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電影《搭錯車》上映,讓無數觀眾感動落淚。
電影講述了一位退伍老兵“啞叔,靠撿破爛撫養(yǎng)棄嬰,將她培養(yǎng)成才的故事。
主題曲《酒干倘賣無》更是火遍大街小巷。
“假如你不曾養(yǎng)育我,給我溫暖的生活;假如你不曾呵護我,我的命運將會是什么?”
對于武漢一個特殊的“三口之家”來說,這不僅是電影情節(jié),更是真實的經歷。
一家三口,毫無血緣關系。
2個女兒是養(yǎng)父先后在菜市場撿回來的。
養(yǎng)父一生未婚,靠擺攤將她們撫養(yǎng)成人。
直到20多年后,老人的事跡經媒體曝光,才被眾人知曉。
老人也因善舉,被評為“淮陽好人”。
他就是楊申林,一生貧苦,卻堅持收養(yǎng)2名棄嬰,給了她們如山般的父愛。
1950年,楊申林出生在河南淮陽大連鄉(xiāng)楊吉屯村。
特殊的年代,生活艱辛,可想而知。
楊申林3歲那年,母親不幸因病去世,父親一人無力維系家庭,只能將剛出生不久的小弟過繼給別人,帶著他和大哥生活。
父子三人蝸居在一間茅草屋內,三餐不濟。
盡管楊申林為人老實忠厚,卻因為家貧,一直到30多歲都沒有娶親,成了名副其實的“老光棍”。
1984年,34歲的楊申林獨自一人,前往武漢謀生。
鄉(xiāng)下人一沒手藝,二沒文化,只能靠著走街串巷,賣蔬菜、土特產為生。
當時楊申林租住在青山區(qū)工人村街1街,每月幾十元房租,對他來說也是一筆不少的開支。
靠著吃苦耐勞,省吃儉用,幾年后楊申林終于攢夠錢在市場盤了一個固定攤位,不用再打“游擊”了。
楊申林本想著干上幾年,攢夠錢就可以回鄉(xiāng)下討個老婆,過上“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生活。
沒想到老婆沒討到,他反而成了“未婚爸爸”。
1992年5月的清晨,楊申林照常來到工人村5街的菜場出攤,突然發(fā)現垃圾堆旁躺著一名嬰兒。
當時周圍沒有多少人,楊申林左顧右盼,沒有等來孩子的父母。
他抱起孩子,發(fā)現一張紙條,寫著孩子的出生日期:1992年4月18日。
這是一個剛滿月就被父母拋棄的女嬰。
正當楊申林在心里埋怨誰家父母如此狠心時,懷里的嬰兒突然沖著他笑了。
這一笑,瞬間融化了楊申林的心。
顧不上出攤,他將嬰兒放上板車,急匆匆往家趕,路上還不忘去商店買一袋奶粉。
當時,一袋奶粉十幾塊錢,對一天只能掙二三十塊錢的楊申林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在房東老太太的幫助下,楊申林學會了給孩子沖奶粉、喂尿布,很快就得心應手。
有了女兒后,白天楊申林出攤,善良的房東老太太主動幫他帶孩子。
不知是機緣巧合,還是老天看中了楊申林的善良,3年后,他邂逅了第二個女兒。
那是1995年4月中午,菜場人來人往,忽然間人群向著垃圾堆聚集。
又有一名女嬰被丟棄在菜場的垃圾堆旁。
孩子身上同樣有一張紙條:1994年9月18日。
7個月大的孩子,餓得皮包骨頭,宛如一只受驚的小獸,恐懼地看著周圍的陌生人。
當時有很多人想抱她,結果孩子立馬嚇得嗷嗷大哭。
楊申林也向孩子伸出手,沒想到她不僅沒哭,反而主動撲到楊申林懷里,甜甜地笑了一下。
在楊申林看來,一定是特別的緣分,讓他在同一個地方撿到兩個女兒,而且女兒的生日都是18日。
楊申林給女兒起名“大美”和“小美”。(化名)
大美和小美的到來,給楊申林貧苦的生活,增添了無限的樂趣。
每天早上,楊申林將女兒放到板車上,車把掛著尿布、奶瓶和熱水瓶。
一路上,兩個女兒嘰嘰喳喳地叫著“爸爸”,引來路人注目。
到了菜場,楊申林出攤,兩個女兒在一旁玩耍,不哭不鬧,很是乖巧懂事。
憑楊申林一個人擺攤,養(yǎng)活兩個女兒并不容易。
單是奶粉錢,就幾乎耗光了楊申林的所有收入。
兩個女兒三天就能喝光一袋奶粉,即便如此,楊申林心疼她們瘦弱,一直讓她們喝到5歲。
后來,他實在無力支付攤位費,繼續(xù)走街串巷,也毫無怨言。
“聽到女兒們叫我爸爸,我的心都融化了,就感覺有使不完的勁兒?!?/span>
老家大哥曾多次勸說他成家,都被楊申林拒絕了,他怕成家后,兩個女兒會受到虧待。
女兒的到來,讓楊申林的內心有了寄托。
當然,也帶來了無數的難關。
兩個女兒在父愛的沐浴下,健康地長大了。
可是楊申林卻遇到一個大難題。
大美到了上學前班的年紀,因為沒有戶口只能上私立學校,以楊申林的收入,根本無法支付女兒的學費。
走投無路之下,他跑去一家私人學校,找到校長說了孩子的情況,沒想到校長二話沒說,讓大美免費入學。
兩年后,學校解散,大美轉入武鋼二小,同樣沒收學費。
幾年后,小美也和姐姐一樣,免費入學。
好心人的幫助,讓楊申林心生感激,他時常教導兩個女兒,長大后要做一個善良正直的人。
兩個女兒在父親的熏陶下,早早懂事起來,學習也從不用父親操心。
尤其是大女兒大美,更是體會到父親的不容易。
大美上二年級時,就發(fā)現自己家與旁人不同。
她沒想到一向慈愛的父親竟是她的養(yǎng)父,就連妹妹,也并非親生。
得知身世后,兩個女兒反而更加感激養(yǎng)父的辛勤付出。
時隔多年,大美依舊記得讀三年級時的一個夜晚。
炎炎夏日,她和妹妹與父親住在大通間,沒有空調,半夜時常被熱醒。
凌晨兩點,大美發(fā)現父親的床鋪空了。
趁著夜色,她看到父親正忙著卸一車西瓜。
夏季,西瓜是“搶手貨”,楊申林要半夜搶著去離家兩三公里外的市場去進貨。
回程要經過一個陡坡,拉著一車西瓜上坡極為吃力,稍有不慎,就會“人仰車翻”。
回到出租房,因為房門狹小,車子進不來,楊申林只能將西瓜一個接一個抱到出租房內。
夜深人靜,大美看到父親不時用毛巾擦汗,腳步輕輕地,生怕吵到她和妹妹。
看著父親的背影,大美淚如雨下。
她和妹妹知道,唯有好好學習,才能報答養(yǎng)父的養(yǎng)育之恩。
可是,戶口卻再次成了阻礙。
多年來,楊申林一直想給兩個女兒在武漢落戶,可是因為材料不全,沒有落實。
戶口沒解決,大美無法參加高考,以她的成績,考個二本沒有問題。
就在楊申林一籌莫展之際,大美主動站出來:
“爸爸,我不讀書了,我去打工,就能照顧你和妹妹了。”
女兒的懂事,讓楊申林五味雜陳。
很快,同樣的經歷發(fā)生在小美身上。
小美腦子聰明,學習用功,成績一向名列前茅,初中畢業(yè)后考入武漢重點高中-49中。
因為沒有戶口,無法入學。
最后,楊申林只能帶著兩個女兒回到老家河南淮陽上戶口,小美也轉到老家縣城的高中。
楊申林回老家照顧小美,大美則留在武漢打工,將掙來的錢全部寄給養(yǎng)父和妹妹。
3年寒窗苦讀,小美考上武漢一所大學,楊申林也重回武漢,繼續(xù)靠擺攤為生。
可是,小美的學費再次成了難題。
大學第一年,小美要交7500元學費,可是楊申林只拿得出一兩千元。
大美得知后,二話沒說,將省吃儉用攢下的錢,全給了妹妹,外加學校補助,小美這才順利入學。
開學那天,大美送小美報到,對她千叮嚀、萬囑咐,一定要好好學習。
兩個姐妹,在父親的熏陶下,不是親生,卻勝似親生。
大美曾經與大學失之交臂,將所有的希望,全放在妹妹身上。
她自己一分錢恨不得掰成兩半花,卻“大手筆”給妹妹買了手機和電腦。
楊申林始終覺得對大女兒有虧欠,大美卻說:
“妹妹更不容易,我讀高中在武漢,她卻在縣城,條件那么差,吃了很多苦?!?/span>
小美讀了大學后,楊申林卻再次遭遇生活的難關。
因為創(chuàng)城,他不能再擺攤,只能把板車賣掉,找了一份幫人看攤子的工作。
每天早上5點出攤,干到晚上六七點才下班,掙得的收入,也僅僅夠維持生活。
好在小美靠著勤工儉學,很少問家里要錢。
當時大美在漢口賣手機,還交了男朋友,在外面租房住。
但是大美時常叮囑小美,放假回家一定好好照顧爸爸。
每逢小美放寒暑假,楊申林回到家,總能吃到小美做的可口的飯菜,心里滿足而幸福。
即使在平常,小美也每隔兩三個星期回一次家,幫爸爸洗衣服、打掃衛(wèi)生。
大美也隔三差五,給父親買來營養(yǎng)品和換季的新衣服、鞋子。
楊申林總是讓大美少花錢,大美說:“爸爸,這是我的心意?!?/span>
女兒的噓寒問暖,讓這位老人暖意融融。
直到2015年,一家人的事跡經過媒體報道,才被眾人知曉。
楊申林的慈愛與善良,感動了無數網友。
有人說,楊申林讓她想到自己的爸爸,父愛如山。
很多好心人紛紛伸出援手,幫助這位善良的父親。
當時正值工人村拆遷,就在楊申林不知道在何處落腳時,街道主動幫他解決了住宿,還送去米面等生活用品。
楊申林老家的房子年久失修,村里特地為他建起2間瓦房,還為他辦了低保。
面對采訪,楊申林從來沒有說過自己的辛苦,反而感激上天讓他遇到兩個女兒,感恩眾人的善意。
他說:“不管如何顛沛流離,有女兒的地方,就是家?!?/span>
時至今日,網上已經沒有楊申林的最新報道,希望他能有一個健康、幸福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