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葉克飛:卡夫卡,祖國的局外人

--- Tips:點擊上方藍色【大家】查看往期精彩內(nèi)容---

摘要ID:ipress

民族意識極強、始終捍衛(wèi)捷克語不被侵襲的捷克人,并未將卡夫卡這位德語作家視為自己人。


很多年前,米蘭·昆德拉被迫離開布拉格時,移民官遞給他一個地球儀,他慢慢轉(zhuǎn)動著,尋找自己想去的地方。最后他問移民官:“您還有別的地球儀嗎?

昆德拉與布拉格乃至捷克的緣分似乎到此為止。捷克人一向?qū)λ桓忻埃矓[出一副打死不回捷克的態(tài)度。

作家與祖國或故鄉(xiāng)的關(guān)系,并不總是溫情脈脈,昆德拉就是一例。當(dāng)然,這不能阻止某些人的美好想象,在他們眼里,名人與故地就像魚和水,永遠和諧。所以,你總能見到那種昆德拉如何懷念捷克,捷克人又如何以昆德拉為榮的說法,即使它與事實完全相反。

其實,無論是昆德拉念念不忘的“布拉格之春”,還是連一扇玻璃都未打破便宣告成功的“天鵝絨革命”,都展示了捷克人溫和而不妥協(xié)的個性。所以,他們對留守者的尊重遠大于流亡者。而且,這個彈丸小國雖誕生了眾多文學(xué)大師,但捷克人似乎天生不愛拉遠讀者與作者的距離,習(xí)慣不卑不亢不仰視,也從不因外界追捧而左右自身喜好。因此,相比昆德拉,捷克人顯然更喜歡赫拉巴爾和克里瑪。

當(dāng)然,昆德拉后來改以法語寫作,也是他不被捷克人待見的重要原因。與他類似的還有卡夫卡,捷克人對這位以德語寫作的大文豪的感情,遠非一般人想象中熱切。即使,卡夫卡的痕跡在布拉格隨處可見。捷克人也樂于提起卡夫卡對布拉格街巷的無所不知,喜歡引用卡夫卡摯友約翰內(nèi)斯·烏爾齊狄爾的那句“卡夫卡就是布拉格,布拉格就是卡夫卡”,但請相信我,這一切也許只是為了游客。那些把卡夫卡與布拉格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的想法和文字,也許從一開始就錯了。

布拉格廣場前的喧囂與落寞

去年和今年,我兩赴布拉格。第一次算是圓夢,第二次則是因為第一次的沉迷其中。坦白說,這個城市已被游客包圍,以至于有一定程度的失真,但這無礙它的精致美麗。

21歲那年,卡夫卡曾描述自己的夜間漫游,筆下所涉及的建筑與街道,幾乎與今日布拉格毫無區(qū)別。這里有太多卡夫卡故跡,某些攻略還會附送一份“卡夫卡地圖”供你按圖索驥??晒怩r之下,沒有多少人想起卡夫卡的落寞。


弗蘭茲·卡夫卡,生活于奧匈帝國統(tǒng)治下的捷克小說家


布拉格極適合行走,而我恰恰是個城市暴走愛好者,只要是心儀城市,一天走上二十公里毫無壓力。這個距離已足夠在布拉格市區(qū)內(nèi)轉(zhuǎn)上一大圈,走遍許多游客未曾到達的角落,至于那幅“卡夫卡地圖”更是不在話下,它是一個很小的區(qū)域,即使卡夫卡曾屢屢搬家。

卡夫卡出生時的捷克處于奧匈帝國治下,他在猶太商人家庭長大。在捷克語中,“卡夫卡”是“寒鴉”之意,卡夫卡父親的商鋪便以寒鴉作為店徽。不過,他從小接受的是德語教育,這也是他日后以德語寫作的根源。

布拉格老城廣場西北角有一棟尼古拉斯教堂,隔壁那棟房子是許多人尋訪卡夫卡的起點。它就在廣場入口處,外墻有卡夫卡胸像。對面小店賣好吃的肉桂卷,總是排著長隊。1883年7月3日,卡夫卡在這里出生,一周后依照猶太傳統(tǒng)舉行割禮。

這棟如今光鮮亮麗的房子為重建,原先的房子建于1717-1730年間,本是尼古拉斯教堂神職人員的辦公室,1787年因國王下令改善猶太區(qū)環(huán)境而改為住宅。卡夫卡僅僅在此住了不到一年,次年五月便舉家搬走。1887年,這棟房子被燒毀,只留下大門和走廊,后在此基礎(chǔ)上重建。如今,樓內(nèi)有一間關(guān)于卡夫卡的展室。樓下則是咖啡廳,名叫卡夫卡之家。門前空地僅一個籃球場大小,與老城廣場相接,也被視為廣場,并命名為弗蘭茨·卡夫卡廣場。


卡夫卡之屋


卡夫卡第一次搬家,是從老城廣場西北角到了西南角。這棟樓如今是藍色墻身,在精致華麗的廣場一帶也算出彩。五歲時,卡夫卡再次搬家,這次是從廣場西側(cè)到了東邊,即Celetna街2號,又名西克斯特屋,門上方刻有“1796”字樣,但實際建造年代可上溯到1220年左右??ǚ蚩ㄔ诖司幼〉臅r間同樣不長,僅僅是1888年到1889年間。

不過,在如建筑博物館一般的老城廣場中,“金榔頭飯店”才是最早能與卡夫卡扯上關(guān)系的建筑。它位于廣場北側(cè),粉色墻身,雕花細致。早在卡夫卡尚未出生的1882年,其父經(jīng)營的第一家商店在此開業(yè),同年又與卡夫卡的母親結(jié)婚,一年后生下卡夫卡。


▲中間為金榔頭飯店


卡夫卡曾無數(shù)次在廣場間穿行,遺落自己的敏感。他曾在信里寫到一次童年記憶:“我小時候,有一回得到了六便士,非常想給一個坐在老城廣場和小廣場間的年老女乞丐。我琢磨這恐怕是乞丐從未得到過的粗暴數(shù)目,而我要做這么件粗暴的事,在她面前會多么羞愧。于是我把六便士換成零的,先給那女的一便士,沿著市政廳建筑群和小廣場的拱廊轉(zhuǎn)了一圈,像個社會改良家再從左邊出現(xiàn),給了另一便士,又走開,這樣興沖沖地反復(fù)了十次(或許少些,我相信那女人因失去耐心而離開了)??傊詈笪覠o論身體和道德上都垮了,趕回家大哭,直到母親又給了我六便士。

那時的卡夫卡,住在著名的“一分鐘之屋”。1889年到1896年間,卡夫卡一家在此居住,他的三個妹妹也在此出生?!耙环昼娭荨睘榧t色斜頂建筑,墻面有極其漂亮的繪畫。這些畫作制作于1615年左右,敘述圣經(jīng)和其他各種神話故事。盡管是單色繪畫,但僅靠明暗深淺,已經(jīng)使得畫作栩栩如生。墻角上有一個白獅像,是1712年加入的裝飾,當(dāng)時的住客開設(shè)了白獅藥局,因此請人制作此像。藥局營業(yè)了130年,隨后被一位煙草商接手,之后便是卡夫卡一家。卡夫卡在這里讀完了小學(xué),他每天穿過廣場東行,來到如今同樣游人如織的火藥塔附近,進入他所就讀的德語小學(xué)。


老城廣場


卡夫卡的上學(xué)之路,主要經(jīng)過Celetna大街,我曾多次在這條街上往返。這里有一家數(shù)百年歷史的老餐廳,環(huán)境典雅,是各路攻略普遍推薦的去處,可惜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味道著實一般。這條街的商業(yè)氣息也嫌太過濃郁,遍布著各種紀(jì)念品商店,終日人頭涌涌。讀中學(xué)和大學(xué)時,卡夫卡一家又搬到了這條街上的一棟大樓里,卡夫卡的臥室在臨街的二樓。

卡夫卡的小學(xué)、中學(xué)和大學(xué)時代,住處從未離開老城廣場范圍。大學(xué)畢業(yè)后,他在一家意大利保險公司短暫工作,地址在老城廣場與瓦茨拉夫大街之間。

瓦茨拉夫大街當(dāng)時還頗冷清,如今已是布拉格最繁華的商業(yè)街,面對著捷克國家博物館的圣瓦茨拉夫廣場,則是布拉格之春與天鵝絨革命的“主戰(zhàn)場”??ǚ蚩ê髞砉ぷ髁?4年之久的工人工傷保險公司,其舊址如今是一家酒店,旁邊便是布拉格最大的購物中心,靠近游客涌涌的市民會館和火藥塔。


圣瓦茨拉夫廣場


總在這一帶打轉(zhuǎn)的卡夫卡曾對朋友說:“這里是我就讀過的高中,那邊的建筑是我就讀過的大學(xué),左邊一點就是我的辦公室”,然后他用手指圍成一個小圓圈說:“我的一生就關(guān)在這里,在這個小圈圈中。

孤獨者走過查理大橋

卡夫卡出生時,奧匈帝國已搖搖欲墜,民族矛盾明顯。在斯拉夫人占據(jù)多數(shù)的布拉格,講德語的猶太人是少數(shù),因此卡夫卡始終有著極大的疏離感。這種疏離感即使在家中也未被淡化,他的父親性格專斷,簡單粗暴,以至于卡夫卡一生都活在父親的陰影之下。

有人曾這樣描述卡夫卡的矛盾:“作為猶太人,他(卡夫卡)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己人;作為不入幫會的猶太人,他在猶太人中不是自己人;作為說德語的人,他不完全屬于奧地利人;作為勞動保險公司的職員,他不完全屬于資產(chǎn)者;作為資產(chǎn)者的兒子,他又不完全屬于勞動者……而‘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陌生人還要陌生’。

種族問題同樣困擾過卡夫卡。1914年,他在日記里寫道:“我一生中遭受的最沉重的傷害(來自布拉格)”。1920年的反德和反猶運動讓卡夫卡更加彷徨,他在給友人的信中寫道:“布拉格不會放開我們的。我們中間哪一個她也不會放開。這位母親長著一雙利爪?!?br>
布拉格畢竟包容了卡夫卡。關(guān)于這一點,差異巨大的卡夫卡和哈謝克能夠并存是最好的證明。與內(nèi)向的、堅持德語寫作、素食并滴酒不沾、不敢出版自己作品的卡夫卡相比,哈謝克是個酒鬼,是個無政府主義者,是個美食家,也很外向,他在一個小酒館寫作并為了一點啤酒而賣掉文稿。北島曾寫道,正因為卡夫卡與哈謝克的不同,后來布拉格人用“卡夫卡式的”這個詞來形容生活的荒謬,而把對這種荒謬的藐視以及用幽默消極抵抗暴力的態(tài)度稱之為“哈謝克式的”。

卡夫卡的文學(xué)成就也的確與布拉格的多元文化有關(guān),有人認為:“卡夫卡的消失標(biāo)志著從捷克-日耳曼-奧地利-猶太混合體中產(chǎn)生的布拉格知識界的結(jié)束,這個混合體曾在幾個世紀(jì)中起著支撐和激勵布拉格的作用。

布拉格包容了卡夫卡的敏感脆弱、彷徨無助,也包容了他的人生。他這樣記錄自己第一次性經(jīng)驗——剛過20歲的他在一個酷熱的夏天認識了家對面服裝店里的姑娘,他們通過手勢聯(lián)絡(luò)。一個夜晚,他們?nèi)チ寺灭^,直到凌晨,“我們穿過查理大橋回家。我,當(dāng)然幸福,這幸福的含義僅僅在于我那呻吟的身體終于平息了。而最主要的,這幸福在于整個事情并沒有更令人作嘔,更骯臟……

查理大橋是如今布拉格人氣最高的地方,布拉格的一河兩岸,在我眼中猶勝巴黎塞納河。這座1357年建起的大橋,歷經(jīng)滄桑而不倒,并成為歐洲最美之橋。


查理大橋和遠處的城堡山


1919年6月19日,卡夫卡在日記中提及,自己和妹妹奧特拉經(jīng)過馬提尼新橋回家,在橋上望向查理大橋,“橋在夜里展現(xiàn)著奇特的夏夜之光?!?br>
第一次前往布拉格時,我就根據(jù)卡夫卡這段記錄,選擇了馬提尼橋旁的一家酒店。酒店斜對著城堡山的階梯,從客房里憑窗望去,可見城堡山美景。走出酒店,穿橋而過,對岸就是卡夫卡長大的猶太區(qū)。我也曾學(xué)著卡夫卡,在馬提尼橋上望向不遠處的查理大橋,感受那“夏夜之光”。

這種夏夜之光,如果在大橋靠近舊城區(qū)一側(cè)的塔樓上觀賞,更是絕美。從塔樓望下去,大橋向河對岸延伸,更遠處則是城堡山,再遠處則是或藍或暗的天空。我更喜歡黃昏時登上塔樓遠望的感受,白天盡管天色極藍,但過于明朗,倒是黃昏時,不管有沒有夕陽,都透著一股神秘。

尼采曾說:“當(dāng)我想以另一個字來表達音樂時,我只找到了維也納;而當(dāng)我想以另一個字來表達神秘時,我只想到了布拉格?!?br>
也許正因為這神秘,卡夫卡對查理大橋一直十分喜愛,友人曾回憶:“我經(jīng)常會為卡夫卡如此鐘情查理大橋而吃驚,他從3歲時便開始在橋上游蕩,他不但能說出大橋上所有雕像的典故,有好多次我甚至發(fā)現(xiàn)他竟在夜晚借著路燈的光亮在數(shù)著橋上的石子……”卡夫卡生命中的最后一句話則是:“我的生命和靈感全部來自于偉大的查理大橋。

黃金巷里的喧囂與孤獨

順著查理大橋或馬提尼橋向城堡山走去,就可以到達人們最熟知的卡夫卡故居——黃金巷22號。1916年到1917年間,卡夫卡和妹妹在此居住,潛心寫作。

在所有旅行攻略里,黃金巷都是重中之重。不過,這條神秘街道如今已是游人如織。我第一次到訪時,正值三月淡季,可一個臺灣旅行團和一個大陸旅行團仍將這里擠得水泄不通,第二次到訪更是盛夏七月,恰是旺季,小巷里塞滿了人,嚇得我不敢流連。

黃金巷其實是當(dāng)年宮廷仆人和工匠所居住的地方。國王魯?shù)婪蚨烂詰偕蠠捊鹦g(shù)后,便將煉金術(shù)士安頓在這里。后來,小巷變成貧民窟,盡管它與王宮僅幾步之遙。許多潦倒文人都曾在此居住,其中就包括了卡夫卡。

這條小巷并排著二十余棟小房子,都十分狹小,大概在十平方米左右。有些布置成展廳,還原當(dāng)年模樣,擺一張床,一個小桌子,一個縫紉機,還有些雜物,便只容人轉(zhuǎn)身了??ǚ蚩ㄋ幼∵^的22號也是如此,外墻被涂成藍色。如今它是一家書店,已看不出舊日格局,但可以想見,卡夫卡在此居住時,一榻一桌何等局促,而《城堡》這樣的巨著,便是在這里完成。

巷口那棟房子如今是咖啡館,并命名為卡夫卡咖啡館。它開業(yè)于1999年,當(dāng)天是卡夫卡去世65周年紀(jì)念日??ǚ蚩ó?dāng)然無緣在此喝咖啡,他生前常常光顧的是希貝斯卡大街的雅可咖啡館。在黃金巷居住期間,他每天都會去這間咖啡館寫作,僅靠幾片面包果腹。一個女人注意到了他,坐在他對面,閱讀其作品,那是《變形記》的手稿。她離開時,留下一張便箋,由侍應(yīng)遞給卡夫卡,上面寫道:“我不得不承認,我喜歡上了你和你的作品。

這位名叫馬琳娜·杰森斯卡的女子曾是一位記者,還出版過不少著作。當(dāng)時她已是作家波拉克的夫人,但并未向卡夫卡透露。此后,他們開始通信傳情。杰森斯卡的睿智與見識,都使得她能夠成為卡夫卡的交流對象。

1920年,卡夫卡偶然得知杰森斯卡是有夫之婦,痛苦之下與之?dāng)嘟^來往。后來,卡夫卡坐在咖啡館昏暗燈影里給杰森斯卡寫了最后一封信:“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記不起你臉龐的樣子了,只有你離開咖啡桌那一剎那的背影及衣飾歷歷在目。

從此,他們再也沒有見過面??ǚ蚩ㄈナ篮?,杰森斯卡搬回布拉格,1939年被納粹送往集中營,并在那里死去。

他們留下了大量信件,有許多關(guān)于卡夫卡作品的交流。而卡夫卡給杰森斯卡的第一封信是這樣開始的:“馬琳娜女士,下了兩天的雨終于停了,為了慶祝這件美事,我決定給你寫信……

想來,恰恰是杰森斯卡的出現(xiàn),才讓卡夫卡從上一段失敗愛情中走出吧。在那之前,他與菲利斯第二次解除了婚約。

菲利斯是柏林人,是那個時代里當(dāng)屬前衛(wèi)的職業(yè)女性。她認為卡夫卡并不適應(yīng)社會,卡夫卡則認為結(jié)婚會使他失去寫作的自由,他曾寫道:“為了我的寫作我需要孤獨,不是‘像一個隱居者’,僅僅這樣是不夠的,而是像一個死人。寫作在這個意義上是一種更酣的睡眠,即死亡,正如人們不會也不能夠把死人從墳?zāi)怪欣鰜硪粯?,也不可能在夜里把我從寫字臺邊拉開?!倍嗽谟^念上無法調(diào)和,兩度解除婚約。

卡夫卡的愛情從沒有朝夕相對,總以書信進行,這是他的個性使然。在與菲利斯通信的五年里,他寫成了《蛻變》、《審判》和《城堡》。二人解除婚約后,菲利斯結(jié)婚,搬到美國。后來,因經(jīng)濟狀況不佳,她將600頁之厚的卡夫卡情書賣給了出版社。

卡夫卡曾寫道:“結(jié)婚生子是我一生最大的愿望”,但終其一生,他都未能走出自己的世界。

從黃金巷出來,沿階梯向上,便可到達圣維塔大教堂和舊時王宮。沿著王宮向外走,則是城堡的城墻,在此可以一覽布拉格老城風(fēng)光。


城堡山上望舊城


如此華美的城市,卻只能讓卡夫卡有更大的疏離感。見怪不怪的他甚至這樣寫道:“不過是一座形狀寒磣的市鎮(zhèn)而已,一堆亂七八糟的村舍,如果說有什么值得稱道的地方,那么,唯一的優(yōu)點就是它們都是石頭建筑,可是泥灰早已剝落殆盡,石頭也似乎正在風(fēng)化消蝕。


圣維塔大教堂


在布拉格城堡中穿行,很容易想起《城堡》。正如卡夫卡的其他作品一樣,“城堡”也是個隱喻,代表著孤獨封閉的內(nèi)心世界

布拉格乃至捷克的歷史在他筆下也是蒼涼的——“它反復(fù)地被侵占、反侵占、被輪流侵占;它不時地更換國旗和標(biāo)語牌;一種語言今天被禁用、明天恢復(fù)、后天又被禁用;一種口號突然流行又突然消失……

如果你要探尋這些歷史,猶太區(qū)似乎是最好的選擇。

猶太區(qū)里的塵歸塵、土歸土

猶太人也許是布拉格命運最為坎坷的群體。如今走在猶太區(qū),都是繁華商業(yè)街,可在當(dāng)年,這里總是陰冷灰暗,街巷窄而骯臟??ǚ蚩▽@里無比熟悉,去世后也被葬在了猶太區(qū)的墓園里。

如今的布拉格不會放過任何展示卡夫卡的機會,墓園入口處就有卡夫卡之墓的指示牌,墓前總有來自世界各地讀者的獻花。

我喜歡在歐洲的老墓園里流連,因為它大多寧靜滄桑,卻又不失情趣。即使是鄉(xiāng)間公路旁的小墓園,你也可以坐在其一角的大樹下靜觀,看盡生死。布拉格的猶太墓園更因其故事而盡顯滄桑,這個城市曾經(jīng)歷過的坎坷,猶太人曾經(jīng)的苦難,都在這里無聲訴說。

1923年起,身患肺結(jié)核的卡夫卡輾轉(zhuǎn)求醫(yī)于柏林、布拉格和維也納,但已無力回天。他生命中的最后六個星期都住在距離維也納不遠的一家療養(yǎng)院里,那時他已失聲。1924年6月3日,卡夫卡辭世,數(shù)日后,葬禮在布拉格新猶太墓園舉行。


卡夫卡之墓


墓碑呈灰白色,形似方尖碑,但下窄上寬。這并非卡夫卡的獨立墓碑,而是家庭墓穴,他的父母分別于1931年和1934年去世,與卡夫卡合葬。人生終究是塵歸塵土歸土,各種隔膜與距離,也在身后一一消解。

卡夫卡的父親粗暴專制,作為一個曾經(jīng)歷過生存艱難的猶太商人,他固執(zhí)地奉行實用主義,希望卡夫卡能成為標(biāo)準(zhǔn)的中產(chǎn)階級猶太人??煽ǚ蚩ǖ腻钊跎眢w、對寫作的熱衷、孤僻的性格,都讓父親十分失望。

卡夫卡選擇了妥協(xié),他考取大學(xué)時沒報讀文科,但也沒有完全聽從父親意見。他深知自己沒有選擇喜歡職業(yè)的自由,但可以在自身意愿和父親意志間尋求平衡,“關(guān)鍵是要找到一個職業(yè),從事這個職業(yè)我便可以無所顧忌地沉溺于這種冷漠之中,而同時又不至于過分傷害了我的虛榮心”。

因此,他選擇了法律,并在畢業(yè)后進行了一年法律見習(xí),《法律門前》和《審判》等作品中的法律元素,恰恰來自于他在這一年里對布拉格法庭的認識。

即使有了工作,卡夫卡仍然無法逃脫父親陰影帶來的心靈重壓。1907年10月,他到一家意大利保險公司任職,沒干多久便辭職。一方面是因為工作時間太長,使他難有充裕時間寫作,另一方面則是經(jīng)理與父親酷似,1919年11月,卡夫卡在《致父親的信》中回憶道:“我在那兒向經(jīng)理提出辭呈,理由是這樣罵人我受不了……在這方面我是深有感觸的,從在家里時起就有了。

1908年7月,卡夫卡開始在布拉格官方開辦的工人工傷保險公司工作。一干便是14年,直到1922年7月因肺結(jié)核退職為止。也是在這14年間,他打通了自己內(nèi)心的廣闊世界,完成了幾乎所有重要作品。

墓碑下方還有一塊黑色大理石的薄碑,上面刻著卡夫卡三個妹妹的名字,她們分別出生于1889年、1890年和1897年,去世的時間卻統(tǒng)一寫為“1942年-1943年”。沒人知道她們確切的死亡時間,也沒人能找到她們的尸骨。在二戰(zhàn)中,她們都死于納粹集中營。

捷克人并未忘記二戰(zhàn),猶太人更不會忘記慘痛。就在這個墓園里,還有一塊又一塊與卡夫卡妹妹們的墓碑相似的黑色大理石墓碑,墓碑上都不止一個名字,死亡時間都在二戰(zhàn)期間。這些死亡者并非以家族為單位,而是以職業(yè)為單位,比如作曲家、視覺藝術(shù)家等。列出來的名字當(dāng)然不全,所以墓碑下方還會刻上“還有其他許多人”的字樣。

這陰冷的記憶,甚至讓人對卡夫卡的早早去世有釋然之感。如果不早逝,卡夫卡有能力逃過二戰(zhàn)的苦難嗎?他會不會也成為集中營里的一員,木訥呆板地穿著囚衣,被趕入毒氣室?而他的著作,也許更無法得見天日。

結(jié)語

也有人認為,如果卡夫卡能經(jīng)歷二戰(zhàn)那個大時代,并成功脫逃集中營的殘酷,避居海外的話,那么以其睿智和深刻,將寫出更具時代意義的作品。我對此論調(diào)不以為然。

我們常常以為宏大敘事就是記錄歷史的唯一路徑,但卡夫卡早已告訴我們并非如此。人們常常會陷入狂熱,甚至被裹挾入邪惡的洪流,革命、戰(zhàn)爭,莫不如是。但總有那么一些人,選擇關(guān)注人類自身的生活,正如克里瑪所寫道:“與歷史的宏大潮流相比,他(指卡夫卡)提供的經(jīng)驗微不足道;與豐富多彩的生活相比,他描繪的圖景也許很微小。當(dāng)人們相信他們已經(jīng)找到了什么是宇宙意義的答案時,卡夫卡的主角卻在徒勞地尋求回答最普通的問題,企圖超越他們居住的空間界限。

也正因此,畢生以德語寫作的卡夫卡,早已超越了布拉格這座城市,無論你置身何處,都可以感知卡夫卡的世界和心靈。這是真正的卡夫卡,而那個被布拉格商業(yè)化、世俗化的卡夫卡顯然不是真相。




歌德曾說:“布拉格是歐洲最美麗的城市”,而卡夫卡作為現(xiàn)代主義文學(xué)先驅(qū)的地位也無可爭議,二者看似“絕配”,但卻非如此。如今的布拉格,那些遍布大街小巷的卡夫卡紀(jì)念品共同制造了一道迷霧,遮蔽了歷史上的那段格格不入。民族意識極強、始終捍衛(wèi)捷克語不被侵襲的捷克人,并未將卡夫卡這位德語作家視為自己人,而生活在奧匈帝國時代、講著德語的猶太人卡夫卡,同樣是多種文化碰撞出的天才,并非布拉格專屬。那個被紀(jì)念品異化的卡夫卡,注定只屬于游客。

本文原標(biāo)題《在布拉格,卡夫卡只屬于游客》。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世界是一個牢籠,他乘著文字飛翔
書面旅游:“千塔之城”布拉格
捷克的“異鄉(xiāng)人”
跑男收官之戰(zhàn)丨帶你去看歐洲的愛情之都有多美
去布拉格帶這篇攻略就夠了
布拉格之戀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