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中國瓷器種類門派繁多,只增不減。
造假技術(shù)也是跟隨潮流,旁道深多。
這個時候廣大瓷器愛好者們就要擦亮雙眼,正與仿,真與假,影響我們辨別的因素太多。
但萬變不離其宗,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如何透過釉看到瓷器的真假。
以下幾組實物圖片更能讓大家充分理解釉面與釉光的差異所在。
釉是覆蓋在陶瓷制品表面的無色或有色的玻璃質(zhì)薄層。
各家名窯瓷器的典型特征都體現(xiàn)其釉上,釉的作用不單單在于美化器物、便于拭洗、不被塵土腥穢侵蝕,更重要的是為了這件器物能夠燒制成功。這是因為釉層能增加器物的機械強度、熱穩(wěn)定性和電介強度,所以新舊陶瓷在釉光上就有非常明顯的差異。
古時候由于受到原材料的限制,初步形成的胎面質(zhì)地粗糙且凹凸不平,但工匠們?yōu)榱耸蛊魑锬軌虺晒χ瞥觯谑且槐閮杀槿榈膾煊?,百十遍掛釉都是常見的?/p>
通常是等一遍干透再上一遍,這不僅為了修正胚胎,外形美觀,還降低其吸水率,有利于成功制出,一舉多得。
照相機拍攝遠不如親眼所見,端看上圖中器物釉光自然內(nèi)斂,釉面肥潤,年份越久越是厚潤沉舊。但圖中呈現(xiàn)的光澤感與質(zhì)感,其實只及實物一半。
而新仿之物急于求成,雖在顏色上盡量靠近歷史,但是胎質(zhì)過于細膩,造成掛釉輕薄。加上新鮮出爐,釉面新亮,釉光生硬刺眼。這種光澤既漂浮又散亂的光,稱為“浮光”??瓷先ゾ脱劬秃懿皇娣?,內(nèi)行人稱其“火氣重”,又稱之為“賊光”。
此件釉面新亮,有的底部會涂抹黃泥以做舊。
此件胎質(zhì)新嫩、做舊。
有一部分出土或出水的古陶瓷,由于保存環(huán)境的原因,其釉光或多或少受到腐蝕,有的甚至被腐蝕殆盡,看起來基本沒有什么光澤,這種現(xiàn)象叫做“失釉”。
此件釉面有自然腐蝕痕跡。
有些釉面故意做舊會與其他釉面脫節(jié),非常不自然。還有的故意對釉面進行人為腐蝕,且痕跡過于夸張。
此件釉面腐蝕痕跡明顯且失亮。
真真假假假作真,雖然只通過釉面并不能完全確定一件瓷器是真是假,但是如果連釉面都不能入目,一定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