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有沒有性能差不多,性價比也高的機子能推薦一下呢,謝謝~ 展開
首先,如果你已將機身范圍確定在奧林巴斯OMD系列,那么我十分支持你選擇EM1。因為在沒有預算壓力的前提下,顯然是要選擇最好的那個。況且EM1的持握感確實比EM10和不加手柄的EM5要好一些,而一旦加上長焦鏡頭,EM10的輕便優(yōu)勢就很難再體現(xiàn)出來了(在機身鏡頭搭配上,EM10更適合定焦鏡頭或伸縮變焦套頭);
其次,奧林巴斯14-150這枚鏡頭和EM1的搭配值得商榷?;蛘邠Q句話說,14-150這枚鏡頭是否值得購買是需要討論的。OMD機身作為奧巴的旗艦系列,是一個很高的平臺,尤其是EM1,而14-150卻是一枚定位不太高的鏡頭,可以歸為“天涯鏡”的范疇,為了覆蓋很廣的焦段(等效28-300mm)對畫質作出了妥協(xié),兩者搭配在一起,既沒有發(fā)揮出M43鏡頭群的優(yōu)勢,又在畫質和性能上限制了EM1的充分發(fā)揮,這個8000-10000元的配置,不會比5000多元的松下FZ1000有明顯的優(yōu)勢,且后者在焦段范圍(等效25-400mm)、光圈(F2.8-F4)、一體化程度、攝像功能和價格上還優(yōu)于前者(盡管CX畫幅比M43畫幅低一檔,但我不認為這個能體現(xiàn)在三五千元的差價上)。
如果用相同的鏡頭預算(4500元)實現(xiàn)焦段覆蓋,我個人會選擇奧巴12-50+松下45-175這個組合(過渡方案)。更有可能的是,我會用差不多的價錢只入一枚奧巴12-40 f2.8 pro,并繼續(xù)積累預算到明年入手即將發(fā)布的40-150 f2.8 pro。優(yōu)秀的機身搭配優(yōu)秀的鏡頭,因為EM1這個平臺的起點很高,所以鏡頭選擇的標準也會相應地提高。
再次,長焦的用途問題。如果你能進一步細化自己使用長焦的意圖,則對于鏡頭的選擇會有一定的幫助。比如:長焦人像(等效85mm-200mm),長焦風景(等效150mm起),體育和舞臺(等效200mm-500mm),鳥類和野生物(大型鳥類等效250mm起,一般鳥類和野生物400mm起)。下面我給出幾個基于OMD系列的不超出預算的長焦配鏡方案,作為參考:
專攻長焦人像兼顧日常:EM10+12-42電動餅干頭套機+75mm f1.8(拍人像可以不必要三防機身,省下預算直接攀奧巴最優(yōu)秀的人像頭,平時掛機用餅干頭很便攜,不足就是機身對于你的手來說稍小);
長焦人像與風景雙題材:EM10+松下35-100(與人像方案類似,為了一枚優(yōu)秀鏡頭犧牲耐環(huán)境性和持握感,另外還要舍棄廣角和人文焦段);
體育和舞臺:由于這兩個場景對于快門速度要求較高,在奧巴40-150 f2.8pro出現(xiàn)之前尚無十分合適的配鏡方案,可以用松下45-175先作為過渡(此頭光學防抖在不低于1/5秒時甚至比機身的五軸防抖還要穩(wěn)定些,雖然對提高快門速度沒有幫助,但有利于手持),機身可選擇EM1,掛機頭可以用12-50;
鳥類和野生物:EM1+12-50(在野外對機身鏡頭的耐環(huán)境性都有要求)+奧巴75-300或松下100-300(同上,在奧巴40-150 f2.8pro以及奧巴300mm f4pro出現(xiàn)前,這兩個長焦鏡頭任選其一可作為過渡方案)。
正如上面提到的,OMD-EM1是各方面都非常均衡的機身,用不同層次的鏡頭,有的會限制機器的發(fā)揮,有的則能與之匹配。而依據(jù)用途的不同,即使同屬于長焦范疇,也可能有不同的搭配方案。
如果你尚未明確具體用途,則建議“一步到位”地選擇EM1+12-40 f2.8pro套機,以后等確定了長焦的用途,再去配長焦;
如果尚未明確具體用途但想廣泛地涉獵各個焦段的話,則建議選擇EM1+12-50+奧林巴斯或松下任意一款預算內的長焦變焦鏡頭(如松下的45-150,45-175,45-200,奧巴的40-150II等,個人比較推薦松下45-175);
退一步說,即使很想入“天涯鏡',也可選擇松下的14-140而不是奧巴的14-150。事實上,天涯鏡和奧巴的EPL系列或松下的GF和G系列更搭配,所以也可以存在松下G5+14-140這樣的旅游方案以備考慮;
如果用途特別清晰,能確定自己不需要耐環(huán)境性和高速操控的話,可以選擇EM10的機身,節(jié)省預算買更好的鏡頭。因為畢竟好鏡頭能用五六年甚至更長時間,而好機身每兩三年大約就會更新一次。不過話說回來,仍然是開頭那句,沒有預算壓力,當然選擇最好的。
如果像上面所列,主要用于拍攝風景建筑等靜態(tài)對象,則用EM10或EM5代替EM1是可行的,因為在畫質上雖然EM1比其它兩臺稍好,但并不存在質的優(yōu)勢,而5和10之間的畫質也沒有高下之別。
奧林巴斯的OMD系列突出的是“速度”主旨,不僅是對焦速度、連拍速度、高速快門和閃光同步速度,機身設計和布鍵思路都是處處以高速操作體驗為優(yōu)先。雖然你在上面沒有列出與速度有關的拍攝題材(比如街頭攝影或動物攝影),我也不能判斷你現(xiàn)在或未來的攝影興趣就一定不需要這樣的抓拍工具,但是在消費OMD機身的時候,一定是會有相當一部分資金花在了這個特點上的。
OMD-EM1、5、10是三個比較分明的操控體驗層級。5和10的區(qū)別在于耐環(huán)境性上,5有防塵防滴濺,10沒有。所以這個和用戶的操作風格有很大的關系,如果是那種一遇到毛毛雨就收相機的謹慎的愛惜器材的用戶,則可以選擇10,而5的用戶就無需特別顧慮這些。另外因為機身尺寸和重量也稍有區(qū)別,5的手感相對于10要稍稍好一點。10有wifi和NFC,更多地傾向娛樂化和易分享性。
12-40是M43系統(tǒng)中特別優(yōu)秀的標準變焦鏡頭,和OMD機身搭配十分協(xié)調(尤其是EM1),既然你十分中意這枚鏡頭,那么就不必再多考慮其它系列的機身,首要事情是看看能否提高預算直接入EM1(花錢消心結),退一步正如你所說,在5和10之間選擇一個,考慮一下自己的用途和操作風格就應該知道怎么選了。
選購相機其實是一個很個性化的行為,一定要機身和鏡頭的特點與具體使用者的特點相匹配,才好討論性價比的問題。如果能明確自己的審美需求、清楚擅長的視角和題材、了解自己拍攝節(jié)奏的快慢等個性化的問題,那就很容易找到能服從這種個性的具有相應特點的相機和鏡頭。所以,要么進一步細化自己的需求和特點找到適合自己的那個機型,要么為不清楚這些問題而用更高的代價購入各方面都是體系里最好最快最強的功能全面的旗艦機型。
追問 : 一直挺熱衷拍照的,但覺得最重要的是凝住按下快門時那刻的心境與感觸。這次主要是10月初準備去巴丹吉林額濟納,不想辜負那片美景。 聽你分析下來差不多決定是EM1了,但也有朋友提到比起主流奧巴的售后不多,而且既然現(xiàn)在預算在萬元左右,是否也可考慮全畫幅的索尼a7 28-70/3.5-5.6或富士XT1 18-55/2.8-4呢?底是a7好,富士比較中庸,EM1的鏡頭最對我胃口,該如何取舍好呢,求解
追答 : 有沖印A2尺寸以上大幅照片的需要;不在意耐環(huán)境性;不介意廣角端24mm和28mm之間的差別;后續(xù)有預算升級鏡頭(更好地發(fā)揮大底優(yōu)勢);已經(jīng)或計劃掌握數(shù)碼暗房技術并有時間做后期(套頭用后期軟件處理效果會好很多);主要在光線充足的環(huán)境下拍照;對手感和操控感要求不高:選A7套機。 沖印尺寸不高于A2;需要三防;不太介意24mm與28mm視角差別;后續(xù)可以不升級鏡頭(但富士不久即將推出XF16-55/2.8,可能會惦記);沒時間后期,前提是能接受富士對色彩的處理方式(比較悅目但不是以真實還原為宗旨,略偏色,偏得好看);有弱光或星空星軌拍攝需要;對操控感有要求,但對材質和做工不挑剔:選XT1套機;沖印尺寸不超過A3,或者只在電腦瀏覽及網(wǎng)絡傳播;需要三防;需要24mm視角;不升級鏡頭;不愿花費太多時間在后期處理上;有弱光拍攝需求;對手感、操控、做工都有要求;選EM1+12-40??傊齻€差別很大的系統(tǒng),從系統(tǒng)成熟度上說,M43還是有優(yōu)勢的,富士近期的趨勢也不錯,A7除非轉接否則尚無完善的鏡頭群。單從拍攝得到的結果來看,A7無疑是最好的,而且可以更好。而從拍攝過程看,EM1快捷利落,XT1撥盤操作樂趣多一些。機身與鏡頭搭配的整體外觀,EM1好于XT1好于A7。因此,注重全面綜合的性能及操作體驗,對畫質要求不特別高,選EM1(目前是M43系統(tǒng)的終極變焦方案);注重操控樂趣,喜歡膠片色彩,選XT1(機身在短期內是X系列里與Xpro定位不同的并列旗艦,鏡頭在一年內可能會出現(xiàn)更好的選擇);以畫質等級為最重,其他可以妥協(xié),選A7(機身鏡頭都有升級余地,后續(xù)估計還需萬元左右的投入)。具體如何取舍,結合自己的需要慢慢斟酌吧。另,關于售后,我個人從來沒有找售后維修的經(jīng)歷,沒遇到過任何故障,一臺GF1也用了五年了,感覺再用兩三年也不成問題。
追問 : 謝謝你~客觀又全面的分析~~幫助非常大!讓我不再糾結了,就決定是EM1了~
追答 : 不客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