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如何直觀說明,漢朝到底有多強大?

??點我 ??

授權自

zhihu.com/question/34653671/answer/1510626309

漢朝沿襲秦制,

挾華夏春秋戰(zhàn)國數(shù)百年殺伐之氣,

是當時世界上唯一的封建制古典軍國主義國家。

其可以發(fā)動以世紀為周期的全面戰(zhàn)爭,

不僅滅絕了橫掃歐亞大陸的匈奴,

就算是當時的羅馬、帕提亞(安息)、貴霜(大月氏)等國家,

面對漢朝這樣的戰(zhàn)爭機器,都會遭遇綜合國力的碾壓。

此圖有爭議,不代表本文立場,此處僅借用(源自網絡,侵刪)

01

公元1世紀左右,世界存在著古典時期四大農耕帝國,他們彼此接壤橫貫整個歐亞大陸。

從東往西,分別為漢朝帝國、貴霜帝國(大月氏)、安息帝國(帕提亞)、羅馬帝國。

其中,漢朝版圖約為609萬平方公里,史書明確記載的人口達6300-6500萬人之間;

公元前60年,正式將西域納入漢朝版圖

貴霜帝國(即大月氏)版圖約為300萬平方公里,人口推測為500萬人;

安息帝國(帕提亞帝國)版圖約為229萬平方公里,人口推測為830-840萬之間;

羅馬帝國版圖約為500萬平方公里,人口推測為4600萬至6000萬之間(亦有西方學者推測羅馬人口超過1億人)。

四大帝國中,只有漢朝人口有明確史籍記載,其它均為推測。

也就是說,四大帝國中,漢朝版圖最大,人口最多(當然,要是按照部分西方學者所說,羅馬有一億人口,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漢書上說,安息為大國,然兵弱,重中國財物;而貴霜(大月氏)兵強。

天子既聞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屬皆大國,多奇物,土著,頗與中國同俗,而兵弱,貴漢財物;其北則大月氏、康居之屬,兵強,可以賂遺設利朝也。——《前漢書.張騫列傳》

事實上,歷史上安息帝國主要的對手是羅馬,所以在與貴霜的交戰(zhàn)中確實沒能體現(xiàn)出自己綜合實力更強的水平,被漢朝認為兵弱,也情有可原。

后來漢朝使者出使安息的時候,安息王為了展現(xiàn)國力,特意派遣了2萬精銳騎兵迎接。

但是中國史書上對此并沒有什么特殊的感覺,就輕飄飄的寫了句“武帝始遣使至安息,王令將將二萬騎迎于東界。”

這也正常,畢竟兩萬騎兵,在動輒出動十萬騎兵遠征匈奴的漢朝面前,確實沒啥拿得出手的。

漢朝沒把安息帝國的軍事力量放在眼里,同樣也不太把貴霜帝國放在眼里。

當年班超在西域時,調集西域諸國兵力2.5萬人,平定莎車國叛亂,當時貴霜帝國也曾出兵協(xié)助。

莎車國叛亂被平定后,貴霜王以此為功勞,向漢朝獻上諸多貢品,希望能夠迎娶漢朝公主。

結果這事都沒到中央,就在西域被班超拒絕了。

隨后貴霜王怨恨,遣其副王領兵7萬,要把班超滅了。

其實當時班超手上就沒幾個兵,所以下屬多認為這一戰(zhàn)打不贏。

但最后班超以逸待勞,硬是用幾百人打埋伏,一戰(zhàn)震懾貴霜,嚇得貴霜軍投了降。

謝遂前攻超,不下,又抄掠無所得。超度其糧將盡,必從龜茲求救,乃遣兵數(shù)百于東界要之。謝果遣騎赍金銀珠玉以賂龜茲。超伏兵庶擊,盡殺之,持其使首以示謝。謝大驚,即遣使請罪,愿得生歸。超縱遣之。月氏由是大震,歲奉貢獻?!逗鬂h書.班梁列傳》

四大帝國中,漢朝也就對羅馬的印象好一點,畢竟兩國沒有直接交流過,彼此都充滿了遐想。

02

剛剛說了,貴霜帝國出兵7萬,班超手上竟然拿不出足夠多的士兵。與常人的理解不同的是,其實漢朝整個西域都護府都沒幾個兵。

漢朝在西域的統(tǒng)治,一直是以少量漢兵去統(tǒng)轄當?shù)貙賴婈?,在一個諸侯國的駐軍可能就幾百人甚至幾十人。

如當年漢朝第一任西域都護府大都護鄭吉在征服車師后,留在車師的駐軍才20個人,外加一個軍官,滿打滿算才21人。

匈奴聞車師降漢,發(fā)兵攻車師,吉、憙引兵北逢之,匈奴不敢前。吉、憙即留一候與卒二十人留守王,吉等引兵歸渠犁?!肚皾h書.西域傳下》

還是這個車師國,東漢時期班勇上任西域長史時,帶了500人,又把這個國家干翻了一次。

帝納之,乃以班勇為西域長史,將馳刑士五百人,西屯柳中。勇遂破平車師?!逗鬂h書.西域傳》

再以耿恭為例。他在西域被任命為校尉,屯守在金蒲城,手上的駐軍才幾百人。

以恭為戊己校尉,屯后王部金蒲城,謁者關寵為戊己校尉,屯前王柳中城,屯各置數(shù)百人。

后來匈奴北單于帶兩萬人去爭奪車師國,漢朝派過去的援軍也才300人。

北單于遣左鹿蠡王二萬騎擊車師。恭遣司馬將兵三百人救之。

西域駐軍那么少,主要原因是西域地遠,漢軍大規(guī)模駐守的成本太高。

后世唐朝,在安西都護府的駐軍同樣不多,差不多有2.4萬人左右。

然而,西域都護府治下最多時有50個屬國,其中不乏有數(shù)萬常備軍的大國,加之匈奴等大國時常與漢朝爭奪西域的控制權,兵少的漢朝又是憑借什么對他們進行統(tǒng)治的呢?

03

無他,綜合國力啊。

所謂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這可不是一句口號,兩漢期間不把這句話當一回事的西域諸國,國王的腦袋基本上都被掛到了墻上。

你看漢朝使者跑到西域去,動不動就來個“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幾個人或者幾十個人要么就干掉了匈奴使團,要么就干掉了別人的王室。

而西域諸國只能接受現(xiàn)實,屁都不敢放,為什么?就是怕搞毛了漢朝,惹得人家又搞個幾萬,十幾萬的大軍不遠萬里來滅國了。

因為一場外交事件,漢朝遠征大宛,內外調兵數(shù)十萬,遠征萬里,從西安到現(xiàn)在的烏茲別克斯坦,一路不服天威之國,均被屠滅

漢朝通過幾場大規(guī)模的報復性戰(zhàn)爭,讓西域諸國畏懼漢朝權威之后,又設置西域都護府,開始搞善政。

當時的西域看上去富有,很多還是亞歷山大東征后遺留的希臘化國家。

比如大宛就是一個希臘化的奴隸制國家,人口30萬,勝兵6萬,城池70余座,而且大宛的城市大多數(shù)是擁有內外城結構的古希臘堡壘型城市。

但漢朝史籍記載,像大宛這樣的國家,還不懂冶鐵,有的還不懂得挖井。

于是漢朝設立西域都護府統(tǒng)治西域諸國后,大規(guī)模推廣漢朝的先進工程技術、農業(yè)技術和金屬冶煉技術。

比如現(xiàn)代中亞地區(qū)的坎兒井就是漢朝傳過去的井渠技術(亦有學者認為該技術源自于古波斯)

漢朝統(tǒng)治西域后,大規(guī)模修筑水利設施,通過在高山取水、地下管道運水、大壩蓄水池儲水的方式修筑井渠,極大的改善了西域諸國的用水條件。

不僅如此,漢朝又在西域設立鐵官,讓西域的農業(yè)生產進入了鐵農具時代。又向西域推廣“代田法”、牛耕等漢朝先進種植技術。

同時,漢朝還在西域依照漢朝的標準,建設標準化的道路網絡和烽燧體系。

這就是恩威并施,胡蘿卜加大棒,西域諸國也由此越來越信服和依賴漢朝。

恩威并施之后,就是廣泛冊封西域諸國首領。當時西域五十個國家的首領均被漢朝授予官職,由西域都護府統(tǒng)領,被綬官的西域諸國首領達376人。

值得一提的是,西域都護有權直接任命諸國王室。

明年,復遣假司馬和恭等四人將兵八百諧超,超因發(fā)疏勒、于窴兵擊莎車。莎車陰通使疏勒王忠,啖以重利,忠遂反從之,西保烏即城。超乃更立其府丞成大為疏勒王,悉發(fā)其不反者以攻忠?!逗鬂h書.班超列傳》

朝廷來了800人協(xié)助班超,班超便征調疏勒等國軍隊平定莎車叛亂。疏勒收受了莎車國的賄賂,反叛,班超免去了其王位,并任命其府丞為疏勒王,命令疏勒國沒有參與造反的軍隊攻擊被廢黜的原疏勒王。

最后,漢朝又在各國派駐駐軍,在重點地區(qū)屯田駐守大軍。

一般來說,一些小國可能就幾十個駐軍,重要城市可能會有幾百個駐軍。這些駐軍人數(shù)雖少,但震懾力非常強。

原因很簡單,漢朝使者都還不是軍隊呢,經常就幾十個人提著劍在各國殺進殺出的。幾十個漢朝正規(guī)軍,那都能直接殺到王宮里把國王的頭掛出來了。

而且,有意思的是,漢朝派往西域的軍隊,一般都還不是正規(guī)軍,而是刑徒軍,惡少軍。

漢代兵俑

說白了,就是一些監(jiān)獄里放出來贖罪的和街上的不良少年。

可就算是這樣的兵員素質,照樣幾百人就可以在西域橫掃滅國。

可見漢朝尚武之風是何等的蓬勃,漢人之勇武,又與后世重文輕武的某些朝代形成了何等鮮明的對比。

當然,打仗的時候,幾十個、幾百個人再厲害,也砍不動幾萬大軍。

所以一到戰(zhàn)時,西域都護就會以西域都護府的名義,征調各國軍隊組成大軍。

這時候,漢朝的士兵就會作為骨干,指揮各國軍隊——注意,這個流程并不需要上報中央,直接由西域都護府就可以決定。

比如班超曾多次征調諸國軍隊進行作戰(zhàn)。

明年,超發(fā)于窴諸國兵二萬五千人,復擊莎車。
六年秋,超遂發(fā)龜茲、鄯善等八國兵合七萬人,及吏士賈客千四百人討焉耆。

基本上,漢朝征調諸國軍隊,自己出兵往往千余人,多也不過數(shù)千,萬人,而各國則需出兵數(shù)萬人。

至于軍費,則當然是諸國出了,且諸國不僅僅要負責自己的出兵費用,還得優(yōu)先保障漢朝軍隊的軍費。

指揮權歸我,炮灰,軍費你們出。

你們誰當王,我說了算,不服的,明天就把你們掛到墻上去。

這種操作,大家是不是感覺似曾相識啊?


04

同時,漢朝的武備非常強大。

1962年,國家考古隊挖掘了西安的漢朝長安武庫。

該武庫是漢朝的中央武庫,面積達22.87萬㎡,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武庫。

當年巫蠱之亂,太子劉據調兵不動,便打開武庫,召集長安刑徒和市場的商賈游民,一夜之間便武裝起數(shù)萬人,與漢朝正規(guī)軍血戰(zhàn)五日,方才落敗。

而漢朝在各郡國皆設有武庫,其中東海武庫遺址中發(fā)現(xiàn)的《兵車器集簿》可以一窺漢朝的武庫裝備規(guī)模。

藏于連云港博物館

此集簿記載,僅東海武庫便有鎧甲合計約21萬套,頭盔9.8萬頂,馬甲5330套。盾牌10萬張,長矛等各類長兵器合計61.5萬支,劍10萬把,刀15.6萬把。弩54萬張,弩矢1146萬支,弓7.8萬張,弓矢120萬支。此外還有連弩車、戰(zhàn)車在內的各類軍用車輛合計7174輛。

這是什么概念呢?

羅馬大約30個軍團,常備軍人數(shù)在25-35萬人之間。

而漢朝僅僅是東海武庫所儲備的兵力就可以武裝出50萬大軍,且披甲率超過40%。

1965年在陜西咸陽楊家灣挖掘出的西漢初年周勃的墓葬,曾挖掘出2500個兵馬俑,其中約40%為著鐵甲的甲士俑。

考古發(fā)現(xiàn)的居延漢簡顯示,至漢武帝時期當?shù)貪h代邊防軍的鐵鎧甲數(shù)量已經是皮甲數(shù)量的4倍有余。

當然,漢朝武庫藏兵豐富,并不是因為漢朝要用東海武庫真的去裝備50萬大軍,而是因為漢朝與其它國家的作戰(zhàn)方式不同所帶來的的需要。

以羅馬為對比,羅馬作戰(zhàn)方式相對單一,兵種配置和裝備配置相對較為固定。

但漢朝的兵器管理制度非常先進,除了邊防部隊日常配屬常規(guī)兵器以外,在具體作戰(zhàn)時,軍隊才會根據作戰(zhàn)需要,配發(fā)專門的兵器。

因此,漢朝武庫所儲備的兵器種類非常豐富,數(shù)量也會遠大于軍隊人數(shù)。

為了實現(xiàn)兵器的科學管理,漢朝不僅從兵器的生產上推行溯源管理,生產、監(jiān)察、儲存、運輸分離。

在軍隊管理上,也建立了完善的臺賬制度,兵器的配發(fā)、回收、銷毀、損耗,均需建立臺賬,不僅兵器的每一個流通環(huán)節(jié)都需要建立專門的集簿進行存檔,而且還要定期進行核賬、監(jiān)察、保養(yǎng)。

同時漢朝軍工產業(yè)領先世界。

漢軍可以“一漢敵五胡”,并不是古時候漢人的吹噓,而是真的。

首先漢朝的披甲率高,且鐵甲質量高。

漢代兵馬俑

憑什么這么說呢?

就憑漢朝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最龐大的煉鐵、煉鋼工業(yè)。

中國進入鐵器時代不算早,但技術發(fā)展得很快。

到了漢朝,中國金屬冶煉技術更是蓬勃發(fā)展,各項劃時代的技術突破層出不窮。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fā)明生鐵冶鑄技術的國家,這項發(fā)明要比歐洲早1900年。中國又是最早創(chuàng)造生鐵柔化處理技術的國家,這一創(chuàng)造要比歐洲早2300年?!吨袊糯辫F技術發(fā)展史》

當羅馬還在用塊煉鐵和滲碳法煉鋼的時候,漢朝就已經采用生鐵冶鑄,利用水力鼓風機和高爐煉鋼了,炒鋼、坩堝煉鋼法等各類新型煉鋼法也不斷被發(fā)明出來。

根據現(xiàn)代挖掘出的漢代鐵兵器文物,西漢雖仍舊有極少數(shù)塊煉鐵、塊煉鐵滲碳鋼制成的兵器(原始煉鐵、煉鋼法,羅馬就處于這個階段階段),生鐵、鑄鐵脫碳鋼也有部分出土,但絕大部分都是炒鋼制品了。

且完全普及了鍛打成型工藝,較多進行了淬火熱處理。

在中國古代兵器制作中,我們的先民還率先發(fā)明了局部淬火、表面滲碳、貼鋼、百煉鋼等工藝。

在盔甲制作上,中國更是出土了鑄鐵脫碳鋼冷鍛而成的漢代鐵甲。

這樣的技術,意味著什么?

意味著羅馬、匈奴、貴霜、安息的軍事裝備與漢朝有代差——羅馬塊煉鐵短劍跟漢朝百煉鋼刀對砍一下?羅馬塊煉鐵長矛捅一下漢朝冷鍛甲?

如果漢朝還只是冶鐵技術先進就算了,關鍵是漢朝的冶鐵規(guī)模還很龐大。

河南南陽市西漢冶鐵遺址和河北青河鎮(zhèn)西漢冶鐵遺址,分別發(fā)現(xiàn)了漢朝坩堝煉鐵爐的遺址。

其中南陽市西漢古宛城冶鐵遺址更是一次性挖掘出坩堝煉鐵爐17座。

漢朝的高爐煉鋼的普及程度,先進程度,更是令人咋舌。

河南鄭州市古滎鎮(zhèn)西漢冶鐵遺址曾挖掘出兩座巨型高爐。

這些高爐為橢圓形結構,而西方出現(xiàn)類似結構的高爐為1850年的英國和美國。

這兩座高爐中的1號高爐,內部容積達50m3,在其旁發(fā)現(xiàn)了重達二十多噸的鐵塊。

推測該高爐可日產鐵1噸,日耗鐵礦石2噸,木炭7噸,高爐總重達200噸,高度可達2-3層樓高。

而古滎鎮(zhèn)冶鐵遺址僅僅只是西漢冶鐵作坊中的一個,面積僅12萬㎡,在古中國動輒幾十萬㎡的冶鐵遺址中,還不算大的。

自漢武帝起,漢朝在全國設立了46個鐵官,每個鐵官又下轄數(shù)個冶鐵廠,大的冶鐵廠面積動輒數(shù)十萬㎡,用工數(shù)以千計,光是操作鼓風機的人都可近千,其規(guī)模放在今天也像個樣子了。

在一些不產鐵的地方,又設立了小鐵官,用以回收舊鐵器,重鑄新鐵器。

鐵官的設置,使?jié)h代的冶鐵行業(yè)高度產業(yè)化,采礦、冶鐵、煉鋼、農具制作、兵器制作,體系健全。

冶鐵行業(yè)的產業(yè)化,大大降低了漢朝鐵的價格,1斤鐵竟然便宜到8文錢。

漢朝鐵,技術先進、產量高、價格便宜所帶來的軍事潛力,讓漢朝能夠真正做到甲堅兵利,所以說一漢敵五胡還是客氣的了。

河南南陽漢畫像石蹶張圖

05

說完了刀劍,再說弩。

漢朝的弩,普及程度非常高,比如東海武庫所備的弩竟然有54萬張,基本可以做到士兵人手一張弩了。

漢代弩,不僅有精妙的扳機結構,還有帶拋物線刻度的望山作為瞄準器——望山是人類目前有考古實物的,最早的射擊標尺。

關于漢代弩的先進程度,無需贅言了。

關鍵是漢代弩的威力到底如何?

射程真的像后世一些網絡民科所說的,弩的射程只能有50米嗎?

幸而我們有足夠的考古遺址和文物發(fā)現(xiàn)可以一窺當時弩的威力、射程。

在西北地區(qū),作為漢代的邊塞,曾挖掘出很多漢簡。

漢代的軍事裝備管理水平高,且嚴謹,武器裝備需要被登記在“兵器簿”(作戰(zhàn)武器的賬簿),“守御器簿”(防守武器的賬簿),“兵完折傷簿”(兵器定期檢查的賬簿)。

在這些賬簿中,涉及到弩的,需要對其威力進行登記,有時候還會登記其射程。

同時,在漢長安城遺址和各地的武庫中會經常挖掘出刻字的骨簽,這些骨簽是漢朝各地工官(兵工廠)向朝廷上繳弩時所附帶的產品標牌,上面的標牌標明了弩的強度和射程。

這兩項考古發(fā)現(xiàn)互相印證,我們就能得出漢朝弩真實的威力和射程了。

其中,漢弩的拉力被分為18個級別,從1石到40石不等,合30千克到1200千克。

其中1-2石弩為臂張弩(拉力為30-60千克),3-6石弩為蹶張弩(拉力為90-180千克),射程在120步至200步之間,合166米至276米.

玩過弓的應該都知道,這樣的射程與拉力的關系大體合理。

根據未央宮所挖掘出的骨簽,大多數(shù)的弩射程在300-400步,最大的射程達420步,達到了400-600米的水平。

只是由于骨簽散亂,大多數(shù)骨簽對不上具體弩的型號。

但根據居延漢簡的數(shù)據,漢朝在西北邊疆地區(qū)所用的單兵弩,多為6石弩,射程在兩百步左右,近300米,射程與威力已經非??捎^。

之所以會出現(xiàn)中央武庫的弩與邊疆弩威力差別較大的原因是為了防止技術外流,比如漢武帝曾設“馬弩關”,禁止10石以上的弩出關,所以其實西域面對的漢軍,其所用的裝備還是猴版的。

可見漢朝面對周邊國家的科技和裝備優(yōu)勢是多么巨大。

關于漢弩,史書記載的較大射程有828米,甚至有超過1400米的記載,由于這些數(shù)字沒有出現(xiàn)在考古發(fā)現(xiàn)中,即便是真的,應當也是特種弩炮才能做到的,在這里暫不采納這些數(shù)據。

不過根據未央宮骨簽所記載的20石,30石甚至40石弩,均是弩炮范疇了。

這些弩炮需要用絞車拉動,由于威力大,不僅被用于狙殺敵軍將領,攻城守城,有時候還會被用來封鎖江河航道。

因為需要用這些重型弩炮隨軍作戰(zhàn),這些弩炮還被裝載在車輛上,機動作戰(zhàn)。

當時不僅有絞車連弩車、還有強弩車、以及裝載了裝甲的武剛車,這些車載弩炮隨軍作戰(zhàn),堪稱移動炮塔。

在漢代史書中,弩作為高性能的遠程武器,能夠讓漢軍面對數(shù)倍敵軍而巋然不動,且在遭遇同樣大規(guī)模裝備了遠程武器的步兵、騎兵時,輕易便能反制敵人的遠程部隊。

如李陵5千步兵遭遇匈奴單于的3萬騎兵,六倍兵力差距下,李陵還反殺了匈奴數(shù)千人。

陵至?;?,與單于相直,騎可三萬圍陵軍......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虜見漢軍少,直前就營。陵搏戰(zhàn)攻之,千弩俱發(fā),應弦而倒,虜還走上山,漢軍追擊,殺數(shù)千人?!稘h書.李廣蘇建傳》

當時漢軍步兵以巨盾長戟結陣掩護弩兵,出陣挑戰(zhàn)匈奴。

匈奴看見漢軍人少,集結優(yōu)勢兵力就平A過來。

誰知道連漢軍的邊都沒摸著就崩了,反倒還被漢軍反殺。

除了用來反制敵軍的遠程部隊以外,漢軍還喜歡把重型弩當狙擊槍用,在戰(zhàn)場上抓著敵軍重要目標進行精確狙殺。

比如公元前121年,李陵的爺爺李廣也曾率4千步兵被匈奴4萬騎兵包圍。

當漢軍傷亡過半,箭矢即將耗盡時,漢軍便以重弩,重點對匈奴的指揮官們進行狙擊,在連續(xù)射殺數(shù)名匈奴裨將后,匈奴便扛不住了。

再比如,匈奴單于3萬騎兵不能攻克李陵5千步兵,大為光火,調集匈奴主力對李陵進行圍殲。

有一次匈奴單于比較囂張,站在一個顯眼的地方,李陵直接調來連弩砲,對單于進行狙殺。

只可惜,李廣、李陵這一家子人,運氣都不怎么好,這次李陵沒能射中單于。

但沒射中單于,也讓單于嚇了一跳,此后非常注意站位的問題,不敢再冒頭了。

漢朝使用重弩進行狙殺的戰(zhàn)術,非常普遍。

根據漢代的畫像磚的顯示,漢朝騎兵也常使用弩,且使用方式有兩種。

一種是使用臂張弩,威力小,為騎兵輔助作戰(zhàn)用;

一種是使用射程大,威力大的重弩,利用騎兵的機動性,騎士們手持重弩,在戰(zhàn)場上擇機進行狙殺。

漢朝還有一種廣泛使用的戰(zhàn)車,這種戰(zhàn)車非常輕便,車速很快,車上載重型弩炮,常用來反制敵人的騎兵,并利用機動優(yōu)勢對敵人進行精確狙殺。

可見漢代先進的弩給漢朝帶來了豐富的戰(zhàn)術選擇。

西漢彩繪騎兵

06

貼一下,漢朝出動騎兵達10萬的史料:

公元前166年,孝文帝調動騎兵10萬,應對匈奴寇邊。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遣衛(wèi)青率十余萬騎自定襄出匈奴。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發(fā)10萬騎兵,且自帶馬匹參軍出征的志愿兵又有14萬(是否以騎兵形式參軍,不詳)。

元封六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巡視邊疆,勒兵18萬騎。

元平元年,發(fā)五路騎兵,合計十余萬騎兵,又詔西域諸國,出兵五萬騎,合計二十余萬騎出征匈奴。

以上史料均出自于《漢書.匈奴列傳.上》,僅是史料中的一小部分,也只是西漢時期對匈奴出動的騎兵規(guī)模,還未算東漢,亦未算對其它國家的征討。

可見,漢朝的實力。

文姬歸漢圖中的馬匹

07

漢朝史料記載的騎兵規(guī)模這么大,漢朝能否有這么大規(guī)模的馬匹供應呢?

答案是肯定的。

漢朝的馬匹來源有官方養(yǎng)馬、民間養(yǎng)馬、馬市交易、戰(zhàn)爭掠奪、外國進貢等多種。

其中官方養(yǎng)馬分為中央養(yǎng)馬、皇室養(yǎng)馬、郡國養(yǎng)馬、地方養(yǎng)馬等多種(此處為通俗表示,未用歷史術語)。

漢景帝時期,光是西北邊郡設置的牧苑便養(yǎng)馬超過30萬匹。

各地郡國、郡縣亦有專門的養(yǎng)馬機構,所養(yǎng)馬數(shù)量無法計數(shù)。

漢武帝時期,光是中央廄馬便有40萬匹,苑馬和地方養(yǎng)馬還未計算在內。

由于官方鼓勵民間養(yǎng)馬,以至于民間牛馬成群,街巷田地間馬匹成群,一些農夫干脆都拿著馬匹去耕田,出行騎馬成了常態(tài)。

使得漢朝在軍事行動中,也經常征調、采購民間馬匹。

而與外國的馬市交易,規(guī)模也很龐大,比如與匈奴的馬市,竟然能到每次交易“牛馬萬匹”的規(guī)模。

同時,戰(zhàn)爭掠奪,也是漢朝補充馬匹的重要手段。

以匈奴為例,漢朝以戰(zhàn)養(yǎng)戰(zhàn),每次繳獲牲畜動輒幾十萬,上百萬匹/頭。

正是因為這些措施,使得漢朝騎兵規(guī)模空前龐大,僅漢武帝時期,對匈奴便累計出動騎兵超過120萬匹次。

而且由于馬匹數(shù)量充足,使得漢朝騎兵有條件一人配兩馬。

以上可知,漢朝史書上所記載的騎兵規(guī)模,真實性有足夠的保障。

08

結尾。

《知識青年從軍歌》是一首優(yōu)秀的抗戰(zhàn)軍歌,在1944年的知識青年從軍運動中誕生,現(xiàn)在該歌的曲調已經失傳。

君不見,漢終軍,弱冠系虜請長纓,

君不見,班定遠,絕域輕騎催戰(zhàn)云!

男兒應是重危行,豈讓儒冠誤此生?

況乃國危若累卵,羽檄爭馳無少停!

棄我昔時筆,著我戰(zhàn)時衿,

一呼同志逾十萬,高唱戰(zhàn)歌齊從軍。

凈胡塵,誓掃倭奴不顧身!

參考資料:

  1. 《前漢書》

  2. 《后漢書》

  3. 《中國古代軍事工程技術史》

  4. 《中國古代冶鐵技術發(fā)展史》

  5. 《古羅馬與中國漢代武器構造設計比較分析》

  6. 《漢代戍邊軍隊武器裝備考述》

  7. 《從敦煌漢簡看漢朝戍卒的武器裝備》

  8. 《從漢簡看漢代西北邊塞戍卒兵器裝備及管理》

  9. 《漢長安城武庫遺址發(fā)掘的初步收獲》

  10. 《兩漢騎兵問題研究》

  11. 《漢西域都護府的由來——兼談鄭吉的歷史功績》

  12. 《輪西域都護府》

  13. 《從考古資料看漢唐兩代對古代新疆的管轄經營》

  14. 《漢代的馬政與養(yǎng)馬高峰》

  15. 《淺論漢初馬政》

  16. 《漢代河西養(yǎng)馬業(yè)研究》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馬上的文明,冷兵器時代的北方游牧民族,為何百戰(zhàn)百勝?
統(tǒng)治天空幾千年的最強冷兵器中國弩
漢代兵器發(fā)展史:武器設計得到重大技術突破,完全是被逼出來的
漢武帝究竟靠什么樣的武器蕩平匈奴
邊疆噩夢之匈奴軍制
匈奴騎兵完虐漢朝步兵,唯有一人以五千步兵大勝匈奴十萬騎兵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