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前后,街頭巷尾的桂花開始散發(fā)濃郁的馨香,迫不急待地向人們報告豐收的秋季來臨,真是“莫羨三春桃與李,桂花成實向秋榮?!?span lang="EN-US">
漫步在小道上,一陣陣秋風輕拂,迎鼻而至的就是桂花香,在花香的牽引下,腳步在靠近。駐足在桂花樹下,深吸一口,心曠神怡,若想辨察仔細,必須屏住呼吸,否則還未來得及觀察仔細,便已神魂顛倒。細細瞧去,金黃色的桂花四瓣張開,每一朵如張開的小嘴,輕輕吐出淡香,積少成多,一串串竟是如此濃郁強烈。同在一片土地,獨有她香飄數(shù)里,造物主也真是厚此薄彼??!一場秋雨過后,桂花樹下墜落許多星星點點,“零落成泥香如故,化作春泥更護花。”或許這就是桂花的生存理念,傾一年之物力,只為這一刻怒放紛芳。
看到桂花,腦中竟然浮現(xiàn)出小學課本《桂花雨》中的情景:母親一看天空陰云密布,就知道要來臺風了,趕緊吩咐長工提前“搖桂花”,這下,我可樂了。幫著在桂花樹下鋪篾簟,幫著抱住桂花樹使勁地搖,桂花紛紛落下來,落得我們滿頭滿身,我就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span lang="EN-US">
“八月十五桂花香”,在我的老家雖然沒有桂花香,但有糍粑的香味。說起糍粑,腦海中不免浮現(xiàn)出母親的模樣來。母親將糯米浸泡幾天,趕在半夜就起來蒸糯米飯,就是為了趕清早打糍粑,因為起得越早也就代表來年豐收越大。用木飯甑蒸出來的糯米飯?zhí)貏e香甜,把糯米飯倒入輾房的石臼中舂,男人踩石臼,女人做糍粑。石臼就像如今的蹺蹺板,小孩坐在上面,聽著臼聲,上上下下,再瞌睡的小孩也能開心地笑起來。大人要用力踩,才能把二三十斤重的臼頭踩起來,母親拿著杵杖不停地把臼窩中的糯米攪動搗碎。再加入少許糯米粉,揉搓成團,壓成大餅,這樣做出來的糍粑可蒸可煎,據(jù)說秦漢時期在長江一帶就開始流傳,也稱作月餅,在我的記憶中秋時家家戶戶都是必做的?,F(xiàn)在農(nóng)村石臼石磨都少見了,這種土法打糍粑就少見了。如今,各種餡料的月餅再也嘗不到這種味兒,倒是常見的年糕還有點這種味道,可能是添加糯米的緣故吧。每當在餐館吃飯,兒子最喜歡吃的就是桂花年糕。只是在他幼小的心靈中可能無法把桂花、糍粑、中秋甚至團圓之意所聯(lián)系起來。
趁桂花未謝時,搖一場“桂花雨”,做一盤桂花年糕,與家人共度中秋佳節(jié)吧。
此文于2012年9月25日漫步于瑞昌街頭有感而記,已發(fā)在《瑞昌報》9月27日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