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對兒子永遠都是細聲細語、和顏悅色地說話,可兒子還對她百般挑剔、嫌她不夠尊重??
“媽,你又說錯話了!你這是不尊重我!”兒子理直氣壯地對彭小紅說。
那一晚,彭小紅又一次沒有睡好覺,她怎么也不明白,兒子怎么越來越挑自己的錯了。
彭小紅對于兒子的教育可謂費盡心思,不僅早期智力開發(fā)措施得力,還通過閱讀大量家庭教育的書刊、參加許多與孩子教育有關(guān)的培訓班,懂得了如何尊重孩子的人格、如何與孩子溝通、如何夸獎孩子。由于教子得法,她還作為優(yōu)秀家長,被小函的班主任請去為其他家長介紹教育經(jīng)驗。
小函果然不負父母所望,不僅學習成績優(yōu)異,而且愛好廣泛,博覽群書,口才伶俐。眼看著就要上中學了,但小函對媽媽卻越來越輕慢起來,常常指出媽媽的各種“錯誤”,弄得彭小紅在兒子面前不敢輕易說話了。
彭小紅經(jīng)常檢討自己:“我哪里做錯了呢?”
其實,彭小紅的問題在于她對孩子的尊重缺乏邊界和底線,所以過度的尊重換回了輕慢;她讓孩子做主沒有限制和范圍,所以希望培養(yǎng)孩子獨立自主的愿望卻換來了孩子的狂妄自大;她對孩子一味地夸獎卻沒有批評,所以換回了孩子的自以為是和對家長的無端指責;她的一切生活都以孩子為中心,所以孩子真的把自己當成了中心而目無尊長。
在成人世界里,我們經(jīng)常遵循“黃金法則”:你想人家怎樣待你,你也要怎樣待別人。但是,由于孩子尚未成年,尚未建立這樣的法則意識,如果家長僅僅以單向、過度的愛和尊重,就期待換來孩子同樣的回報,那就大錯特錯了。如果孩子沒有建立對別人的愛和尊重的意識,你的愛和尊重只可能像“肉包子打狗”一樣,換來一陣狂吠。
適度愛的表達:父母對孩子的愛應該沒有條件和邊界,但是表現(xiàn)出來一定要適度,否則過了度就會滿溢,使孩子溺斃。這里父母“愛幼”的底線是孩子要“尊老”,長幼有序。
有分寸的尊重:尊重,是尊重孩子的人格,而不是一味順從他的一切主張。平等,也指的是家長與孩子人格的平等,而不是讓孩子與大人平起平坐,甚至凌駕于大人之上。如果你尊重他,他不尊重你,還是收回你的尊重,施以管教更佳。
有邊界的民主:讓孩子自主的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他獨立自主的能力,一定要有一定的范圍和邊界,不是由他隨心所欲。比如,他可以在白菜和蘿卜中選擇一種,而不是隨著他的喜好就不吃蔬菜;他可以在三件衣服中選擇一件,而不能任由他把衣櫥翻得底朝天卻決定再買一件。
夸獎與懲罰同樣重要:“好孩子是夸出來的”,但是盲目信奉這句話,即使該批評的時候也使用贊美的方法,就害了孩子。許多夸出來的孩子反而不會感恩父母,他們以為自己永遠正確,反而會吹毛求疵地對待父母、指責父母。因此,當孩子觸犯規(guī)則和底線的時候,同樣需要批評和懲罰,批評要用他能接受的語言指出他錯誤的地方,懲罰要使他吃點苦頭記住這次教訓。
放手讓他操心自己的事情:家長代替孩子做事的結(jié)果是“皇上不急太監(jiān)急”。比如作業(yè),一放學你就求他:“寶貝,快寫作業(yè)吧。”他會拿出全部智慧與你捉迷藏,你越急,他越拖,好像寫作業(yè)是為了家長;比如睡覺和起床,你心急火燎地求他:“小祖宗,快起床吧,一會兒上學該遲到了!”他的賴床只會越來越嚴重。不如提醒一次后,問他寫不完作業(yè)、上學遲到會有什么后果?鐵了心讓他自己承擔沒寫完作業(yè)的后果,接受老師的批評;或者正告他如果你送他上學,幾點幾分必須出門,否則你不會等他。如果在你該出門時他還沒有準備完,你大可以揚長而去,豁出去他遲到或者一天不上學。被老師批評或者缺一天課,與養(yǎng)成良好守時的習慣相比,還是后者更為重要。