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時期各類的藝術品都十分完美,雖然雍正一朝時間并不長,不像康熙、乾隆都執(zhí)政了六十年,他們留下的寶貝自然眾多。
但是雍正短短十三年的歷史卻留下的瑰寶更加驚心動魄,讓我們享用不盡。他的彩瓷包括琺瑯彩、粉彩、洋彩、斗彩、單色釉都能是中國瓷器藝術品的巔峰之作,問題是,能夠代表中國人的內(nèi)心精神的青花也能做到如此的完美和灑脫。
拍了4600萬港元的【清雍正青花折枝花果紋如意耳扁壺】,看來有人喜歡雍正的青花!
這不是工藝問題,工匠技藝的發(fā)揮,完全是對藝術品鑒賞力的問題了,他的獨到的藝術鑒賞力,才讓我們今天津津樂道,贊嘆不已。
談青花必須談元青花、明青花、康熙青花,下一步還要談乾隆青花,有些藏家視青花為藝術品的靈魂,只有青花才能代表中華文化,雖然固執(zhí),但是對青花的熱愛,至今青花還是受到一大批藏家的擁戴。
青花到底可以表現(xiàn)何種的文化精神,水墨畫的流淌,還是宣紙上的渲染,青花瓷器代表著藍天白云,如玉的瓷白,才能看到青花的湛藍,悠悠白云,才能襯托出藍天的透徹。
拍了三千多萬人民幣的拍品【清雍正青花折枝花果紋大尊 】看來雍正青花是個重點,價值高傲,人人喜歡,青花、青花釉里紅、青花彩瓷,青花可以做到百花齊放,也能做到推陳出新。
你看青花釩紅獲得追棒,青花釉里紅獲得追棒,雍正青花瓷總是獨占鰲頭,還是他的藝術可以滿足我們所有人!
哪件是我心目中的雍正青花藝術品,我選擇了這件拍了三千萬港元的【清雍正青花海水龍紋長頸盤口瓶】,為什么?因為我們也有相似的收藏,因為可以自由的把玩,才可以看到他的活靈活現(xiàn)。
佳士得拍品
再一個就夸夸英國北部一個小鎮(zhèn)拍賣的【雍正青花龍紋膽瓶】,估價2-3萬英鎊,卻以260萬英鎊落錘,加上傭金,拍賣價格在三千萬元人民幣以上,他好在哪里?只能慢慢細說雍正青花瓷器。拍賣了三千多萬的雍正青花龍紋花卉膽瓶,胎似乎看上去沒有達到雍正的精細,也許圖片有誤差!
一、為什么雍正青花做到如此完美,它的美在哪里?又有什么獨到之處哪?雍正的官窯瓷器歷來被世人推崇,由于雍正皇帝自身的藝術修養(yǎng),對于瓷器的生產(chǎn)寄托了太多的文人情懷,所以雍正瓷器形成了一個非常獨特的審美趨勢,那就是“恬淡高雅”。雍正皇帝的青花雖然沒有康熙時期的翠毛藍和墨分五色的特點,但卻有自己的鮮明特點。早期的青花與康熙時期還有點相似,中期以后,一改康熙青花的率意和追求神韻,以嚴謹精細見長,紋飾線條柔和纖細,蟲鳥花卉工整規(guī)矩。 雍正時期青花的瓷器的還一大成就就是仿古,仿永宣時期和成化時期的青花瓷器。永宣青花使用的是蘇麻離青,發(fā)色如藍寶石般渾厚艷麗,而雍正時期所用的為浙料,發(fā)色雅麗,藍中帶紫。為了表現(xiàn)永宣青花的特點,就得使用點染之法,控制青料聚集,達到濃厚的目的。仿成化青花應該是更為得心應手的,在某些方面,成化和雍正的品味有交合之處,即清淡典雅,簡潔秀麗。 秀麗到另一個極致,雍正鎏金香薰,雍正青花鎏金少之又少,鎏金一定是極品!雍正時期的青花瓷,無論造型和裝飾,都可以用一個“秀”字來概括,與康熙青花挺拔、遒勁的風格迥然不同,而是代之以柔媚、俊秀的風格。青花瓷在雍正時期盡管不是官窯的主流產(chǎn)品,但其質(zhì)量之精美,花色品種之豐富,藝術水準之高超,都是清代其他各朝所無法比擬的。雍正青花在造型上既有繼承也有發(fā)展,結構精巧,器型圓柔纖麗,修長俊秀,陳設與實用保持完美的結合,形成高雅而樸實的藝術風格。(1)雍正青花善于博采眾長,無論是仿古銅器式樣,還是對于自然界的花果形態(tài),如瓜、石榴、海棠花等,不是單純機械的模仿,而是以簡潔、洗練的手法來增強其清秀的表現(xiàn)力。 雍正—朝在位雖然只有短短的13年,但是陶瓷手工業(yè)的發(fā)展卻在康熙的基礎上有了明顯的提高。(2)圖案規(guī)整秀麗,工藝精益求精,制瓷技術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水平。雍正瓷器歷史雖短,但燒制的數(shù)量相當客觀,其突出的特點:瓷質(zhì)瑩潔,工藝精湛,器型秀美,典雅高貴,種類繁多,釉色齊全。(1)在工藝上,雍正青花瓷的成就極高,講究精工細琢,露胎處潔白細潤,沒有窯紅出現(xiàn),整個器物看上去很柔和。由于當時工藝水平極高,后代作偽者很難仿制出與其媲美的青花瓷,因此只要仔細觀察青花的做工是否精細,就能辨別其真?zhèn)巍?/span>(2)在色澤上,雍正青花瓷色調(diào)淺淡,由于呈色不穩(wěn)定,青花有暈散現(xiàn)象,而偽造的青花瓷往往通體一色,沒有濃淡層次的變化和暈散現(xiàn)象。(3)在紋飾上,雍正青花瓷線條纖細而圓柔,紋飾內(nèi)容主要有折枝花果、纏枝花卉、八仙、雙喜字圖案等。人物畫有麒麟送子、福壽三星等并以男性為多,琴棋書畫則以女性居多。藝庫藏品,如此高雅的青花發(fā)色,即嚴謹又規(guī)矩,看到了雍正帝對藝術品制作的嚴苛!(4)在胎釉造型上,從雍正開始,青花瓷的胎體開始變薄,且厚薄均勻;胎質(zhì)潔白瑩潤,胎釉結合良好,釉汁滋潤,光澤度好。(5)雍正青花瓷的器型多繼承康熙時代的造型特點,新品種很少,另外,雍正時期的碗和盤都是大圈足,這是一個明顯的特點。雍正青花采用浙江省產(chǎn)的上等青料,加以精煉。從顏色上看可分兩種:一種是色澤幽靜勻潤,發(fā)色較康熙青花柔和淡雅,沒有太多的深淺濃淡的色階。也有少部分是仿明成化的淡描青花,或仿明嘉靖青花的藍中泛紫,淡描青花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一些小件器皿上,用筆纖細,淡雅宜人。另一種是青花發(fā)色濃重艷麗,色調(diào)深藍,釉中有小氣泡,釉面有橘皮紋,系仿明代永樂、宣德青花蘇泥勃青料風格。由于是用中國產(chǎn)料代替進口料加以描繪,只能采取人工濃色堆點的方法,來體現(xiàn)黑色斑點及暈散,比較而言,還是顯得死板一些,缺少永樂、宣德青花自然流淌、深入胎骨的效果。雍正朝的官窯青花,早期接近康熙時的瓷器,部分瓷器色調(diào)艷麗明快。中期具有本朝特點,青花色調(diào)灰暗,一部分仿宣德青花類瓷器有暈散,紋飾上有人工點出的小黑色斑點(永樂、宣德兩朝青花上的黑色斑點是自然形成的),沒有金屬光澤,也不沉入胎體。一部分仿嘉靖、萬歷的青花瓷深藍色艷,呈色穩(wěn)定。總體來看,清代雍正青花瓷器是最完美的,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構思別致,每件器皿都有多種式樣。小件器皿線條柔和含蓄、輕巧俊秀,追求實用與美觀的統(tǒng)一。大件琢器端莊典雅,講究線條變化,質(zhì)樸古拙,剛中帶柔,注重上下比例之間的協(xié)調(diào)、空間關系的適度、整體的統(tǒng)一,可以說厚重古拙與輕盈秀麗兼而有之,達到了“增一分則長,減一分則短”的程度。雍正官窯中期開始基本不再制作康熙時期的觀音尊、棒槌瓶、馬蹄尊、鳳尾尊等器物,瓷器足部處理也沒有前期常見的臺階痕、雙圈足,均為滾圓的“泥鰍背”,用手撫摸十分潤滑,俗稱“燈草根”。雍正暗刻龍紋青花膽瓶,藝庫藏品,雍正的瓷器藝術品就是這樣,高雅時,高雅無比!華麗時,華麗無比!雍正瓷器的造型與裝飾工藝,在仿古方面達到了空前的水平,體現(xiàn)了高超的制瓷技巧。景德鎮(zhèn)御窯廠受雍正皇帝的影響,仿燒前朝作品達到高潮,尤以仿燒宋代五大名窯的色釉及明代永樂、宣德、成化這三朝的青花最具水準。從仿燒的青花來看,有的不僅造型神似,尺寸大小一致,而且紋飾色彩描繪逼真,這是因為以宮中真品為摹本去仿燒,所以有時是真假難辨,達到了“仿古暗合,與真無二”的程度。仿永樂、宣德、成化作品,如一束蓮大盤、雞心碗、纏枝蓮碗、執(zhí)壺、天字罐、十六子小罐等,仿品制作規(guī)整,造型細巧,打磨精致。其中纏枝蓮大盤、一束蓮大盤是雍正時期仿得最多的,質(zhì)量超過永宣時期。雍正仿古紋飾,從大小器物上看,大件器物以仿永宣花卉為主。小件器物以仿成化、弘治花卉為主。從內(nèi)容上看,人物以仿嘉靖紋為主,動物以仿萬歷紋為主。盤敞口,淺弧壁,圈足,足內(nèi)書“大清雍正年制”楷書款識。胎質(zhì)堅質(zhì)細膩,施釉豐腴有橘皮質(zhì)感,釉色為微微泛青,仿永宣青花效果明顯。盤心繪“一束蓮”紋飾,蓮花、蓮蓬、茨菰、紅蓼和香蒲以緞帶束在一起,故名。此紋飾為永、宣兩位皇帝的摯愛,在當時宮廷中被廣泛使用。其紋飾內(nèi)在寓意充分展現(xiàn)出皇帝對官場風氣廉潔正氣的期待。盤內(nèi)外壁均繪纏枝四季花卉,紋飾精細,布局疏朗有致,畫意古樸。青花發(fā)色明艷蒼妍,個別地方著力點染,以模仿永宣青花“蘇麻離青”所形成之“鐵銹斑”效果。蓮花紋樣是瓷器上的常見紋飾,寓有品德高尚、高潔清廉之意,千百年來廣受人們贊譽,如宋周敦頤《愛蓮說》中有贊頌蓮花之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蓮花作為裝飾紋樣出現(xiàn)在瓷器上,最早是由于佛教文化在東漢時期的傳入而興起的。至明永樂、宣德時期,“一束蓮”圖案成為典型的瓷器裝飾紋樣,受到人們的推崇,之后明、清歷代官窯均有效仿,且尤以康、雍、乾為盛。此盤即為雍正御窯摹古佳作,在同類器物中亦為上佳者。雍正青花綬帶鳥紋大盤
雍正青花綬帶鳥紋的大盤有了永樂青花的韻味,在藝術追求方面雍正青花直追永宣青花,這盤子直徑將近60公分。從元代到明初,燒造了很多大盤子,甚至有直徑70多公分的,但都有一點兒變形。這個盤子非常周正,說明雍正解決了一個胎體的工藝問題。雍正青花的另一風格就是淡描,首先直追成化,雍正淡描青花顯然受萬歷鐵線描的影響。比如表現(xiàn)大面積顏色的時候,它不平涂,而是一道接一道地畫,形成平涂的概念。雍正則是為了雅,用很淡的色彩渲染一種藝術效果,形成一種風格。這種繪法在雍正青花中非常有特點,在官窯和民窯里都大量出現(xiàn)。 雍正青花紋飾風格高雅細膩,內(nèi)容以翎毛花卉為主,山水次之,人物較少。用筆精細纖柔,構圖清晰,色彩雅麗,層次分明,紋飾簡潔清晰,強調(diào)主題突出,圖案整體感強,規(guī)矩中富于變化。不少畫面配有詩句、印章,使中國傳統(tǒng)的書畫藝術完整地移植到瓷器紋飾中來。畫面疏朗,留白較多,既不同于康熙的恢宏大度,又不同于乾隆的縟麗繁華,以清新淡雅為特征。與康熙紋飾比較,雍正紋飾已經(jīng)發(fā)生很大變化,人物故事畫面減少,刀馬人則更為少見。雍正青花非常注重紋飾布局與造型的完美結合,能夠按照器物的形體,配以適當?shù)臉媹D。用筆精細纖柔,構圖疏朗、明快,紋飾簡潔清晰,強調(diào)主題突出。官窯青花以繪龍鳳及纏枝蓮花為代表,畫風工麗,花式一致。雍正青花的裝飾題材十分豐富,有植物花紋、動物紋、人物紋、吉祥圖案等,總體上看,雍正青花繪畫技術多樣化,紋飾中大量使用團花、皮球花、過枝花,非常新穎獨特。雍正黃地青花麒麟紋盤圖案整體感強,規(guī)矩中富于變化,達到很好的裝飾效果。雍正紋飾除傳統(tǒng)的纏枝蓮、云龍、龍鳳紋之外,多以優(yōu)雅嫻靜的花卉、花蝶、花鳥、花籃、博古、竹石、石榴、三果、八寶、八仙、梵文及各種吉祥紋樣為主題畫,即使是人物紋也多是四妃十六子、嬰戲圖等。在畫美女時,突出人物的修長、小腳,給人以弱不禁風的感覺。其中梵文裝飾,有時一器全用排列整齊的瘦體梵文布滿整個器面,為一大特點。官窯青花以繪龍鳳及纏枝蓮花為代表,畫風工麗,花式一致。雍正青花花草紋
這時的山石用'披麻皴'技法,形成一層層的苔點,所繪人物從康熙時的大人小景變成小人大景,人物只居于景中一角。總體看,雍正青花構圖疏朗,簡潔明快,人物面目潔秀,花卉則細膩纖巧,花卉紋飾內(nèi)容較為豐富,常見:牡丹,桃花,海棠,菊,三秋,九秋,水仙,天竺,蘭草,石榴,蓮池荷花,并蒂蓮,秋葵等。 此時青花紋飾的總風格是清秀雅致,常用的過枝花(從器外壁起畫,經(jīng)過口沿,延續(xù)到器內(nèi)壁,也叫過墻花)、過墻龍、八桃、蝠桃(取福壽意)等紋飾是這一時期開始或流行的。民窯青花不拘一格,運筆熟練,追求自然隨意的畫風,具有很強的民間風格。清雍正青花折枝花果紋如意耳扁壺
雍正時期制瓷之風非常嚴謹,認真,為后乾隆朝所不及。其主要原因:一些官窯瓷器的圖案、器型、品類必須經(jīng)過皇帝審定,御批方可奉命燒造。據(jù)清宮造辦處檔案記載,雍正皇帝本人曾多次規(guī)定瓷器的造型、花紋圖案,不僅要求燒成的瓷器各部分尺寸適度,而且重視氣勢和神韻,講究輪廓線的韻律美,對于要燒造的御用瓷器必須經(jīng)雍正皇帝審定,方可燒造。上有所好,下必趨之,為此,景德鎮(zhèn)御窯廠的督陶官年希堯、唐英根據(jù)旨意,集中了中國最優(yōu)秀的制瓷工匠,不惜工本,竭盡全力地燒制,以博取皇帝的歡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輝煌業(yè)績。雍正皇帝的審美情趣,對這時期瓷器的造型、繪畫藝術風格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我們對青花瓷器的認知是元代做的做好,蘇麻離青的蘇料起到了妙筆生輝的流淌,一個鬼谷子下山大罐,就讓我們佩服的只有點頭的份了。永樂宣德的青花依然有進口原料的優(yōu)勢,大氣磅礴也是名聲遠揚。以后的彩瓷,萬歷的五彩、成化的斗彩、康熙的素三彩、都有精彩之處,但如今還是超越不了青花的藝術感染力。青花獨到的柔美,我們的先人把他發(fā)揮到極點,至今我們無法超越。雍正能把彩瓷做到了極致,青花也能做到如此境界,還是雍正皇帝對藝術的感悟和深刻的理解,才使得簡單的繪畫產(chǎn)生如此出奇的效果。此雍正青花花鳥玉壺春瓶,匠意可溯明初御瓷,繪雙雀纏綣,雍正尤篤信祥瑞寓意及吉兆之說。如雍正十二年(1734),清宮內(nèi)務府檔案載供御節(jié)節(jié)雙喜大盌一對,或繪秀竹雙鵲,意為雙喜臨門、節(jié)節(jié)高升。青花始終貫穿了整個瓷器制造史中,今天也不例外。由于技術的干預和青化料的不同,各個時代都有著時代的特色。雍正青花瓷器能夠獨樹一幟,還是有幾個特點取得優(yōu)勢:(1)胎體:雍正青花瓷器胎體精細,潔白堅致,重量較輕,修胎一絲不茍看不見旋削痕,薄厚均勻。(2)釉面:光亮瑩潤,玻璃質(zhì)感強,純凈無瑕,白中微閃青花。(3)青料:采用我國浙江產(chǎn)的上等青料,加以精煉。雍正登上皇帝寶座時,他的修養(yǎng)與藝術造詣已經(jīng)非常高了。他首先對明朝瓷器了解得透徹至極,知道明朝瓷器中最重要的青花就是永宣青花,所以他一上來就直追永宣,要把本朝的青花仿得跟永宣一模一樣,雍正獲得了成功。相當一部分作品代表了永樂青花意境,甚至超出了永樂藝術境界。今天世界各大博物館里,還有一些被視為永宣的青花瓷器也許是雍正時期的佳品,不管是雍正還是永宣,都是我們民族的文化熠熠生輝!1、雍正制瓷工藝經(jīng)過精選,研粉,澄漿,拉坯,胎坯堅白細膩,成型規(guī)整,胎薄體輕,可與明成化相媲美。胎體精細,潔白堅致,重量較輕,修胎一絲不茍,看不見旋削痕,薄厚均勻。雍正官窯青花瓷器的瓷胎非常細潤,胎體輕薄,修胎規(guī)整,造型俊秀,在清代瓷器中是最突出的。2、其釉子光潤,仿永樂、成化時的瓷器釉面潔白,仿宣德時的瓷器呈橘皮釉面閃青(但這時的棕眼氣泡此宜德時的要?。录尉?、萬歷瓷的釉面則是亮青釉。釉面光亮瑩潤,玻璃質(zhì)感強,純凈無瑕,白中微閃青花,帶有明代風格。雍正青花在造型上繼承中有發(fā)展,陳設與實用相結合,形成高雅而樸實的藝術風格。雍正青花善于博采眾長,無論是仿古銅器式樣,還是對于自然界的花果形態(tài),如瓜、石榴、海棠花等,不是以單純機械的模仿,而是以簡潔、洗練的手法來增強其清秀的表現(xiàn)力。 除了日常生活用的盤、碗、碟、杯、盅及各種小件文房用具外,還有許多大件琢器及創(chuàng)新式樣。創(chuàng)新器型如琵琶尊、燈籠尊、牛頭尊、四聯(lián)瓶、貫耳斜肩大瓶、貫耳六方大瓶、八方扁瓶、如意耳瓶和海棠式果瓶等。雍正青花瓷無論什么器型,線條都非常柔美、秀麗,比例協(xié)調(diào),恰如其分,是清代造型設計最完美的瓷器。1、碗類:有撇口、斂口、花口、有馬蹄式、墩式、折腰式等,以折腰式最為流行。碗壁普遍較薄,口、足處理很精細,有圈足和臥足兩種,圈足切削整齊,比較大。這時盤、碗的口面、底足都比較大(在清代一朝中,只有雍正、道光時的盤和碗有這一特點)。(2)茶壺類:壺形俊秀,既實用又美觀,有菊瓣式、桃式、瓜棱式、端把式、提梁式等,以提梁壺最多且最具代表性。(3)瓶類:有玉壺春瓶、象耳折角方瓶、桶式瓶、蒜頭瓶、葫蘆瓶、雙耳六方瓶、直口瓶、賞瓶(賞賜之用)、燈籠瓶(形似燈籠)、四連瓶、六連瓶、撇口瓶、橄欖瓶、梅瓶等。 梅瓶口沿比前期要薄,既有清代的豐肩式和撇口大梅瓶,也有仿明永樂、宣德的溜肩式樣。天球瓶有細砂底和釉底兩種。 (4)尊類:造型古樸,多是皇室的大型陳設器。一般高度在50-70厘米。有如意耳尊、雙螭耳尊、燈籠尊、蒜頭大尊、撇口圓腹大尊、侈口尊、象耳尊等。雍正青花瓷器造型很多,除仿永樂、宣德等前朝的器型,還有一些具有本朝風格的器型。總體看,整個清朝雍正瓷器是最完美的,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構思別致,每件器皿都有多種式樣。雍正青花的款識主要是在器物底足內(nèi)寫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書款,其次是六字篆書款和四字篆書款,四字楷書款少。青花六連瓶是在中間小瓶的足內(nèi)寫“大清雍正年制”六字篆書款。雍正本朝官款一般字體清晰、秀麗、工整,是典型的宋體小楷,字與字之間排列要比康熙官款緊密得多。雍正青花官窯瓷器的款,字體基本一樣,應是一人所寫,楷款、篆款全有,字體潔秀規(guī)矩,六字二行、三行款都有。雙圈畫得很規(guī)矩,幾乎看不出起落筆。官窯款有專人題寫,因此各類瓷器上的字體大致相同。常見的官窯款是“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雍正御制”三種題款。楷書款早期為三行雙圈,晚期為雙行雙圈或雙框??瑫罟P法挺拔峻峭,結構方正均勻。中后期的橫豎粗細大體一致,字體極為工整漂亮,成為雍正楷書的自有風格。青花六字雙圈款
青花六字雙框款
其實,雍正官窯用篆書款不多,主要乃用楷書,中后期為宋體小楷。書款平整秀雅,圓潤有力。至于行書、草書與隸書則絕少見。篆書款:雍正官窯瓷器底款的篆書年號《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分三行,每行兩字。此種篆體六字款有青花、刻印和金彩三種,字體皆方整,外無雙框。那時官窯瓷器另有四字款《雍正年制》,除了青花,還有刻畫與模印兩種,分兩行,每行兩字。少數(shù)為四字篆書豎式款,分有框和無框。有少量四字篆書款乃分上下左右,如古錢文排列方式。清代官窯篆書款大量出現(xiàn)是自雍正朝開始的。篆書款也有雙行六字、三行六字、雙行四字的。字體筆畫粗細大體一致、工整漂亮。雍正官窯款主要是“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書款。其次是六字篆書款和四字篆書款。四字楷書款少。一般大件琢器普遍是六字篆書款,中小件器物又多是寫楷書款,個別也寫篆書款。從藏品看:大件琢器普遍是六字篆書款,中小件器物又多是寫楷書款,個別也寫篆書款。仿明代款識有:“永樂年制”、“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但也有仿明代器物寫本朝官款,有的寫仿款,有的不寫款。另外比較特殊的是青花四聯(lián)瓶,在每一個瓶底分寫一字,加在一起正好是“雍正年制”四字款。青花六聯(lián)瓶是在中間小瓶的足內(nèi)寫“大清雍正年制”六字篆書款。民窯“大清雍正年制”雙行六字楷書、篆書款皆有。字體明顯不如官窯工整,筆力欠佳。仿宣德、成化、嘉靖、萬歷等官窯款不少,但與真款相比形神皆相差甚遠。花押款不僅在粗瓷上有,在細瓷上也大量出現(xiàn)。還有鼎、爐、靈芝、如意等實物款。雍正青花中的堂名款,與康熙青花相比要少得多,帶“堂”或“堂制”的款識占多數(shù),有守易堂、百露堂、敦復堂、園明堂、敬恩堂、東園堂、希范堂、云在草堂、世經(jīng)堂、謙牧堂制、世恩堂制、裕慎堂制、慶宜堂制、養(yǎng)和堂制、燕喜堂制等。主要有“郎吟閣制”、“敬恩堂”、“椒聲館”、“立本堂”等。清雍正時期的堂名款少于康熙時期的,也沒有康熙時期的繁雜。其他的有:立本堂置、古香書屋、正誼書屋、姚江馮護蔭堂珍藏、寶機樓藏、椒聲館、亦庵、馮齋、吳府、太和齋雍邸清玩等。 雍正時期除了傳統(tǒng)的白地青花外,還有青花胭脂紅、琺瑯彩青花、豆青地青花加紫、外豆青里青花、青花釉里紅、藍地白花、青花紅彩、青花加紫、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種。盤敞口,淺弧腹,平底,圈足,底部青花雙圈內(nèi)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
通體以黃釉為地,青花裝飾,外口沿繪回紋,外壁繪纏枝花卉紋,近足處繪卷草紋,內(nèi)沿繪卷草紋,內(nèi)壁為纏枝花卉紋,內(nèi)底繪蓮花、蓮蓬、茨菰等水生植物用緞帶扎束,亦稱“一束蓮”、“一把蓮”,寓意清廉,該種圖案裝飾創(chuàng)燒于宣德朝。黃地青花工藝亦始見于宣德一朝,明后期仿制以成化、弘治量為最大,清代康雍乾三朝沿襲燒制,器型較明代更為豐富,以雍正一朝制作為最佳。其制作過程為先在瓷胎上繪畫以鈷作著色劑的青花紋飾,施白釉經(jīng)高溫燒造后,再在白釉處加填低溫鉛黃彩,復入爐經(jīng)低溫焙燒而成。該盤是仿照永宣時期制品的摹古作品,造型規(guī)整精致,青花以堆點的筆法模仿永宣青花釉色沉積的效果,達到如水墨般的意蘊,配合勻凈柔美的黃釉,更顯明艷秀麗。形制似月牙,臥足,兩端高翹。通體施以白釉,以青花繪八仙人物,釉里紅描繪浪花翻涌的海水。
仙人各抱法器,談笑風生,盛氣凌人。整體布局,疏密得當,構思奇巧,見者如入祥瑞仙境,不禁亦隨那眾仙一道愁眉舒展,喜笑顏開。最早可見故宮博物院藏,明末清初,仙人渡海之故事廣為流行,取其福壽安康之寓意,多被當作祝壽陳設之物。正面青花繪海水,火珠,礬紅彩繪云龍紋,龍騰躍其間,龍為五爪,身形兇猛矯健,云紋飄逸,頗具美感。背面五福捧壽,活躍喜慶。胎質(zhì)細膩潔白,釉面光潔瑩潤,礬紅彩細潤明艷,青花發(fā)色純正,繪制的青花礬紅彩龍紋,色彩艷麗,紋飾線條流暢,極為精美。對比強烈,更顯妍麗。其造型規(guī)整,胎質(zhì)縝密,保存至今,較為難得。釉下青花和釉上紅彩相結合工藝,始創(chuàng)於明宣德時期。清代景德鎮(zhèn)官窯依故宮舊藏明官窯為范本,制作御用瓷器。藏品鑒賞:【雍正青花斗彩海水龍紋盤】
藝庫最有氣勢的雍正青花藏品當屬這件【雍正青花海水珊瑚紅龍紋大將軍罐】,高達75厘米,威震四海的中華龍,他讓我們驕傲!從大罐的氣勢來看,中華民族是一個熱愛和平,但也不懼怕戰(zhàn)爭的民族,自強不息、薪火相傳讓我們的民族創(chuàng)造和擁有了如此多的文物和古代藝術品,這是民族的榮耀,國家的榮耀、民間收藏的榮耀!
今天我們仇恨什么?我們熱愛什么?決定了我們行動的思維。如果愛中國、愛文明就需要重新認識民間收藏、重新定義民間收藏的行為!實現(xiàn)我們的文化強國夢,保護民間文物不再流失是我們的首要任務!理解也好,不理解也罷,中國的民間收藏都要再爬幾個臺階,上升到真正能把古代藝術品的收藏變成一個浩瀚的財富,變成富民強國的戰(zhàn)略儲備。那時,我們就會抑制住走私的狂潮,抑制住盜墓的野蠻,文物不再流失,民藏就會合法,民藏經(jīng)濟也就水到渠成。撥亂反正必須要以強勢發(fā)力才能穩(wěn)定局面。明天繼續(xù)《細說清代瓷器》(十七)雍正的斗彩與釉里紅 陳輝2020年12月16日寫于濟南市藝庫文化藝術品有限公司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