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7世紀到20世紀末的300年里,可以說是世界從近代逐步走向現(xiàn)代的時期。在這300年里,人類的文明飛速的發(fā)展,時代在進步,地球正在一點點地為我們所改變。同時在這300年里,地球上也有300多種美麗的動物,永遠的離我們而去。
而記錄下這些動物的影像,也將是一筆珍貴的財富,和對人類最深刻的反省。
袋 狼
Thylacinus cynocephalus
袋狼又名塔斯馬尼亞虎,曾廣泛分布于新幾內(nèi)亞熱帶雨林、澳大利亞草原等地,是近代體型最大的食肉有袋類動物,和其他有袋動物一樣,母體有育兒袋,產(chǎn)下不成熟的幼崽后放進育兒袋中發(fā)育。
現(xiàn)今約400萬年前,袋狼就出現(xiàn)在澳大利亞了。自1770年英國探險家科克到澳大利亞探險以來,袋狼因為被懷疑襲擊羊群,所以被牧民所痛恨,認為是“殺羊魔”,并且在政府的獎賞制度鼓勵下進行大肆屠殺。1888年塔斯馬尼亞政府更以每只袋狼頭獎勵1英鎊,鼓勵農(nóng)民殺死袋狼,加上其他因素使袋狼近乎絕跡。
已知最后一只野生袋狼在1930年塔斯馬尼亞東北的小鎮(zhèn)mawbanna被一個農(nóng)民Wilf Batty打死。
1936年,最后一只人工飼養(yǎng)袋狼死亡,這個物種亦宣告滅絕,下面這個影片記錄下來的是它最后的影像。其后數(shù)十年,人們一直搜尋袋狼,1983年,美國媒體巨頭泰德·透納懸紅10萬美元獎勵,鼓勵人們找到袋狼存在的證明。2005年3月,澳大利亞新聞雜志《公報》成立125周年慶?;顒訒r,提供了安全捕獲活袋狼的125萬美元獎勵。然而至2005年6月底時,沒有任何證據(jù)顯示袋狼仍然存在。
比 利 牛 斯 山 羊
Pyrenean ibex
比利牛斯山羊生活在西班牙北部比利牛斯山脈的重山峻嶺中。它們在懸崖峭壁間行動非常敏捷,因此又稱“懸羊”。比利牛斯山羊體型大,體長1.2米左右,體重達60公斤以上。
它的角別具一格,象兩把彎刀倒長在羊頭上,威風凜凜。雄性的角最長可達1.4米。雄羊的毛色會隨季節(jié)變化,夏季為棕黃色,體側顏色較淺,腹部白色;冬季毛長而色淺,呈黃色或白色,從頭的枕部沿脊背到尾巴基部有一條黑色縱紋。
曾經(jīng)有5萬頭比利牛斯山羊在歐洲生活,但是到了1900年,僅剩不到100頭。到了1910年只有40頭比利牛斯山羊還存活著,而且這個數(shù)字再也沒有增長過。最后一頭自然出生的比利牛斯山羊名叫西莉亞,被發(fā)現(xiàn)死亡于2000年1月6日的西班牙北部。
研究人員說,比利牛斯山羊的最終衰落可能是由于持續(xù)的狩獵,甚至可能是這種動物無法與該地區(qū)的其他牲畜競爭。然而,這種動物滅絕的確切原因仍然未知。
然而,在西莉亞去世之前,科學家們能夠從她的耳朵收集皮膚細胞并將它們保存在液氮中。利用這些細胞,研究人員在2003年試圖克隆該山羊,在多次嘗試將一個克隆的胚胎植入活的家養(yǎng)山羊中后,一個胚胎最終存活下來并成功出生。這一事件標志著科學史上第一次把滅絕生物復活。然而,由于肺部的生理缺陷,克隆的新生兒僅在出生后七分鐘就宣告死亡。
平 塔 島 象 龜
Chelonoidis abingdoni
圖片上的這只烏龜,是地球上最后一只平塔島象龜,名叫“孤獨喬治”。在它去世之前,平塔島象龜是世界上最為稀有的動物之一。平塔島象龜曾是最大的龜類,背甲為獨特的鞍背形狀,四肢粗壯,頭頂上有左右對稱的大鱗。
在17 世紀由于海盜和捕鯨者獵殺烏龜作為新鮮肉類的來源,他們的到來總共獵殺了大約 20 萬只象龜。1958 年,山羊也被引進平塔島,吃掉了大部分的植被,從此島上的象龜幾乎不見蹤影。
象龜“孤獨喬治”于1971 年 12 月 1 日在平塔島上首次被匈牙利生物學家József Vágv?lgyi 看到。為了安全起見,將“孤獨喬治”搬到了圣克魯斯島的查爾斯達爾文研究站,與兩只不同類別的象龜雌性共處一室。雖然雌性象龜有產(chǎn)卵,但沒有孵化,從此塔龜被宣布功能性滅絕。
下面的影像是“孤獨喬治”最后的時光。
白 鰭 豚
Lipotes vexillifer
白鰭豚,它曾經(jīng)是長江上的精靈,是長江的守護神,可惜自 2002 年后,再無確切的白鱀豚活體記錄。
白鰭豚最早被人們記載于秦漢時期的辭書《爾雅》中,把這種動物定名為“鱀”(jì),又稱“鱁”(zhú)。在我國曾經(jīng)有5000頭之多,廣泛分布于長江流域,有長江女神、“長江美人魚”的美稱。
但是上個世紀以來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圍湖造田、修壩阻隔魚類、水污染等等,其種群數(shù)量和分布區(qū)域逐漸縮小。20世紀人們所收集到的白鱀豚標本中,92%來自人為緣故所造成的死亡。
下圖的白鰭豚名為“淇淇”,是 1980–2002 年間武漢市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飼養(yǎng)的一頭雄性白鱀豚,是唯一長期被人類飼養(yǎng)的白鱀豚。頸部的傷痕是漁民用鐵鉤將其捕獲時留下的。2002年7月14日“淇淇”死亡后再無確切的白鱀豚活體記錄。最后一次在野外發(fā)現(xiàn)白鱀豚,是2004年在長江南京段發(fā)現(xiàn)的一頭擱淺死去的尸體。長江的精靈,從此離我們遠去。
夏 威 夷 烏 鴉
Corvus hawaiiensis
夏威夷烏鴉被認為是鴉科烏鴉科中最瀕危的一種。一些夏威夷原住民將夏威夷烏鴉視為'aumakua(家庭之神)。該物種以強大的飛行能力和足智多謀而聞名,其滅絕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
在夏威夷烏鴉在野外滅絕之前,該物種僅在夏威夷西部和東南部發(fā)現(xiàn)。它棲息在海拔 3000 至 6000 英尺的山區(qū)和叢林中?,F(xiàn)存的夏威夷烏鴉全部都是人工飼養(yǎng)繁殖,多代近親繁殖,讓它們的數(shù)量岌岌可危,目前的種群數(shù)量為 114 只,其中絕大多數(shù)位于夏威夷保護區(qū)。
夏威夷烏鴉也是夏威夷神話中的重要象征。據(jù)說它們能為死者引路,將靈魂帶到夏威夷大島最南端Ka Lae懸崖上的最后安息之地。
西非黑犀牛
Diceros bicornis longipes
西非黑犀牛,是黑犀最稀有的亞種。它們曾一度廣泛分布在非洲中西部的大草原,但因被大量獵殺而致數(shù)量急速下降,到了1980年,它們的數(shù)量就只有幾百頭,并于2006年被認為已經(jīng)滅絕。2011年11月10日,國際自然保護聯(lián)盟宣布此亞種滅絕。
犀牛一直都是偷獵者們的重點對象,而西非黑犀牛更是因為它有兩只角而成為了偷獵者們眼中的“精品”。如今,犀牛的另外兩個亞種或將面臨同樣的命運中非的北部野生白犀??赡芤呀?jīng)滅絕了,而越南的爪哇犀牛也可能已經(jīng)滅絕。 犀牛角不壯陽!?。?/a>
金扁蟾
Incilius periglenes
金扁蟾又稱環(huán)眼扁蟾,美洲蟾蜍的一種,曾大量存在于哥斯達黎加蒙特維多云霧森林中,其雄性個體全身呈金黃色,因此被稱作金蟾蜍。金扁蟾從 1966 年被人類發(fā)現(xiàn)至 1989 年絕滅僅用了數(shù)十年時間。
金扁蟾主要生活在地下,僅在交配季節(jié)現(xiàn)身到雨林中來。1987年,美國生態(tài)學家和爬蟲學家瑪撒·克朗普首次幸運地觀察到了金扁蟾的交配場景。
1994 年,一些研究者曾試圖在當?shù)刂匦抡业浇鸨怏?,因為與金扁蟾親緣相近的蟾蜍屬種壽命可達 12 年,因此一些隱匿在地下的蟾蜍仍然有可能存活,但結果沒有任何發(fā)現(xiàn)。至 2006 年,金扁蟾在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保護狀況為絕滅。
由于時間太短,我們很難想到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金扁蟾的滅絕,一般認為,造成金蟾蜍絕滅的主要原因為全球變暖和環(huán)境污染。但結果真的是這樣嗎?或只是一個簡單的借口為了安慰人類自己呢?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本文圖文資料來自boredpanda、wiki、a-z-animals,版權歸拍攝者本人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