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有一個老仆,一直稱呼他為“君實秀才”。一次,蘇軾來到司馬光府邸,聽到仆人的稱呼,不禁好笑,戲謔曰:“你家主人不是秀才,已經(jīng)是宰相亦,大家都稱為‘君實相公’!”老仆大吃一驚,以后見了司馬光,都畢恭畢敬地尊稱“君實相公”,并高興地說:“幸得大蘇學士教導(dǎo)我……”司馬光跌足長嘆:“我家這個老仆,活活被子瞻教壞了?!?br>
司馬光就如此和妻子相依為命。洛陽的燈會享譽天下,逢元宵節(jié),張夫人想出去看燈,司馬光說:“家里也點燈,何必出去看?”張夫人說:“不止是看燈,也隨便看看游人?!彼抉R光一笑,說:“看人?怪了,難道我是鬼嗎!”
司馬光自己不納妾,不留戀聲色,對同事私通歌妓也很反感。他在出任定武從事時,同僚但凡私幸營妓,都得搞“地下工作”,偷偷摸摸地進行。一次,他聽說有同僚在寺廟私會歌妓,就前去“捉奸”。同僚嚇得六神無主,叮囑歌妓越墻逃走。歌妓膽小,不肯跳墻,就匆匆忙忙地鉆進和尚的床里。同僚見了司馬光,終是害怕,只好一五一十地交代了實情。司馬光搖頭嘆氣,做了一首詩來調(diào)侃同僚:“年去年來來去忙,蹔偷閑臥老僧床。驚回一覺游仙夢,又逐流鶯過短墻?!?br>
客居它鄉(xiāng),在春盡夏初之際,一幅雨后乍晴清明和暖的秀麗畫面躍入詩人的視野.而在這富于變化情趣的畫面中,詩人不喜雨絲蒙蒙的南山,也不贊隨風飛舞的柳絮,而把自己的獨鐘給了向日而傾的葵花,其意何在呢不難發(fā)現(xiàn)詩人非獨愛葵花,而是性情使然,言在此而意在彼.詩人久在官場,自是看夠了人云亦云的柳絮,卻無論如何也不愿自己"摧眉折腰"隨風飄擺,終而選擇了做株向日的葵花,真金如色,笑臉為形,且懂得珍惜陽光,這也許才是葵花的可愛之處吧!
本詩語言淺白,色彩明麗清新,猶如攝影師抓拍的一個鏡頭,"當戶轉(zhuǎn)分明""清和雨乍晴",作者調(diào)動我們熟悉的景物布置了一個清明和暖的氣氛."乍""轉(zhuǎn)""起""傾"使這些景物鮮活生動,使整首詩充滿了雨和夏的味道,從嗅覺,感覺,視覺各個方位來攻占讀者的心.最后兩句點明本詩主旨,作者的心猶如葵花向日,任雨打風吹,不動不搖,絕不改變自己的政治理想.
這是一首寓情于景,狀物抒懷的托物言志詩.起筆點明節(jié)令:初夏的一場細雨,驅(qū)散了春天的寒意,洗凈了空氣的塵埃,使得萬里江山在經(jīng)歷了夏雨的洗禮后添得一份明朗,顯得更加嫵媚.緊接著轉(zhuǎn)筆入近景:春去夏來,眼前已沒有了那隨風飛舞的柳絮,只有自始至終向著明媚陽光的葵花.詩人有意選擇"柳絮","葵花"作比,言此意彼,恰恰要表明內(nèi)心的情志:風雨之中我不會像稱為"水性楊花"的敗絮,我要做"永遠向日"的葵花!
一首平白如話的小詩,既無險字,也無麗詞,似乎一覽無余.初夏時節(jié),一場清雨剛停,對著門的南山又清清楚楚地展現(xiàn)在眼前.隨風飄舞的柳絮楊花已不見,只有葵花對著太陽在開放.這其實只是字面上的意思.作為政治家的司馬光決非如此淺薄;甚至用不著細細咀嚼,便可知其所指,其所托,其所寄寓著的深意.風風雨雨,雨雨風風,我(作者)也永不會像柳絮一樣沒有固定的操守,而會永遠像葵一樣忠心于國家.此詩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托物而言志。
向日葵,一年生草本,稈直立,高丈許,一稈一花,向光傾斜,故名向日葵。歷代詩人,寫向日葵的詩篇相對較少,每詠及,多寄托忠君的思想:“匪以花為美,有取心向日。孤忠類臣子,恒性若有德。”李瓚的這四句詩,可為代表。與以梅蘭竹菊隱喻人格美的追求相比較,文人們對葵花的吟詠熱情就冷淡多了。這里也可透露一個消息:向皇上表忠心,或因守禮,或因懷懼,或因隨眾,或因邀寵,終不由衷。因為,這與人格的獨立,終歸格格不入。
司馬光的這首《客中初夏》,詠花明志,講的是人品?!八脑虑搴陀暾?,南山當戶轉(zhuǎn)分明”。暮春四月,雨霽天晴,在陽光映照下,門前南山的初夏景色清晰可見。“更無柳絮因風起,惟有葵花向日傾”。柳絮因風起,語出東晉謝安與子侄輩的詠雪聯(lián)句。侄女謝道韞聯(lián)句曰“未若柳絮因風起”,為人稱道,世稱“詠絮才”?!翱ㄏ蛉諆A”,典出《三國志·陳思王植傳》:“若葵藿之傾葉,太陽雖不為之回光,然終向之者,誠也?!倍鸥σ灿小翱絻A太陽,物性固莫奪”的詩句。司馬光的這兩句詩,以柳絮與葵花對比,一則隨風飄蕩,一則忠誠恒守,輕賤與高尚,天地之別,涇渭分明。
柳絮隨風,歷來是顛狂輕薄的象征。杜甫詩云:“顛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水流?!标處椎栏c明人情易遷的可嘆:“人情卻似飛絮,悠揚便逐春風去?!迸c柳絮相比,葵花則顯得忠誠不移。宋人蔡氏《葵花》詩云:“最憐一點丹忱在,不為斜陽影便移?!被ㄋ茻o情物,卻有忠貞心。王翰詩云:“憐渠自是無情物,猶解傾心向太陽?!庇袝r,花未傾心,是日照不及,劉長卿《詠墻陰下葵》云:“此地常無日,青青獨在陰。太陽偏不及,非是未傾心。”替忠心不貳的向日葵辯解,竟是如此體貼入微。
司馬光融情入景,對舉柳絮葵花,對人品的褒貶自在不言之中。
有詩:四月晴和雨乍晴,南山當戶轉(zhuǎn)分明。
更無柳絮因風起,惟有葵花向日晴。
很有意境……
想想自己,
愛情,總是來之不易,比一般的人更辛苦些。
總是小心翼翼于別人的回應(yīng),圓滑、現(xiàn)實、卻又矛盾著如此感性。
盛夏,東坡妙贊水光瀲滟,茶山靜聽黃鸝脆鳴,千里細賞薔薇之香,誠齋閑看兒童捉柳,悠然情懷蕩滌了夏日的炎炎,水色朦朧氤氳著淺斟酌唱的離歌;
殘夏,牧之引蘿,叔倫駕鶴?!胺挤菩ズ雾毢蓿哪娟庩幷扇恕?,“更無柳絮因風起,惟有葵花向日晴”的盛世殘景平添華麗之色。
更有樂天、稼軒之夏夜有感,子厚、鮑溶之夏時烹茶,為這仲夏夜之夢添上夢幻一筆。
駐足往昔,多少史實都證明:夏,不復(fù)余熱,徒留清涼。
一路徘徊,在人生的旅途中,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一路奔涌,在生活的沙灘上,穿過我失血的靜脈,駐守歲月的信念。
羅丹說,世界上不缺少美的事物,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夏日之美,美在殘春之余韻,美在初秋之絕筆,真正的美無須眼睛。淡淡的,靜靜的,流淌著,遺忘著……即是夏日神韻。不盛不亂,姿態(tài)如煙,即便枯萎也保留豐肌清骨的傲然。
曾經(jīng),走過烏鎮(zhèn),感受了黑白色彩中的夏,更加清晰地聽見來自美的呼喚。在那里,歲月靜靜地流淌著,帶走了古鎮(zhèn)千年的滄桑。在江南游走的只是韻律與厚重的歷史。間或,行走在青石板路上,擦肩而過,一抹抹幽幽的藍,只屬于夏日的風景。一幅幅染好的藍印花布在金色的光芒下,綻放出耀眼的色澤。那是每一個江南女子所鐘情的純凈,也是靜謐的夏夜別樣的影子。
也曾經(jīng),聽夏。聽,那只屬于青春的宣言;聽,那只屬于海哭的聲音。時而如同一首輕快的音樂,只有陶醉其中,才能感受到青春的旋律;時而如同奔騰的命運交響曲,只有讓命運的手緊緊扼住你的喉嚨,才明白矛盾與坦然。一如夏,冷與熱,愛與痛,是沖突,亦是相融。
戀夏,夏之風,夏之雨,夏至未至,青春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