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肉莊五月的「蟲二——中國歷代陶瓷特展」上,有一件非常有意思的器物:
金 山西黑釉白覆輪鐵銹花碗
趣味之處就在于它的口沿處有這么這一圈白釉,這種裝飾手法通常被叫做:白覆輪。
金山西黑釉白覆輪鐵銹花碗
「白覆輪」這種叫法其實來自日本陶瓷學(xué)界,是對中國宋金時期口沿施一周白釉的瓷碗的專屬稱謂。
在日語中“覆輪”有“鑲邊”之意,「白覆輪」顧名思義即“鑲著白邊的茶碗”。
同樣的,像這件也會在五月「蟲二——中國歷代陶瓷特展」展出的器物:碗身施白釉,口沿一圈施黑釉。舉一反三一下,我們可將這種茶碗稱為「黑覆輪」。
北宋河南白釉黑覆輪碗
1. 「白覆輪」要怎么燒?
搞清楚「白覆輪」的概念后,我們來看看「白覆輪」這種裝飾效果要怎么燒?
「白覆輪」的制作工藝比較復(fù)雜,一般需要整體先施黑釉,隨后刮去口沿處的黑釉,施加白色化妝土后入窯燒制。
北宋黑釉白口斗笠碗 | 藍(lán)理捷畫廊
2013年 SONG DYNASTY CERAMICS:
The Ronald W. Longsdorf Collection展覽
白覆輪最大的特點就在于這涇渭分明的黑白撞色,對比強烈,極具極簡之美。
不過也存在少量像這種交界線不明顯,黑白呈現(xiàn)交融狀態(tài)的「白覆輪」器物。
南宋 黑釉白口盞 | 藍(lán)理捷畫廊
2013年 SONG DYNASTY CERAMICS:
The Ronald W. Longsdorf Collection展覽
縱觀宋金元時期,諸多窯口都燒造過「白覆輪」器物,從南到北均有發(fā)現(xiàn)與出土,足以證明「白覆輪」的裝飾風(fēng)潮曾風(fēng)靡一時。
當(dāng)然雖然都采用了「白覆輪」這種裝飾風(fēng)格,但在釉色、造型上都各有特色。
宋代 白覆輪碗 | 英國巴斯東亞藝術(shù)館
宋 黑釉白覆輪盞 | 荷蘭國家博物館
宋代磁州窯系白覆輪黑釉盞 | 美國國立亞洲藝術(shù)博物館藏
金 磁州窯 黑釉鐵銹斑白覆輪盞 | 藍(lán)理捷畫廊
2013年 SONG DYNASTY CERAMICS:
The Ronald W. Longsdorf Collection展覽
北宋至金 黑釉白口碗 | 2016年12月香港蘇富比
成交價:25,000 HKD
宋代 褐釉白覆輪碗 | 大英博物館館
2. 為什么會誕生
「白覆輪」這種裝飾風(fēng)格?
我們再來探討一下為什么突然之間,宋代自南到北的窯口都開始流行起「白覆輪」這種裝飾風(fēng)格。
目前較為公認(rèn)的說法:「白覆輪」出現(xiàn)的初衷,是為了模仿用金屬給瓷器口沿做扣邊的裝飾效果。
可以來看個對比
新安沉船上出水的建盞,口沿就有用金屬包邊
宋至元包口建盞 | 新安號沉船出水
而「白覆輪」的風(fēng)格
乍一看確實有幾分相似的韻味
北宋 北方窯口 黑釉白覆輪碗 | 英國V&A博物館
再來看幾件較為著名的“鑲邊”瓷器
唐代鎏金銀棱平脫雀鳥團花紋秘色瓷碗
陜西扶風(fēng)縣法門寺地宮出土
晚唐定窯“新官款“白釉連托把杯 | 浙江臨安水邱氏墓出土
五代越窯青釉鑲銀口碗 | 大英博物館藏
通過研究這些出土的“鑲邊”瓷器,我們大致上可以得出以下幾個結(jié)論:
1.早在宋代之前,唐代、五代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用金屬給瓷器口沿做扣邊的裝飾技法。
2.這種裝飾技法地域分布較廣,從北方的定窯到南方的越窯、建窯均有發(fā)現(xiàn)。
3.從出土的地點來推斷,不管是法門寺地宮,還是浙江臨安水邱氏墓(水邱氏是為吳越國國王錢繆的母親),能用上這類“鑲邊”瓷器的人,非富即貴。
大英博物館所藏的這件越窯銀口碗,也能從紋飾、釉色品質(zhì)推斷出這件碗的主人并非普通人。
高品質(zhì)的越窯器物的確曾經(jīng)常以金或銀鑲嵌口沿,被作為吳越國的禮品和貢品贈與周邊政權(quán)。
碗心刻有雙龍戲珠紋
五代越窯青釉鑲銀口碗 | 大英博物館藏
那么「白覆輪」技法的出現(xiàn),很有可能就是「金屬扣邊」的平價替代版,是宋代窯工們對權(quán)貴的審美喜好、消費行為的一種模仿與追捧。
宋代 白覆輪碗 | 英國巴斯東亞藝術(shù)館
3. 「鑲邊」,從漆器到瓷器
其實呢,用金屬來給碗口鑲邊的思路也并不是瓷器工匠們的原創(chuàng)發(fā)明。
這種裝飾方法又可稱為“釦”,早在戰(zhàn)國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秦漢時期常見于漆器。
西漢晚期·銀釦貼金薄云虡紋漆奩
(江蘇邗江縣楊廟鄉(xiāng)昌頡村漢墓出土)
漢代?;韬钅钩鐾恋拇罅科崞髦?,也可見到這種用銀來做鑲邊裝飾的器物。
比如這件黑漆碗,底部用隸書寫著“緒銀十枝”幾個字。根據(jù)歷史學(xué)者王金中的解釋:緒,本來是指絲的頭,比喻事情的開端?!熬w”字如果與“銀”字相連,就應(yīng)理解為器物一端上的白銀裝飾。
所以這件漆碗,很有可能便是銀扣黑漆碗。
漢代銀扣黑漆碗 | ?;韬钅钩鐾?br>
海昏侯的生活過得有多奢侈,想必大家也是知道的,能在他的墓葬中發(fā)現(xiàn)此種裝飾風(fēng)格的器物,可見在當(dāng)時的達(dá)官貴人圈中,金銀釦漆器也是頗為流行的。
這大概也是為什么當(dāng)工匠們將這種裝飾思路借鑒到瓷器上時,如此創(chuàng)意必定也是要“黑底白字”地強調(diào)出來。
來看看法門寺地宮出土“衣物賬碑”上,就明明白白地寫著:“瓷秘色椀七口內(nèi)二口銀稜”。
法門寺地宮出土“衣物賬碑”拓片局部
圖源:丁雨《一物|君子好色——從法門寺秘色瓷碗釉色與裝飾說起》
唐代鎏金銀棱平脫雀鳥團花紋秘色瓷碗
陜西扶風(fēng)縣法門寺地宮出土
“緒銀十枝”,“二口銀稜”,看來王侯將相們的消費心理也沒有我們想的這么淡定,用了金銀包邊,那是一定要cue出來,子子孫孫永記之。
這種用金銀來鑲邊器物就約等于高級、高貴的審美也一直延續(xù)到了元明清。
我們之前寫過的,在乾清宮被發(fā)現(xiàn)的乾隆私藏:元代的霽青釉杯盤,杯子的口沿、盤子的口沿就都做了「銀扣」的裝飾。
元 霽青釉杯盤 | 臺北故宮藏
一般我們講「白覆輪」的時候,總會提到通過這黑白的對比,是如何體現(xiàn)宋式的極簡美學(xué)。
但會不會很有可能「白覆輪」一開始出現(xiàn)的目的,是對權(quán)貴豪奢消費的一種模仿,卻沒有想到在尋找金銀鑲邊的平替之路上,意外探索出了這種超前的、偉大的極簡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