南懷仁對其恨之入骨。在康熙拘禁鰲拜后,南懷仁就向皇帝誣告楊光先是鰲拜死黨,必欲置之于死地而后快。精明的康熙沒有受騙,只是把不明白天文歷法、思想頑固的書呆子楊光先攆回家去,未判什么刑。
南懷仁(Ferdinand Verbiest),字敦伯,又字勛卿,比利時人,1623年10月9日出生于布魯塞爾,1641年9月29日入耶穌會,1658年來華,是清初最有影響的來華傳教士之一,他是康熙皇帝的科學啟蒙老師,精通天文歷法、擅長鑄炮,是當時國家天文臺(欽天監(jiān))業(yè)務(wù)上的最高負責人,官至工部侍郎,正二品。1688年1月28日南懷仁在北京逝世,享年66歲,卒謚勤敏。
明末清初來中國的傳教士中,由耶穌會派來的占相當大的比例,南懷仁就是此會派來的。耶穌會是個小組織,在歐洲宗教改革后,新教迅速崛起,天主教內(nèi)一些人為對付新教,專門組織成立了耶穌會。耶穌會在行動中,為天主教的利益可以不擇手段,無所不用其極,其在歐洲聲名狼藉。作為這樣一個組織的成員,南懷仁為搬掉一個可能威脅自己地位的異教徒,采用卑鄙的手法,不是沒有可能。
南懷仁制造的火炮,至今猶存。在北京的中國歷史博物館,就藏有一門武成永固大將軍炮。
二是康熙到底是糊涂還是有心制造了這起冤案?可以認定,這是康熙心知肚明的一起冤案。原因在于,如果戴梓真正是里通外國罪,必死無疑,而不是流放罪。不處死,就說明康熙明知他沒有里通日本,所以是冤案。
三是為什么康熙要這么整戴梓?原因?qū)τ跐M族騎兵來說,這個人是個可怕的潛在危險??滴跣欧睢膀T射乃滿州根本”,既然戴梓制造的武器可以輕易地打敗蒙古騎兵,那么打敗滿州騎兵也不會有什么困難,而滿州騎兵卻是康熙的命根子??滴鯇Υ麒餮邪l(fā)的子母炮十分重視,明令將其列裝八旗和各省綠營,以漢人為主的部隊則不許配備(這時戴梓仍在流放中)。
戴梓生就桀驁不馴,康熙應(yīng)該不太喜歡這個缺乏奴才相、又在制造火器上過于能干的漢族人??滴蹼m不相信他里通日本,但他對有潛在危險的漢人卻是時刻警惕的。既不殺他,大概康熙也想到日后還有用他之處,所以只把他流放,需要的時候再把他“激活”。偏偏平定“三藩之亂”、收復(fù)臺灣和平定準噶爾叛亂后,大清朝迎來一個較長時期的安定局面,內(nèi)無戰(zhàn)亂,外無敵擾,戴梓這樣的火器發(fā)明家就顯得用處不大了。假設(shè)一下,如果鴉片戰(zhàn)爭提前一百年爆發(fā),戴梓就很有可能被皇帝赦免起用。
如此來看,戴梓的命運倒真應(yīng)了那句古話:飛鳥盡,良弓藏??上Я艘淮娌?,如果他的天才都發(fā)揮出來,他極可能就是東方的達芬奇。
不能不說的另方面是,康熙雖對自然科學有濃厚的興趣,但一般卻只限于欣賞,而他以后的大清皇帝對此則均無興趣。由于統(tǒng)治者的茫然無知,導致整個社會難以自然發(fā)生大的物質(zhì)性變革,生產(chǎn)力發(fā)展緩慢乃至停滯。魯迅曾深刻地說道:“外國人用火藥制造子彈御敵,中國卻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國人用羅盤針航海,中國人卻用之看風水。”康熙后歷代皇帝對科技的麻木,導致清朝的軍力與西方的距離急劇地被拉大。之后,就是大清國無奈地被列強不斷地羞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