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博物館地宮藏瓷精品錄續(xù)河北省博藏瓷
曲陽定窯窯址和定州博物館北宋塔基出土歷代藝術(shù)精品展覽。其中,定窯瓷占90%以上。特編輯此
此塔地宮所出定窯白瓷的釉質(zhì)潔白如新,比我們常見的定窯傳世或出土的白定器物的白度要高很多。估計是窯場專門為寺廟特制的供奉用器,其品質(zhì)超乎尋常。
過去曾經(jīng)看到過很多館藏的定瓷,在腦子里已經(jīng)形成了固有的印象。但是,這次在定州博物館和河北省博看到的塔基地宮藏瓷,把以往對定瓷的印象全部刷新了,可以用震撼二字來形容,絕不為過。
白釉貼佛像雙耳爐 北宋 1969年定州靜志寺塔基出土高5.9厘米 口徑9.0厘米侈口,鼓腹,圈足??谕獍矊ΨQ的環(huán)形耳,耳根部貼模印佛像紋飾。肩部貼飾十六尊佛像,共18尊佛像。胎體堅致細膩,釉色白中泛青。是北宋定瓷中少見的精品。
白釉“官”字款刻花蓮瓣紋碗 五代-北宋早期
1. 白釉葵口劃花盤 北宋
2. 白釉龜 北宋
此龜腹部劃十字花紋,應(yīng)該與茶臼配套使用,為碾茶的實用器。
河北省博的研究員穆青先生編著的《定瓷藝術(shù)》中沒有說明白釉龜?shù)挠猛?。因為白釉龜出土?xí)r可能沒有與其相配套的白釉茶臼放在一起,因此它們的依存關(guān)系被忽略了。我們從白釉龜?shù)脑煨秃透共康募y飾可以看到與白釉茶臼的器形與紋飾有異曲同工之妙。在白釉茶臼中放上茶葉,用手執(zhí)白釉龜可以將臼中茶葉碾碎,而不會傷及白釉龜和茶臼(附翻拍的白釉茶臼和白釉龜腹部紋飾的照片)。
在此與穆青先生商榷:可否把白釉龜也歸納到茶具中去,把它列為極具藝術(shù)價值的實用器可能更有意義。
白釉菱花口高足盤 五代-北宋早期
白釉刻花蓮瓣紋銀蓋長頸瓶 北宋
白釉花口盞托 五代-北宋早期
看來五代晚期至北宋早期已經(jīng)出現(xiàn)覆燒芒口器之論并非虛言.此器可謂又一實證!!!
白釉五獸足熏爐 北宋
白釉法螺 北宋
此螺不僅藝術(shù)造詣高超,而且具有實用價值。據(jù)穆青先生介紹,此螺是可以吹響的,而且聲音非常響亮。
白釉劃花朵云紋瓶 北宋
地宮出土的瓷器中有兩件青瓷,標(biāo)注年代為北宋,無窯口。
但是,有人認定這兩件青瓷是五代耀州窯產(chǎn)品,而且精美絕倫。
1 耀州窯青釉長頸瓶 五代
2 耀州窯青釉外刻蓮瓣紋內(nèi)飾龜紋碗 五代
地宮出土的定瓷中還有其它釉色的產(chǎn)品,例如:定窯黃褐釉鸚鵡壺 北宋此黃褐釉品種與綠釉品種在某些書籍著錄中被定義為遼瓷,實際是北宋定窯產(chǎn)品(定窯遺址有北宋地層標(biāo)本可以證實)。
1 定窯黃褐釉波浪紋蓋罐 北宋 定州靜志寺地宮出土
2 定窯綠釉波浪紋凈瓶 北宋 定州靜志寺地宮出土
3 定窯黃綠釉玄紋膽式瓶 北宋 定州靜志寺地宮出土
1 定窯白釉褐彩四人抬轎 北宋
2 定窯醬釉碗 北宋
定窯白釉刻花牡丹紋龍首壺 北宋
1 白釉竹節(jié)蓋盒 北宋
2 白釉花口缽 五代至北宋
3 白釉柳斗缽 北宋
白釉葵口印花盞 北宋
白釉劃花雙魚紋碗 北宋
1 白釉唇口玉璧底碗 唐代
2 白釉唇口碗 五代
白釉葵口“新官”款碗 五代-北宋初
定州博物館藏北宋靜志寺塔基出土定瓷精品照片已陸續(xù)上完。由于展柜的照明問題,瓷枕部分展柜光線太暗,取景時曝光不足,又沒有帶三角架,清晰度極差,無法讓大家看到全部展品,非常遺憾.
定州靜志寺塔基出土的精品定瓷可能還有一部分已從定博調(diào)展到河北省博,其中最為精彩的是一尊白釉刻花蓮瓣紋龍首大凈瓶,通高60.9厘米(見下圖,翻拍自穆青先生編著的《定瓷藝術(shù)》)??上н@次參觀省博時也沒有見到此大凈瓶。但是,河北省博還是為我們展示了幾件定瓷和邢瓷的精品,數(shù)量雖然不多,但足見所展定窯和邢窯的白瓷燒造水平絕非尋常所見的器物。
河北省博藏瓷精品待續(xù)。
續(xù)貼:河北省博藏瓷
河北省博藏瓷中的定瓷,有一部分就是定州靜志寺塔基出土的白瓷精品。另外,還有部分邢窯白瓷佳作和磁州窯精品。
1997年河北曲陽澗瓷村一座晚唐至五代的墓葬出土一批完整定窯白瓷,共30多件。其中的白釉鳳首壺為定瓷中前所未見的孤品。
1 定窯白釉塔式蓋罐 晚唐-五代
2 定窯白釉鳳首壺 晚唐-五代
這次出土的定瓷中有一對白釉塔式罐。塔式罐在唐、五代時期比較常見,一般為唐三彩或彩陶器。耀州窯曾經(jīng)出土一件黑釉塔式罐,精妙絕倫,被定為一級文物。澗瓷村出土的塔式罐器形獨特,而且成雙成對,兩件一模一樣,通高39厘米,胎釉與鳳首壺完全一致,乃世所罕見的珍品。
白釉塔式罐 晚唐-五代
白釉塔式罐底足部分與鳳首壺不同(見細圖)。
省博這件白釉刻花蓮瓣紋長頸瓶是1969年出土于定州凈眾院塔基地宮。與定博帶銀蓋的長頸瓶是一對。
白釉刻花蓮瓣紋長頸瓶 北宋
省博藏白釉竹節(jié)矮蓋盒是在定州靜志寺塔基地宮出土的。定博藏白釉竹節(jié)高蓋盒是凈眾院塔基地宮出土的。兩個蓋盒除了高矮的區(qū)別,其胎釉和制作工藝基本相同,是定瓷中少見的精品。
白釉竹節(jié)矮蓋盒 北宋
河北省博藏邢窯白釉雙魚穿帶瓶 唐代
邢窯白釉牽象俑 唐代
邢窯白釉獅 唐代
邢窯三彩兔形脈枕 唐代
河北省博藏青瓷蓮花樽 北朝
河北省博藏青瓷雙龍樽 隋-唐
河北省博藏磁州窯劃花白地黑花連年有魚折沿盆 金代
河北省博磁州窯白地黑花繪童子釣魚腰圓枕 金代
河北省博藏磁州窯彩繪虎形枕 金代
河北省博藏井陘窯白釉劃、印花加黑彩如意形枕 宋-金代
另據(jù)文物出版社出版,陜西省考古研究所編著的《五代黃堡窯址》一書中記載:五代黃堡窯遺址發(fā)掘探訪中出土的青瓷盞、長頸瓶標(biāo)本照片(見下圖)。
發(fā)河北省博拍的最后一張照片:井陘窯鴛鴦戲水盤?!端芜|金紀(jì)年瓷器》第12頁記述此盤模為:井陘窯鴛鴦戲水紋盤模 直徑19.2CM 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款 井陘河?xùn)|坡村窯址出土(見圖1).
從照片中看此盤模工藝精湛,與定窯的制作水平不相上下。由此可見井陘窯作為定窯系的一個重要窯口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此盤模與曲陽澗瓷村(宋、金時稱:龍泉鎮(zhèn),后又改稱:南北鎮(zhèn),現(xiàn)在稱:澗瓷村。)金代的碗模有如此之多的相似之處令人不解(見圖2.)。不僅器形相似、瓷胎相似、連花紋也相似,好象出自一人之手(龍泉鎮(zhèn)李四郎之手)。當(dāng)然,僅憑照片無法將兩個窯口的盤、碗模對比清楚,只是有此感覺而已。供參考。
上一件定窯白釉外劃蓮瓣紋深腹碗殘片(見下圖)。此碗為芒口覆燒,從胎釉、器形、修足看是宋末至金代的產(chǎn)品。此時覆燒工藝已經(jīng)非常成熟,定瓷的產(chǎn)量大大提高。這件標(biāo)本是保定市城建工地古代城市遺址地層出土的殘瓷。此碗從修足看與長頸瓶的圈足工藝十分相似(碗是覆燒的圈足沒有粘砂子,長頸瓶是圈足墊砂正燒的,當(dāng)時的裝燒工藝就是如此),應(yīng)視為同時期的產(chǎn)品。而且長頸瓶的器形也與北宋早期的不同,更接近金代的產(chǎn)品特征(金耀州、金鈞都有類似的器形)。此長頸瓶帶蓋,是比較少見的,又如此完整,非常難得。
定窯白釉外劃蓮瓣紋深腹碗殘片標(biāo)本
穆青先生主編的《定瓷藝術(shù)》91頁:北宋白釉小壺 見下圖
1969年定縣凈眾院塔基地宮出土 現(xiàn)藏定州博物館
此壺沒有在定博展出,所以這次參觀地宮時沒有拍到實物照片(下圖是從書上翻拍的)。從照片看小壺品相完好,帶蓋。但是,從器形(壺流的變化)、釉質(zhì)等方面看比網(wǎng)友老耀的小壺(見上圖)要略差一些。老耀小壺的器形風(fēng)格和釉質(zhì)更接近五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