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公認為德國著名的當代藝術家和美術家。是當代德國藝術界偉大而寡言的特立獨行者。70年代,他曾師從德國當代最有影響力的前衛(wèi)藝術家約瑟夫·波伊斯(Joseph Beuys)和Peter Dreher。基弗曾有“成長于第三帝國廢墟之中的畫界詩人”之稱謂,其畫無論創(chuàng)作手法還是呈現(xiàn)面貌均極為現(xiàn)代,但往往主題晦澀而富含詩意,隱含一種飽含痛苦與追索意味的歷史感。他沉浸在粗糲的色調中,像一個思考者、讀者和認真的探索者,尤其是對德國歷史的探索,用冷色堆砌出巨大而充滿傷感意味的物象。繪畫是為認識,認識是為繪畫。我著手每一個新主題、處理每一種體驗時,首先是沒有任何討論的。認識是在繪畫過程中產生的,但進而所獲得的觀點又改變了繪畫。這樣一個過程,這樣一種循環(huán)推論,是我們在每一幅畫的創(chuàng)作中都可以應用的。作為德國戰(zhàn)后新表現(xiàn)主義的一員,1980年基弗與喬治·巴塞利茲一同代表德國參加第39屆威尼斯雙年展后,成為國際藝術舞臺的焦點。2007年,他的裝置作品永久進駐盧浮宮;2008年,成為第一位獲得德國書業(yè)和平獎的造型藝術家;2016年,他被Artprice列入德國藝術家前十強排行榜。
安塞姆·基弗被稱為第三帝國廢墟上成長起來的畫壇詩人。他一直專注于表現(xiàn)德國的歷史,德國的文化命運及納粹主義的遺產。他說:“我?guī)е?lián)系我們意識和經歷的象征進行創(chuàng)作,這象征將同時引發(fā)我們對自身的不斷的省思。”他的作品不是為了給人以愉悅,而是以觸目驚心的廢墟和荒蕪帶給人們以震撼,具有強烈的歷史性和宗教性。他用藝術深刻地反省自己,甚至整個民族,讓德國的那段歷史無處遁逸,或許我們該稱他“德國的良心”。基弗1945年出生于德國多瑙艾辛根,那一年德國戰(zhàn)敗,到處是一片狼籍的廢墟殘骸,廢墟是二戰(zhàn)后德國人司空見慣的真實場景,廢墟成為戰(zhàn)爭給社會造成破壞的最有沖擊力的視覺體驗。戰(zhàn)后的文學界出現(xiàn)“廢墟文學”,成為德國文化中與反省并置的另一個重要的精神背景。這也是解讀基弗作品的一條具有時代特征的重要線索?;ルm未經歷二戰(zhàn),但他成長于“廢墟文化”。在談話錄中,基弗提及了他童年在炸彈坑里玩耍的經歷:“在我長大的地方有許多彈坑。孩子們看待它們,覺得和別的東西一樣真實?!敝T如此類的經歷,無疑對他日后創(chuàng)作的影響是舉足輕重的。一方面,在基弗作品中出現(xiàn)的風景大多都是廢墟和荒蕪之地;另一方面,古代文明廢墟是基弗作品中的另一個重要主題?;プ髌返耐庥^滄?;野?,肌理斑駁艱澀,里面暗藏了傷痛的回憶與戰(zhàn)后的德國文化。用繪畫來表述和定義德國的歷史和文化發(fā)展,是藝術家基弗進行創(chuàng)作的初衷,這使基弗被視作“德國罪行的考古學家”。但他是一位沒有政治野心的藝術家,他善于觀察和思考,從不用藝術去嘩眾取寵,在創(chuàng)作中形成了其獨特的繪畫語言。基弗的工作方式私密、緩慢,難以言喻地艱深。他說:“我讀很多、寫很多,我畫畫……沒有病假,不會罷工。我不是明星,我待在家中創(chuàng)作。”古代文明的廢墟與現(xiàn)代工業(yè)廢墟相重疊。基弗于1991-1993年到墨西哥、中國和澳大利亞等地旅行。1996年以后,基弗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關于描繪文明遺跡的作品,和那些被毀滅的納粹建筑相比,這些建筑是真正的廢墟,它們本身烙有時間流逝的痕跡。這一刻,永恒和瞬間、高貴和卑微、經典和平庸之間的界限在基弗作品廢墟似的表面被模糊,觀者獲得了更廣闊的思考。基弗的作品中總能看到一些或清晰或模糊的字跡,這些文字蘊含著更加深遠的思想內涵,他的作品標題也常常源自這些文字。在看圖時代的當下,雖然我們習慣了更加直白外露的畫面,但對于基弗繪畫藝術作品中圖像的解讀,包括對其畫中題寫文字的辨別,對觀眾的知識學養(yǎng)也提出了非同一般的要求。如基弗所說:“文字被用來刺激觀眾,它打開了記憶的另一個精神層面?!?/span>為了實現(xiàn)畫面的意義,基弗運用了各種類型的材料和技法,完全突破了傳統(tǒng)的繪畫形式。沙子、泥土、水泥以及各種碎屑物摻合乳膠、紫膠、速干的家用油漆等等,都被他自由地運用于畫面上。用泥鏟抹出粗糙的畫面底層,用油彩、木質材料、丙烯混合技法在底料上造型、渲染,再依據(jù)主題需要往上堆砌稻草、鉛、玻璃、衣服,甚至飛機的殘骸等等,把效果做到極致。其中不得不提的是,金屬“鉛”經常出現(xiàn)在他的作品中,在畫面上、在“書”中、在“粉畫”中。他自1974年起就開始使用鉛,并形成一種風格。他在鉛皮表面壓刻出車輪印、鞋印、劃痕、凹洞等,形成肌理,再作畫于其上,產生一種灰暗而厚重的質感?;ハ矚g它的重量,說它是“唯一足夠承載人類歷史重量的物質”。 鉛在他的作品中具有延展性,用藝術家的話說 “它是可變的,有可能實現(xiàn)比黃金更高的狀態(tài)”。曾經在年輕的時候,基弗一直在糾結自己該成為一個藝術家還是作家,他潛心閱讀與寫作,記錄并反思了胡塞爾、海德格爾以及更早期的古希臘哲學家恩佩多克萊的思想和著作。他在原有的“火、土、氣、水”組成萬物的基礎上加上了“空”。基弗的藝術創(chuàng)作也因為這種哲學思考,而更加獨特而強大,有著神秘而充滿智慧的藝術特質,他的藝術理想自此走向更加宏偉和深遠的領域。基弗之所以偉大,在于他并沒有將自己停留在對歷史的反思與批判上,他還通過藝術作品思考事物和世界的本源,探索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穿梭在歷史、神學、科學、哲學、文學等各個領域。有人說,如果藝術界也有諾貝爾獎,那么獲獎者非他莫屬。如果基弗沒有成為一名藝術家,他也許會是一個哲學家或者文學家,抑或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他對人類和宇宙的探尋,是他創(chuàng)作的最終指向。喜歡 請點 在看 分享朋友圈 也是一種 贊賞
The more we share , The more we have
藝術,一切皆有可能
Art, everything is possible
轉載須知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