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館正在展出的'東西匯融——中歐陶瓷文化交流特展“匯集了來自法國、葡萄牙、英國、荷蘭、美國、瑞士、中國七個國家的陶瓷藏品,在疫情時期實(shí)屬難得,看得非常過癮。
展覽通過三個篇章全面介紹了15世紀(jì)末開始中國瓷器外銷的通道、對歐洲生活方式的融入和影響,以及貿(mào)易與交往帶來的技藝及觀念交匯。不過篇幅有限,這篇番外就只寫寫給我印象最深、以前缺乏了解的中國瓷器在海外被加彩、改裝、仿制以及中國受域外啟發(fā)的部分吧。
一、加彩
由于審美觀念的不同,中國的瓷器運(yùn)到歐洲后有時會被當(dāng)?shù)毓そ程砑硬世L,這樣的瓷器更受當(dāng)?shù)厝藲g迎,身價也會大增。
下圖這只瓶子的堆塑青花螭龍及紅彩的花朵是景德鎮(zhèn)燒造的原件上就有的,而日本風(fēng)格的人物、建筑、樹木都是由荷蘭工匠用“小火”低溫?zé)旒夹g(shù)添加上去,使它呈現(xiàn)出當(dāng)時流行的日本“伊萬里”彩瓷外觀,價格能提升一至兩倍。
下面這兩只香熏的改裝就更復(fù)雜了,用到了兩只德化窯長頸瓶和兩只蓋碗——長頸瓶被截去頸部,只留底部作為香熏的主體;蓋碗的蓋上被鉆了孔作為香熏的蓋子。銀鍍金的鑲嵌讓白瓷梅花也多了幾分貴氣。
中國德化窯瓷器 清康熙 (1662-1722年)
法國鑲嵌,銀鍍金 約1710年
白釉梅花紋瓶改裝香熏 (英國國立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藏)
還能想象出下圖這個香熏改裝前大概是什么樣子嗎?繼續(xù)往下看~
中國德化窯瓷器 清康熙 (1662-1722年)
法國鑲嵌,青銅鍍金 約1750-1760年
白釉印花八方香爐改裝香熏 (美國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藏)
中國德化窯瓷器 清康熙 (1662-1722年)
白釉八方帶座香爐 (法國吉美國立亞洲藝術(shù)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