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
點擊此處查看全部軍事圖片文種
范蠡與文種是越王勾踐的左右大夫,相當于現(xiàn)在總書記身邊的委員長和總理。
越王勾踐被吳廣逼上絕路之時,范蠡獻上計謀:忍辱負重裝孫子做苦力伺候吳王以博留條小命,到時候東山再起也不晚。這里有一個細節(jié),勾踐問范蠡,此去寄人籬下不說,且伴君如伴虎,小命根本沒保障,你看誰跟我去比較合適?范蠡說:我善周旋,文種善固守,我隨大王赴吳周旋應(yīng)變,文種在家堅政固國,大王覺得如何?
此時的勾踐來不及多想,也實在沒別的出路了,行,就這么整。
范蠡親自選送美女特工西施纏繞在吳王內(nèi)宮,令吳王心魂蕩漾,殺心漸退。勾踐帶上老婆與客串的“家臣”范蠡,臥薪嘗膽當起吳王下人,吳王在使喚身為一國之君的老冤家勾踐端屎端尿的同時身心得到了極大的愉悅,這種滿足感與成功感,是收復(fù)一個國家一塊疆土帶來的快感根本無法比擬的。
后面,勾踐結(jié)束了屈辱的奴隸生涯,與妻小、范蠡回國,此時越國經(jīng)文種苦苦經(jīng)營,國力不減反強,為收拾吳國打下了堅實的經(jīng)濟、軍事基礎(chǔ)。開搞,先計殺纏人的伍子胥,再搞,大隊人馬清洗了吳國。
再后來的事想必大家熟悉,范蠡在平靜中嗅到某種危機,對文種說:兄弟,勾踐這人是可以共患難而不能共富貴的;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撤吧。文種說:老子有功在那擺著呢,怕個雞巴!范蠡走了,文種被越王賜劍自殺。
二臣雖都被譽為名臣傳為佳話,但愚以為其實二者還有不小的差距,范蠡高出文種不止一個檔次。
范蠡更計謀。當初勾踐赴吳之前,與范蠡一問一答,文種也應(yīng)在場,那種關(guān)頭,勾踐必邀群臣共議國之存滅大事。而范蠡早有想法,去吳國危險系數(shù)遠大過留守,身為一等一政治家的范蠡不會不知,但他選擇隨王共赴,我覺得至少有兩個考慮,一是越危險越顯得忠誠,政治上撈得更多;二是不守在家里更能遠離是非以求自保。第一個好理解,第二個怎講?試想,越王此去吳國當保姆若干年,將總理一人留在家里獨鎮(zhèn)大業(yè),這豈是自己情愿,又豈非是能放心的事?萬一回來后你丫根基已固,把老子的江山社稷姓名都換了,老子還玩什么玩?更何況,唯一能鉗制文種的范蠡也走了。事實上,當勾踐返國文種屁顛屁顛一邊迎接一邊匯報建設(shè)成績的時候,勾踐雖表面不住點頭說辛苦了辛苦了不錯不錯,心里卻不住嘀咕:搞你媽個頭!若越國無我有你就行,那我回來干什么吃?
文種被殺,可以說從一開始便已被范蠡裝了進去。當然,以文種看問題的深度分析,當時當場他對范蠡沒準還心存感激,也許當他想到自己有生之年還能干幾年黨政軍一把抓的代理大王,還暗暗竊喜過。范蠡之智,智在既做了人情又保了自己,還說什么我擅周旋、文種擅經(jīng)營之類的馬屁話,讓文種更加飄飄然,想也沒想就通過了這個能玩死自己的方案。
文種也不仔細揣摩一下,范蠡能沒留下來治國的本事么?能去敵國高層內(nèi)部周旋于生死,有這種能力素質(zhì)還不能把自己那一畝三分地、幾個鳥人擺弄個順順溜溜?這能力范蠡是有的,并且綜合能力絕對在文種之上,這也是他玩了文種文種還挺感激他的原因。
范蠡更仗義。其實,坑文種一把并非范蠡故意,搞政治就是整人,不整人擬搞什么政治?任何一個政治家,在大風大浪血雨腥風的斗爭面前,自保都是首要,試想,自己的小命都保不住,你還施展個雞巴的才華。而他可貴就可貴在開國建業(yè)之后,言之鑿鑿勸文種趕緊拍屁股閃人保命。他可以不勸,勸了,就等于把自己架上去了——你他媽敢說大王人品不好忘恩負義?萬一揭發(fā)了你,你豈不要吃不了兜著走。他到最后能選擇“拉兄弟(文種)一把”,著實擔了風險,也經(jīng)過一個激烈的思想斗爭——當初,我坑了你(文種一直沒有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我救你一次也就扯平了,不管你認識到認識不到,起碼我良心過得去。
而文種再一次聰明反被聰明誤,自以為功高蓋世,越王喜歡我都來不及呢,又怎會加害我?文種被殺,在上一個選擇面前已經(jīng)注定,可惜最后一根救命稻草還是沒抓住。這就死得怪不著他人了,他既不了解自己幾斤幾兩,也沒看透自己伺候多年的勾踐居心,連好友范蠡的勸告也沒參透。他的死,死得一點不冤。
有那么點意思吧?
范蠡搖搖頭走了,下海經(jīng)商,據(jù)說走時還攜帶了一位小蜜。若干年后,范蠡成了一個大富翁,叫做陶朱公。 世人對其的贊譽我基本認同:“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朱公常在暖春三月與小蜜泛舟西湖,那個小蜜的名字比他的名字似乎知名度更高:西施。
附:
越王勾踐整頓內(nèi)政,努力生產(chǎn),使國力漸漸強盛起來,他就和范蠡、文種兩個大臣經(jīng)常商議怎樣討伐吳國的事。
這時候,吳王夫差因為當上了霸主,驕傲起來,一味貪圖享樂。文種勸說勾踐向吳王進貢美女。越王勾踐派人專門物色最美的女子。結(jié)果在苧羅山(在今浙江諸暨南)上找到一個美人,名叫西施。勾踐就派范蠡把西施獻給夫差。
夫差一見西施,果然容貌出眾,把她當作下凡的仙女,寵愛得不得了。
有一回,越國派文種去跟吳王說:越國年成不好,鬧了饑荒,向吳國借一萬石糧,過了年歸還。夫差看在西施的面上,當然答應(yīng)了。
轉(zhuǎn)過年來,越國年成豐收。文種把一萬石糧親自送還吳國。
夫差見越國十分守信用,更加高興。他把越國的糧食拿來一看,粒粒飽滿,就對伯嚭說:“越國的糧食顆粒比我們大,就把這一萬石賣給老百姓做種子吧。”
伯嚭把這些糧食分給農(nóng)民,命令大家去種。到了春天,種子下去了,等了十幾天,還沒有抽芽。大家想,好種子也許出得慢一點,就耐心地等著。沒想到,過不了幾天,那撒下去的種子全爛了,他們想再撒自己的種子,已經(jīng)誤了下種的時候。
這一年,吳國鬧了大饑荒,吳國的百姓全恨夫差。他們哪里想到,這是文種的計策。那還給吳國的一萬石糧,原來是經(jīng)過蒸熟了又曬干的糧食,怎么還能抽芽呢?
勾踐聽到吳國鬧饑荒,就想趁機會發(fā)兵。
文種說:“還早著呢。一來,吳國剛鬧荒,國內(nèi)并不空虛;
二來,還有個伍子胥在,不好辦?!?div style="height:15px;">
公元前484年,吳王夫差要去打齊國。伍子胥急忙去見夫差,說:“我聽說勾踐臥薪嘗膽,跟百姓同甘共苦,看樣子一定要想報吳國的仇。不除掉他,總是個后患。希望大王先去滅了越國?!?div style="height:15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